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雪梅
摘 要:音樂教學在教學中并不占主體地位,也經(jīng)常受到學生甚至是教師的忽略。音樂被看做小科、副科,音樂只是正常教學工作的一個陪襯。但是,在中職教學中音樂課程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德育教學中,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使學生在情操上受到陶冶、道德上受到影響、心靈上受到啟迪,從而產(chǎn)生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力量,思想、道德情感得到凈化和升華。它在培養(yǎng)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道德觀方面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因此,音樂教育中的德育滲透是十分必要的。
關鍵詞:音樂教學;德育;藝術美
德育是規(guī)范性教育,以抽象思維的形式來進行,在規(guī)范性教育中使人形成自覺的道德認識。德育的主要目的是教人通過掌握原則和標準學會如何規(guī)范自己做人、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從而提高個體和社會的道德水平,使個體生活更加幸福、社會更加和諧。德育的作用是完善學生的政治思想和品德素質(zhì),促進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促使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奠定基礎。
音樂與德育從古到今一直都是密不可分的,翻開教育史,我們發(fā)現(xiàn)幾乎所有的教育家都提到過音樂對于德育教育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的大教育家孔子就主張通過音樂藝術來陶冶學生的情操、完善他們的人格?,F(xiàn)在愈來愈多的美學家與教育家主張“寓教于藝術”。音樂教育的根本目標是“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向?qū)W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審美教育是音樂教學的最重要的任務。
中職學生是渴望被肯定卻因為應試教育階段成績欠佳而被否定的一族,是單一教育評價體系中的“失敗者”。中職學生普遍生活在經(jīng)濟文化、人際條件等相對較差的社會和家庭環(huán)境,父母因忙于生計或文化水準低下而忽略或無力關注他們的教育,使其在學習和生活方面或多或少地養(yǎng)成了不良習慣。同時,教育類型由普通教育向職業(yè)教育的轉(zhuǎn)變使得中職學生在直面社會和職業(yè)的選擇時,產(chǎn)生了種種困擾和心理矛盾,學生中普遍存在自我意識強烈、人際關系緊張、理想目標模糊、道德品質(zhì)低下、價值取向功利、學習能力薄弱、行為規(guī)范欠缺等問題。有些中職學生對德育目的及意義懷有排斥心理,對德育內(nèi)容要求和措施手段等表現(xiàn)出不同程度的抵觸情緒,在這種情況下,僅僅依靠德育的既有功能不能有效地解決問題,有時甚至會起到反作用。
鑒于中職學生素質(zhì)的薄弱性和層次的復雜性,在音樂教學中滲透德育是十分必要的,實現(xiàn)對中職學生個體精神家園、心靈世界和人格品質(zhì)的塑造,引領中職學生沿著成才的正確道路前進。如何在音樂教學中把音樂的藝術美和德育相融合,并恰到好處地進行滲透呢!
一、在歌唱中滲透,加強愛國主義教育
愛國主義思想體現(xiàn)于音樂教育之中,既不是空洞的說教,又不是有組織有約束的灌溉,音樂教育的性質(zhì)不同于政治報告、哲學論文的演講,也不同于有目的有意義的政治教育活動,因此要寓愛國主義教育于音樂教育之中,對學生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從而使學生達到感情和思想的愉悅,得到理智的滿足。為此,要把一些優(yōu)秀的曲目介紹給學生,用它們影響學生的思想和認識,使其堅持正確的標準來看問題、想事情、辨美丑,樹立正確的審美觀、藝術觀和道德觀。歌曲伴隨著一代代人的成長,影響著一代代人的心靈,我們的先輩在《義勇軍進行曲》和《沒有共產(chǎn)黨就沒有新中國》的旋律中奮戰(zhàn)創(chuàng)業(yè);年青的中國人高唱著《春天的故事》和《走進新時代》開創(chuàng)中華偉大復興的事業(yè)。愛國主義不是刻意的追求,也不是一時沖動所發(fā)出的感慨。它應該是烙在心里的能規(guī)范行為的一種內(nèi)在情感。愛國主義情感可以在歌唱中得以抒發(fā),使人精神抖擻、情感高尚、思想進步,對社會的認識也更積極,如《大中國》唱出了祖國河山多姿,一個家的比喻讓我們覺得愛國就是那么親切;《走進新時代》展現(xiàn)了新中國人民意氣風發(fā)豪邁前行的精神和步伐;《五星紅旗》那富有震撼力的旋律、深切的情感、號角般的歌聲,一次次地沖擊著人們的心靈,使人深切地感受到中國人民偉大的民族精神。
