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兮
他是我國眼內異物研究的奠基人,更是眼外傷專業(yè)的學術帶頭人,幫助無數患者重見光明。如今,年近期頤的他身體硬朗,雖然只有右耳能聽到聲音,但是只要有人提出問題,他都認真傾聽。如果有人問他最幸福的事情是什么?99歲的張效房將毫不猶豫地說:“工作?!?/p>
愿做春蠶、吐絲不已、至死方休;甘當蠟燭、奉獻光明、耗盡自身。這是張效房的座右銘。70多年來,他沒有離開過眼科臨床一線為研究生批改英文病例、修改來自全國各地的眼科論文、身體允許時坐門診……作為我國眼內異物研究的奠基人和眼外傷專業(yè)的學術帶頭人.99歲的張效房見證了中國眼科事業(yè)從起步到飛躍的歷程,并以一位老知識分子特有的精神,證明在這個年紀,依然可以做很多事。
1920年,張效房出生于醫(yī)學世家,六七歲時,當醫(yī)生的這個念頭已經在張效房心中萌芽。
而身為醫(yī)生的父親也一直教導他要學有所成報效祖國。于是抗日戰(zhàn)爭打響后,正在讀高中的張效房堅定地選擇了醫(yī)學作為一生的事業(yè)?!安粸榱枷啵銥榱坚t(yī)。我不能到前線去打仗,那就學好醫(yī)學,為國家服務?!?/p>
一個人在學問上能否有成,大多取決于他早年求學時奠定的根基。正所謂“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嘩”。1939年到1944年,是中國抗戰(zhàn)最艱苦的時期,也是中國高教史上最悲壯的一頁。張效房半工半讀,努力完成學業(yè)。每一個露水盈盈的清晨,他和同學們在宿舍門外的疊翠峰早讀;每一個星光燦燦的夜晚,他們仍在柴油燈下苦學。于艱難竭蹶中,為自己找到一張暫時安靜的書桌。
從醫(yī)學院畢業(yè)后,張效房來到河南大學附屬醫(yī)院(今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工作,他自告奮勇去了眼科。新中國剛成立時,衛(wèi)生條件差,沙眼患病率居高不下。張效房就領著一群眼科醫(yī)生下鄉(xiāng)搞沙眼防治,風餐露宿,為全國的沙眼防治做出示范。改革開放后,慢性病漸漸突出,白內障成為致盲首因。傳統術式不易在基層推廣,張效房引進國外的小切口白內障手術并進行簡化改進,至今仍在應用。“當時國內眼外科治療基礎薄弱,祖國和人民的需要就是我們努力的方向?!?/p>
1955年5月,張效房開始攻克眼內異物這個世界性的難題,他夜以繼日地對眼內異物的定位與摘出進行系統研究,沒有合適的手術器械,就自己設計,沒有手術案例可以借鑒,為了這份光明的事業(yè),他一點一點結合實際摸索。
經過不懈努力,張效房改進、創(chuàng)新發(fā)明了30多項眼內異物手術專用的器械、手術方法,而這些發(fā)明他并沒有申請專利?!拔艺J為沒有必要,經驗是從病人身上來的,我們要做的就是把方法推廣開來。”后來,張效房所編寫的《眼內異物的定位與摘出》出版,成為當時世界上第一部系統探討眼內異物的專著。這些理論廣泛應用于臨床,使大量患者免于失明。
由于張效房在眼科醫(yī)學界的突出成就,他經常被國外邀請講學、做報告。一些大學甚至開出各種優(yōu)厚條件希望他留在國外,都被他婉言拒絕了。“我哪兒也不去。我沒什么成就,我的經驗都是從一個一個中國病人身上獲得的,我要報答生我養(yǎng)我的地方?!睆埿Х空f。
最難管的病人
張效房的身體狀況總是牽掛著周圍許多人的心,因為看起來鐵打的他,其實已經做了十幾次手術:腎臟摘除、腦部支架、胸部腫瘤……而每次他都以超越常人的豁達度過危險,同事們都笑他越做越勇敢。有一次到美國開會回來,他感覺到頭疼,下了飛機沒有回家直接到醫(yī)院,當時腦部就做了搭橋手術,可這樣他也依舊沒有閑下來,手術后沒多久就回到醫(yī)院上班。
正是這次手術,讓他留下了后遺癥,導致了他的聽力有所受損。從那以后,面對病人時,他都會歉意地表示讓對方說話大點聲。
2004年,張效房不幸查出患了腎癌,直接切掉一個腎。然而,他生病住院時也依然堅持留在工作崗位上。張效房每次住院都是在自己工作的醫(yī)院,雖然他是醫(yī)院里最德高望重的醫(yī)生,但他從來不接受醫(yī)院的特殊安排。為他治病的同事表示,十幾年前住院的時候,他只說了一個要求,給他一張能寫能看的小桌子就行。
“他在住院的時候會跑去查房,有時候也會到門診去坐一坐診,如果幾天不工作,他就會著急。他雖然是我們的病人,我們有時候會開玩笑說醫(yī)生才是最難管的病人?!弊o士說道。
張效房卻說:“人生嘛,最后都有歸宿,不過早一點晚一點就是了。一個人活在世上,就應該盡自己的能力來作出最大的貢獻,我覺得這是對社會的責任。我沒有老想著我多大年齡了就應該怎樣做,我只是想著盡量地活下去,盡量地學習,盡我所能來工作。”
