摘要:城市景觀是城市的動脈,是城市的重要組成。市民是城市景觀的使用者,是城市性格和景觀特征的營造者和體驗者。本文以城市景觀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城市景觀的建設和空間的營造,力求在人和場所之間創(chuàng)造豐富空間體驗和場景記憶。突出城市的性格特征,提升城市的形象認同和精神歸屬。在鋼筋水泥的森林城市之中,構筑人性化的、具有豐富空間體驗和場所精神的城市景觀空間。
關鍵詞:城市景觀;空間體驗;場所精神;空間營造
中國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碼:1672-7053(2019)11-0093-02
1城市景觀發(fā)展現(xiàn)狀
城市景觀是城市重要的空間構成和表情節(jié)點,是連接城市各個功能性空間的重要樞紐。城市景觀在滿足城市功能性需要的同時,也是城市的表情和性格,彰顯著城市的文化和特色。城市景觀同時是我們無時無刻都需要參與其中的環(huán)境空間,它記錄了我們在城市中的足跡和對城市的記憶。
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今天的城市景觀建設已經(jīng)開始意識到城市特色的塑造以及人在城市景觀空間營造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我們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特色街區(qū)和主題公園的建設,但在以推動旅游,促進經(jīng)濟發(fā)展的大背景下,快速批量的城市景觀建設也凸顯了新時期城市景觀發(fā)展過程中的諸多問題,比如城市景觀特色定位不明確,識別性不強,復古元素運用混亂,缺乏對使用者的行為分析和規(guī)劃等。
城市景觀應該是作為一種介質(zhì)存在,來區(qū)分城市和城市之間的不同,是一種用感性手段記錄景觀空間參與者的不同感受,把所有的識別符號和感性記憶混合在一起,在看似雜亂的構成下,一個城市最豐富的表情和性格開始顯現(xiàn),這便是城市景觀的形成。
城市景觀是連接符號和記憶,是營造場所精神的基本單元。城市是人的城市,通過人的體驗構建場所精神是城市景觀建設的急切需求和方向。
2場所精神概述
對場所精神的理解來源于諾伯舒茲的《場所精神:邁向建筑現(xiàn)象學》,場所精神的概念最初來自于古羅馬。古羅馬文明認為任何物體都有神靈陪伴一生,同時決定其性格和特質(zhì)。按照我們今天的理解,任何場所都存在獨一無二的識別特征,這種識別特征通過形象表達,經(jīng)由人的參與和體驗,產(chǎn)生精神的感知,形成場所的精神特質(zhì)。在這個過程中,人是場所精神形成和表達的重要參與者和媒介。
把場所精神帶入到今天城市發(fā)展的語境當中,這里所指的場所雖然和我們常識中的地點空間相似,但更加強調(diào)了人的參與和感受在空間當中所構成的精神內(nèi)涵和性格特征,再次強調(diào)了人的主體地位。我們發(fā)現(xiàn),那些讓人回味無窮,印象深刻的城市空間,除了功能的完備之外,它一定具備了某種特殊的使用感受和空間體驗,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場所精神在城市景觀構成中的重要內(nèi)涵。
完整的城市景觀是外在形式和內(nèi)在精神的集合,我們可以通過景觀實體感受到建造者的設計意圖和文化影響,通過景觀符號感受、猜測并體驗空間所傳遞的信息。這是對場所精神的感知,來源于人在空間活動中最豐富的體驗,是城市獨一無二的性格寫照,是城市文化特色的凸顯。
3基于場所精神的城市景觀空間體驗的營造原則
對城市景觀中場所精神的營造并不是單純的形象塑造,而是我們塑造的形象在后續(xù)人的體驗中可以產(chǎn)生共鳴。這就需要我們對形象的歸納和提取,不只是簡單的復古,而是經(jīng)由一系列的收集、整理、概括和展現(xiàn)。我們要收集的不止是對歷史文化的傳承,更多的是在這種歷史文化當中人的精神和感情。成功的城市景觀構建絕不是簡單的短期形象工程,而應該是通過對空間的體驗,可以持續(xù)的,喚起人們記憶的,帶給人們思考的,具有精神的場所。
例如位于廣東省中山市的岐江公園的改造是場所精神表達的一個成功案例。中山岐江公園是在舊船場的遺址上改造建設的,整體規(guī)劃摒棄了常見的重建,而是在舊有的破敗不堪的廠房和機器的基礎上進行了有機的改造和整合,除了保留部分原有結構外,還興建了各種新的展示和交流空間。這種新與舊、破敗與現(xiàn)代、工業(yè)與休閑的有機結合,賦予了這片老廠區(qū)新的生命,是城市景觀空間最直接的場所精神的表達,這種表達豐富了參與者的空間體驗。他們可以從舊廠房和機器的痕跡中尋找到曾經(jīng)對一個時代的感受和記憶,這種精神的傳遞和體驗是建立在更加舒適、現(xiàn)代化和人性化的功能保證基礎之上的,場所精神的表達是城市景觀成功構建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4基于場所精神的城市景觀空間體驗的營造步驟
西蒙茲說:“人們規(guī)劃設計的不是場所,不是空間,不是形體,而是一種體驗?!斌w驗是是以人為中心,對空間環(huán)境的各種因素,諸如形狀、材質(zhì)、肌理等,通過感官的刺激和傳遞所作出的評價。