教會學生唱一首歌并不難,重要的是如何使歌曲中蘊涵的豐富的思想感情充分表達出來,使學生在聲情并茂的演唱中心靈受到滋潤、性情得以熏陶。因此在教唱一首歌之前,教師首先要對作品進行深刻的理解,分析它的感情特征、情感處理、表現(xiàn)手段等。在教學過程中,要引發(fā)學生在感情上產(chǎn)生共鳴,在共鳴中陶冶性情,在陶冶性情中形成品格乃至意志。例如《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雖說是一首流傳久遠的歌曲,可真的要唱好卻不容易。我向?qū)W生講述此歌曲的創(chuàng)作過程:這首歌的詞曲作者是一個蒙古農(nóng)奴的女兒,叫美麗其格,是新社會才使她改變了當牛做馬的命運,并走進中央音樂學院進修。試想,她是懷著怎樣的心情寫完這首歌的?在遼闊的草原上,幸福而自由的翻身農(nóng)奴一邊揮動鞭兒,一邊用草原牧民特有的長調(diào)唱起這首歌……。此刻,再讓學生隨著悠揚的音樂,看著影像中美麗遼闊的草原風光唱一遍“藍藍的天上白云飄,白云下面馬兒跑……”,就會顯得歌聲高亢悠遠,情意綿綿。這樣,熱愛中國共產(chǎn)黨、熱愛社會主義的縷縷情絲與美好的歌聲就會一道滋潤著學生的心田。也只有當學生融入音樂的情境中,進入到表現(xiàn)音樂的最佳狀態(tài)——“情在弦上”時,歌聲才真摯動人,才具有生命力。
二、在欣賞中滲透,完善學生的政治思想和品德素質(zhì)
任何一個有國籍的人,都必須有強烈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是任何時期任何愛國者必須具備的情感。改革開放40年以來,社會經(jīng)濟的飛速發(fā)展、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對外交流合作的加快、網(wǎng)絡的廣泛使用,許多品質(zhì)低劣的外來文化產(chǎn)品逐漸侵蝕著我們的中職生,對中職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增強他們建設祖國的自信心在新時代的教育中顯得尤為重要。我選擇一些旋律優(yōu)美又有思想性的作品讓學生欣賞,使他們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逐漸樹立正確的道德認識。如欣賞《黃河大合唱》這部我們引以自豪的大型聲樂套曲,它是由我們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音樂家冼星海創(chuàng)作的。這部作品名揚全世界,在有些國家如前蘇聯(lián)、日本每年還舉行冼星海的音樂會,并演唱這部作品。在教學中,我向?qū)W生介紹了這部創(chuàng)作背景及作品的基本主題——抗日救國。它以黃河為背景熱情地歌頌了中國人民堅強不屈的品格,歌頌了具有悠久歷史的偉大祖國,為我們描述了抗日前后黃河兩岸人民生活的巨大變化、人民遭受的沉重災難,揭露了敵人的殘暴,勾畫出人民群眾抗擊敵人、保衛(wèi)祖國的豪壯情景。整個作品自始至終充滿了激動人心的情感及堅定的革命信念,強調(diào)最后勝利是屬于中國人民的,中國人民是不可戰(zhàn)勝的。然后分別介紹了全曲的八個樂章及每個樂章的演唱形式及所表現(xiàn)的內(nèi)容和情感。運用多媒體教學播放了一段萬人演唱的《黃河大合唱》,激動人心的畫面,打動每個學生的心靈,讓學生充分感受愛國主義精神是永恒的,更堅定了戰(zhàn)勝困難的勇氣。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德育是一項重要的育人工作,作為一名音樂教師,應清醒地認識到這樣一點,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是音樂教師不容推辭的一項重要職責。我們應充分利用音樂獨特的藝術魅力,恰當處理好教育與教學的關系,結(jié)合教學內(nèi)容選擇適當?shù)慕逃问?,讓學生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時,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以達到陶冶情操、凈化心靈的 完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