張效房在社會上還擔任了許多職務,經常外出會診、做講座、做手術演示,但是他每次都會事先聲明:“不要任何饋贈,不收任何報酬?!币蚱湓谘劭漆t(yī)學界的影響力,這幾年義務講座的邀請越來越多,然而他就算生病,也從來不拒絕,他說:“我也像他們一樣,都是從學生走過來的,對他們很有感情,只要能對他們有所幫助,我就很愿意做這些事情?!?/p>
99歲的“不老人生”
1978年,張效房等人白手起家,籌備創(chuàng)辦《中華眼外傷職業(yè)眼病》雜志,經過40多年的發(fā)展,該雜志成為國家級核心期刊。隨著年歲漸長,他的主要精力也放在雜志的編審上。下班回家,他總是手提一個裝論文的白色布袋子,晚上修改論文,經常到凌晨2點。改一篇稿子,短則需要一兩個小時,長則六七個小時。然而在扶持眼科新生力量方面,張效房一直都非常有耐心?!坝械奈恼?,我在上邊寫的字數跟作者寫的都差不多了。”張效房笑道。
除此之外,這位走過近一個世紀的老人,在身體允許的情況下,依然會準時坐門診。面對一些慕名而來但未掛上號的患者,他常常忘記自己的年齡,顧不上喝水,長時間保持著一種姿勢,精力高度集中,患者常常擠滿他的診室。“有的病人不遠千里來等我好幾天,我給人家解決不好對不起病人,對不起人家?!睆埿Х空f。
近幾個月,應中華醫(yī)學會的要求,張效房在專心編寫《張效房眼外傷學》一書,每篇文稿他都傾注很多心血,那些密密麻麻的筆記是他一生執(zhí)著于眼科醫(yī)學的見證。他說:“有人說,你這等于慢性自殺,最少少活兩年??晌乙呀浕盍?9年了,還在乎這兩年嗎?只要把這本書編起來,我少活多少年都沒關系?!毖哉Z中透露出他豁達、開朗的人生態(tài)度,骨子里則是張效房對學術、對事業(yè)的認真與負責。
和時間賽跑
在病人眼里,張效房是一位周到細致、和藹可親的醫(yī)生。經他診治的病人何止百萬,但他卻始終保持著從醫(yī)之初的熱忱,認真細致地對待每一位病人。早年間,一位來自黑龍江的病人慕名找到張效房,手術前一天,患者的愛人好不容易打聽到了他的家,送上一個800元的紅包。張效房嚴肅地說:“我是一名醫(yī)生,是一名共產黨員,從來就不收這個的!”術后第二天,當紗布打開后,這位東北大漢第一眼就看見了一位和藹可親的老人。50多歲的漢子,當場感動萬分,失聲痛哭。張效房曾感慨地說“我一直認為,就沒有退不回去的紅包!穿上白大褂,就要讓白衣裹著紅心,絕不能讓白衣裹著黑心。如果讓紅包裝進了白大褂,就玷污了這身神圣的白大褂!”
在學生眼里,他是德高望重的老師。作為國內眼科學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70多年來,張效房培養(yǎng)了大量的眼科學臨床人才,桃李滿天下。在張效房看來,培養(yǎng)學生,不僅是交給他業(yè)務,老師的一舉一動對學生都有影響。他常對學生說,手術刀重量很輕,但拿手術刀的人要舉輕若重。因為這把刀寄托了病人的希望,甚至生命。在手術臺上,醫(yī)生不能有任何私心雜念,要將精神狀態(tài)調整到最佳。在那個時候,醫(yī)生眼里應該只有病人。如果做不到這些,就不配當醫(yī)生。今年70歲的張金嵩,1968年畢業(yè)于河南醫(yī)學院.1978年成為張效房的首屆碩士研究生,被大家稱為張效房的“大弟子”。他從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眼科主任的職位上退休后,還繼續(xù)在醫(yī)院坐診?!白约旱睦蠋熯€在給病人看病,自己怎么好意思偷懶。”談起對老師的印象,張金嵩說:“活到老、學到老、工作到老?!倍舱龑⑦@種作風一步步傳承下去。
此外,生活上一向儉樸的張效房教授先后將自己節(jié)省的100多萬元人民幣無償捐獻,用于成立“張效房醫(yī)學學術基金”、資助年輕的眼科醫(yī)生出國深造、購買眼科儀器設備發(fā)展眼科學事業(yè)。有人對張效房的做法不理解,認為這么大年紀了,為什么不留點錢自己用呢?可他卻淡然地說:“很多人為我們眼科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我捐獻點錢,就算對醫(yī)學事業(yè)的一點心意吧。”而最令人動容的是,他曾發(fā)出感嘆:“我的時間不多了,所以我必須抓緊時間,趁我還有精力的時候,把我的所學和經驗傳授給大家,一刻不停地工作,一刻不停地來幫助培養(yǎng)下一代?!?/p>
(編輯 陸思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