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向超
陸某是某縣級供電局的電力設備維護工。 2018年國慶假期,為切實抓好安全生產貨物電力供應工作以及加強重要場所、設施的安全保衛(wèi)工作,根據供電局《關于2018年國慶節(jié)、中秋節(jié)放假及做好值班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安排職工負責電話值班。供電所設立的公開報修服務電話為753××××,呼叫轉移的移動電話為156××××××××,由陸某和另一名職工何某負責輪班接聽電話。根據該供電所《移動式值班電話管理方案》規(guī)定,電話值班實行24小時開機制。在保持值班電話24小時暢通的情況下,負責接聽電話的人員晚上可以休息睡覺。按照供電局2018年9月28日《關于發(fā)布10月份國慶節(jié)及周末值班安排的通知》要求,陸某值班的時間是2018年10月5日至10月7日。2018年10月7日早上6時左右,陸某在電話值班期間猝死。事后供電局向該縣人社局提交工傷認定材料,申請對該事故進行工傷認定。該縣人社局作出不予認定工傷的決定書,供電局不服隨后向該縣政府申請行政復議。2019年4月28日,該縣政府撤銷了縣人社局作出的不予認定工傷的決定書,支持了工傷認定申請。
手機值班屬于待命時間,待命時間的法律界定及在該期間內突發(fā)意外傷亡的能否認定為工傷?
縣人社局認為:①陸某2018年10月5日至7日值班期間沒有按值班表要求到供電所值班,其猝死時是在家中而不是在單位值班的工作崗位上;②其猝死發(fā)生的時間是處于可以休息睡覺的時間段內,而不是處于正在從事工作的工作時間內;③其是在休息時段猝死,而不是因為接聽客戶電話等履行本職工作時猝死,即其猝死不是因為工作原因引發(fā)的。我國勞動法只有工作時間、休息時間的法律界定,并無待命時間這一說法,如勞動者不是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工作原因受到身體傷害的,就不能認定為工傷。本案中陸某是在家中發(fā)生的意外,不符合《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四條、第十五條認定工傷或者視同為工傷的情形,不應認定或視同為工傷。
供電局認為,表面上看本案中陸某發(fā)生猝死的時點既不在工作時間內,也非工作場所內,但陸某是為了單位的利益,并隨時為參與業(yè)務洽談即提供勞務而處于一種待命的狀態(tài),該時間并不是勞動者陸某可以自由支配的休息時間,既然不是休息時間,那么就可以認為該待命時間為工作時間,進而發(fā)生意外造成傷害時就可依法認定為工傷。
本案爭議的焦點是對待命時間的法律界定,即待命時間能否認定為工作時間,進而也就可以為工傷的認定提供支撐。
關于待命時間這一概念在我國勞動法上的確缺乏明確的規(guī)定,但我國《工傷保險條例》第十五條規(guī)定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一)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突發(fā)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時之內經搶救無效死亡的。”視同工傷。我們不妨從休息時間和工作時間的概念入手,以此求證待命時間的法律界定。休息時間是指勞動者免除勞動給付義務,可以完全自由支配的時間;而工作時間是指勞動者為履行工作義務,在法定限度內,在用人單位從事工作或者生產的時間,即工作時間是指勞動者處于用人單位監(jiān)督、指揮下并受到約束的時間。本案中陸某雖然下午下班了,但根據供電局《關于2018年國慶節(jié)、中秋節(jié)放假及做好值班工作的通知》中“五、嚴肅值班工作紀律(一)嚴格執(zhí)行有關值班管理規(guī)定‘電話值守人員要開啟24小時電話值班模式,隨時待命處理突發(fā)應急情況’”的要求,陸某的工作除了電話值班外,如遇突發(fā)應急情況可能還需要外出處理,陸某的值班地點是比較機動的,該時間內陸某雖然不用實際提供勞務,但也不能隨心所欲干自己想干的事,例如晚上喝個酒把自己灌醉等。即使下班了,但陸某卻不能完全自由支配該段時間,還需等待單位的指示隨時應對突發(fā)應急情況,因此該段時間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單位的約束的。故此,陸某下班后的待命時間應當認定為工作時間。
從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在待命時間內,勞動者沒有提供實際勞動,由此不同于傳統(tǒng)意義上的工作時間,但又存在著隨時提供勞務的可能性,由此又不能等同于休息時間。簡言之,待命時間雖然體現為勞動者的不工作狀態(tài),但又保留著隨時提供勞務的可能性,系基于用人單位的利益產生和存在的,因此待命時間在法律上應當界定為工作時間。
根據我國《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四條第(一)項的規(guī)定: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傷害的應當認定為工傷。要認定為工傷需是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工作原因遭成的傷害,即雖是在工作時間還不行,還要是在工作場所內且因工作原因。在此,筆者也可以這樣認為,由于待命時間體現為勞動者的不工作狀態(tài),但又需為提供勞務隨時準備著的這一特殊性,在沒有約定或用人單位的明確要求下,勞動者可以根據處理事務的輕重緩急不同,只要能夠在接到用人單位的通知后及時處理工作事務,就不一定要在工作場所待命,特別是隨著現代通訊技術的發(fā)展和交通工具的便捷,勞動者可以在任何場所和地點時刻準備著為用人單位提供勞務,待接到用人單位指示后能立馬上崗工作即可。由此,在待命時間內并不要求勞動者一定要在工作場所內待命。即本案中陸某雖是在非工作場所發(fā)生意外猝死,也不妨礙工傷的認定。
待命時間內勞動者雖然不實際提供勞務,但卻是在為了用人單位的利益,為實際提供勞務準備著,即是工作的原因。反之,如果勞動者在下班后某一時間即待命時間內,在接到用人單位的指示后不能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提供勞務,其后果也必然會受到用人單位以違反出勤或其他單位制度為由受到懲處。由此可見,在待命時間內發(fā)生意外事故致身體受到傷害原則上均可認為是因工作的原因。
綜上,待命時間體現為勞動者的不工作狀態(tài),但又保留著提供勞務的可能性,系基于用人單位的利益產生和存在的,因此待命時間在法律上應界定為工作時間。同時由于待命時間的特殊性決定了待命場所的非固定性,因此,本案中陸某在待命時間內,雖然待命場所在家中,因需待命隨時為單位處置突發(fā)情況的原因發(fā)生猝死應當認定為工傷。
鑒于電話值班期間的工作確實存在一定的靈活性,建議考慮采取拍照留痕的方式,如值班人員可在轄區(qū)的標志性建筑前自拍,證實在轄區(qū)范圍內值班,每日早中晚自拍三張照片,如出現問題,留下工作痕跡。
電話值班期間可創(chuàng)新通過微信群、釘釘等軟件歸納工作成果,如值班人員可在微信群里匯報:“今天接到某某的電話,反映某某問題”“今日未接到情況反映電話,平安”,匯報了工作的同時,也證明了工作狀態(tài)。
本案陸某電話值班期間的工作記錄僅有便簽紙為證,未有情況反饋的相關證據,未在情況處理(工單)中體現陸某反饋的信息,在事情解決之后,也未見將信息文字以短信的方式反饋給陸某。對于這些環(huán)節(jié),屬于內部制度,建議從處處留痕的角度予以完善,從而形成完整的工作閉環(h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