“我們要用自己的身體去感受,這才是最重要的,要摒棄膚淺的思索,要與自己的內(nèi)心去交流,真正對空間的體驗,是將空間融入身體,讓它成為生命的一部分?!笔前蔡僦倚蹖臻g體驗的營造最精準的表述。把這種空間體驗轉(zhuǎn)換到城市景觀空間的構建上,參與者的感受應該來源于城市的場所精神所賦予空間的特殊體驗。
傳統(tǒng)的景觀構成并不能引起人們的感知體驗,對空間的感知體驗是建立在人參與其中并產(chǎn)生良好互動的結果。城市景觀的空間體驗,是以人為主題的全面設計,是以主動為前提的,通過視覺、聽覺、觸覺等不同感受器官與城市景觀環(huán)境產(chǎn)生交流并得到情感呼應和共鳴的過程。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fā)展,各種感官體驗極度豐富的同時,城市景觀設計也正在從平行觀看的傳統(tǒng)隱形模式開始向交叉式的體驗互動的顯性模式轉(zhuǎn)換。
城市景觀空間體驗營造的基礎是人的參與和感受所形成的具有持續(xù)性的反饋??臻g體驗的前提是人和空間所產(chǎn)生的交流,這種交流來自于不同景觀組合對人的刺激和人所產(chǎn)生的感受,這種感受來源于城市景觀場所精神的發(fā)掘和表達。在這個過程中,城市景觀成為人和空間交流的媒介或者工具,它不再是冷冰冰的裝飾或美化,而是見證和記錄了參與者的不同感受和體會,綜合成獨一無二的空間體驗,造就了城市的不同性格和精神。值得留戀和駐足的并不是美觀的景觀構成和塑造,而是人在城市景觀中的活動,所帶來的生機勃勃。如何使人停下腳步參與到城市景觀之中,感受精神參與體驗,共同塑造城市精神,圣加侖的城市之庭給我們做了一個非常值得學習的展示。
5基于場所精神的城市景觀空間體驗實例分析
位于瑞士圣加侖的賴夫艾森區(qū)的城市景觀空間改造,完全打破了空間的概念,用內(nèi)外空間置換的狀態(tài),在寬闊的室外公共空間中,向人們展示了一個巨大的會客廳,通體柔軟的紅色橡膠顆粒,熱情洋溢的彰顯著城市會客廳的主題,吸引人們參與到其中,體驗不一樣的城市景觀空間。賴夫艾森區(qū)的改造拉近了藝術和城市景觀之間的距離,拉近了藝術和生活的距離,有效的融入到了城市公共空間和大眾生活中,除了完備的功能,用一種特殊的手段和方式很好的詮釋了空間的特殊性格和精神,打破了傳統(tǒng)的空間狀態(tài),用一種獨特的方式喚醒人們對熟悉事物的回憶,但這種呈現(xiàn)采用的是一種全新的完全不同于傳統(tǒng)的空間體驗。這種城市景觀的營造方式鼓勵參與者從更廣闊的領域去感受和體驗,人成為這個有趣空間的主體,而這種主體地位是在城市景觀營造的豐富空間體驗的基礎上產(chǎn)生的。
城市景觀空間體驗營造的最終目的是鼓勵人與城市的互動,使人更多的參與到城市景觀體驗中,只有參與性的提高,城市景觀的建設才具有實質(zhì)的價值和意義。
城市景觀的發(fā)展脈絡應該像《最后一片葉子》中描述的格林威治村那樣,擁有百年歷史滄桑的建筑隨處可見,雖然他們印有歲月的磨礪,但建筑上布滿的長青藤讓這些建筑依然充滿朝氣,這里是藝術家的凈土和樂園,在藝術的熏陶之下,城市煥發(fā)出新的活力。城市景觀的場所精神就是在這樣一種功能置換中延續(xù)下來,敘說記憶的同時呈現(xiàn)別樣的風采,從而發(fā)揮更大的效益。
6結語
沈克寧說“身體不僅能夠‘知道并且能夠‘記住,建筑的意義是從身體和感覺記憶下來的原始反映通過衍化而得來的。如果我們對于外界的事物大多數(shù)是依靠眼睛視覺就可以感知的,那么空間的體驗則需要我們的身體來感知。”
人類在改造自然的活動中創(chuàng)造了建筑,建筑的集合構成了村落,而后出現(xiàn)城市。城市景觀是城市底蘊的表現(xiàn),是城市場所精神的存在,是創(chuàng)造宜居環(huán)境和舒適生活的基礎。城市景觀的設計是解決人與景觀之間的關系問題,場所精神的引入是塑造城市特色的重要途徑,是城市傳統(tǒng)文化歷史傳承的特殊媒介。城市景觀的構建應該形成一種可持續(xù)的空間構成狀態(tài),發(fā)掘城市的場所精神,通過空間體驗的營造進行表達,使人在具有城市場所精神的空間中得到豐富且獨特的體驗和感受,產(chǎn)生精神的記憶和共鳴,并在這種共同的作用下塑造城市的獨特韻味。
參考文獻
[1]俞孔堅,李迪華,吉慶萍,等.景觀與城市的生態(tài)設計:概念與原理[J].中國園林,2001,17(06):310
[2]劉濱誼.現(xiàn)代景觀規(guī)劃設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9
[3]阮儀三,王景慧.歷史文化名城理論與保護[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9.
[4]克萊爾·庫泊馬·庫斯,卡羅林弗朗西絲俞孔堅,等譯人性場所——城市開放空間設計導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1
[5]楊·蓋爾.何人可譯.交往與空間[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2.
作者簡介
高星博/1986年生/男/碩士/助教/研究方向為雕塑專業(yè)創(chuàng)作(吉林四平13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