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西
每次過新年,藏族人家一定少不了一個民俗環(huán)節(jié):用手抓起一點糌粑,向空中連撒3次,再抓一點放進嘴里,然后說一句“扎西德勒(吉祥如意)!”表示祝福。
糌粑是炒面的藏語音譯,也是藏族人民天天必吃的主食。如果你到藏族人家做客,主人會給你端來各類特色美食,比如香噴噴的奶茶、金黃的酥油或者奶黃的“曲拉(干酪素)”,而且一定不會少了糌粑。
作為青藏高原一部分的西藏,地域遼闊,擁有豐富的太陽能資源。西藏首府拉薩的年日照時間超過3000小時,被稱為“日光城”,加上高原的日溫差甚大,人們稱其為“一日能見四季”的地方。
在這樣的地理環(huán)境下,青稞便成了西藏的主要農作物。青稞是大麥的變種,別名“裸大麥”“元麥”“米大麥”。它在青藏高原具有悠久的栽培歷史,距今已有3500年。而糌粑就是由青稞制成的。
美麗的布達拉宮。
收獲青稞是令藏族人快樂的事。
濃香的酥油。
在節(jié)慶場合,糌粑是必不可少的食品。
糌粑的制作過程可不簡單,有兩道充滿西藏特色的工序:炒和磨。藏族人先將青稞用水洗凈,晾干水汽。然后拿出陶罐,將粗沙粒倒入罐中加熱,罐底幾近燒紅時,將適量青稞倒入罐中。在這個階段,他們會握住罐子的雙耳,使勁兒搖動。幾分鐘后,罐內開始冒煙并發(fā)出青稞的爆裂聲。等爆裂聲停止,用鐵篩將沙子篩盡,西藏特有的“爆青稞”就做成了。
接下來,藏族人會將青稞拿到水磨上去磨。水磨一般安在水渠邊或溪流岸邊。當?shù)厝藢⒛ケP下部固定,上部與木制水輪軸桿連接,軸桿穿過磨盤中央的孔,最下端安裝水輪。
在水流的動力下,軸桿帶動磨盤轉動起來,青稞從進料口徐徐進入磨盤里,再出來時就是糌粑面了。
糌粑的吃法也大有講究:首先要在碗里放些酥油(從牛、羊奶中提煉而來的脂肪,冷卻后即酥油),沖入茶水,再放上細細的糌粑面,然后用手將面與茶水、酥油攪拌在一起。攪拌時,藏族人一邊輕輕轉動手中的碗,一邊用手指將面壓入茶水中,等攪拌均勻、能用手捏成糌粑團時,就可以進食了。
歷史上,作為游牧民族的藏族人經常更換居住地點,需要攜帶方便的食物,而糌粑就是極佳選擇。過去,藏族人出門時一般是如此裝備:懷揣一只木碗、腰束“唐古(糌粑口袋)”。餓了時,便把糌粑倒入木碗,再找些酥油茶,用手捏成團就能吃了,不用生火做飯。
當然,對全國其他地區(qū)的人來說,糌粑的口感并非每個人都能習慣。但如果你想體驗最正宗的西藏特色食品,糌粑是絕對不能錯過的。近年來,隨著西藏經濟尤其是旅游業(yè)的發(fā)展,請游客親手制作、品嘗糌粑成了一項特色旅游項目,許多人覺得十分新奇有趣。
此外,糌粑的做法也在與時俱進。一些餐館為了吸引全國各地的游客,在傳統(tǒng)糌粑里加入適量白糖、奶渣等成分,并做成各種形狀,為這種歷史悠久的食品增添了更加美味的口感。不過,對于那些自駕去西藏的背包客來說,改良過的糌粑雖然更符合現(xiàn)代人的胃,卻也在某種程度上喪失了那種原生態(tài)的美。他們或許更愿意走進牧民的家中,喝一碗純正的酥油茶,再捏一團地道的糌粑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