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欽楠
近日,國內(nèi)一場有關“996”工作、生活狀態(tài)的討論,也引起了海外學子的關注,我也跟著“蹭蹭熱度”??瘩R云談“996”已成為網(wǎng)絡“熱搜”——都有望成為年度網(wǎng)絡熱門詞匯了。到底什么是996?我們一起來補補課,跟上這波“節(jié)奏”。
按照一般的說法,“996”指的是9點上班,9點下班,一周工作6天的工作模式。工作“996”,生病“ICU”,這本是程序員之間的一種互嘲,最近卻被推向了風口浪尖。一名程序員建立了一家名為“996.ICU”的網(wǎng)站,控訴互聯(lián)網(wǎng)行業(yè)流行的996工作制。后來,人民日報對于“996”發(fā)表了比較人性化的觀點,稱996是犧牲了休息權(quán)和健康權(quán)的企業(yè)文化,將很難有凝聚力和生命力。
對于“996”,馬云公開表達了這樣的觀點:其一,996是修來的福報,年輕的時候不996,什么時候可以996?很多人想要996,還沒有這個機會。其二,如果你不熱愛工作,8小時都嫌長;如果你熱愛,其實12小時并不長。其三,加入“阿里”要做好一天12個小時的準備,選擇了“中國排名第一的公司”,“第一”是要付出代價的。誠然,阿里巴巴的高薪資、高福利,足以吸引無數(shù)人前赴后繼地加入“996”,甚至“007”(0點上班,次日0點下班,一周7個工作日)。
每個人的生活,自有獨特的風景,或選擇驚濤駭浪,或選擇云淡風輕,這其中,冷暖自知。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站在勞動者這邊的人說,如果少干活拿一樣的工資,誰也不會支持辛苦的“996”工作制。而站在企業(yè)的角度看,公司不是慈善機構(gòu),你不干有別人干。市場競爭激烈,人人都得為生計奔波,很顯然996的工作模式出現(xiàn),不能簡單地歸因于個人或者企業(yè)。
如果問我自己站在哪一邊,我會說,我站“自己的選擇”。自從做了麥考瑞大學商學院的助教,加上日常的工商管理課程的學習,我的生活也是“996”,甚至有時候都快趕上劉強東說的“8116+8”了?!?96”的生活被口誅筆伐,大家都理解,畢竟它表現(xiàn)得很不人道。但同時也要承認,這樣的生活是很多年輕人自己的選擇?!?96”只是你人生中的一個選項——你愿意,就留下;你不愿意,就離開。既然無力改變現(xiàn)狀,就千萬不要在做了取舍之后,卻還要把寶貴的人生花在“抱怨”上。就拿我自己來說,之前上本科的時候,為了睡懶覺,我選擇把大部分的課放在中午之后,晚上上課到八九點都無所謂。但現(xiàn)在,我每天忙著助教的工作,一晃就到了晚上十一點……我不能說特別喜歡現(xiàn)在的生活狀態(tài),但卻是自己現(xiàn)在的選擇,心甘情愿。
雖然我的助教是兼職,拿著“記小時”的工資,但是我卻很享受自己現(xiàn)在的狀態(tài)。因為這樣的生活具有很高的成長性,它能讓我持續(xù)地精進自己的思考能力、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讓我平衡好工作和生活,讓我的未來有更多的可能性。所以,在我看來,996的生活值不值得,重要的衡量標準就是,時間的消耗能不能帶來成長性,以及個人的能力、見識在這個過程中有沒有得到拓展。如果996都在做著重復性高,無須思考的工作,那它就沒有太大價值,不應該為此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所以,越早脫離沒有成長性的生活,自己的未來也就會更有潛力。我還覺得,996工作制,還是更適合年輕人一些,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吃青春飯”的。如果換一個年齡階段,換一種環(huán)境,我想我可能就不會選擇現(xiàn)在的生活方式了吧。
澳洲的一些自媒體也“蹭”著國內(nèi)“996”的熱度發(fā)表了不少文章,吹捧澳洲工作如何的好——不但上班時間有限制,加班還可以起訴老板。按照澳洲當?shù)亍豆焦ぷ鞣ā罚═he Fair Work Act)的規(guī)定,每周最長工作時間限制在38小時,員工有權(quán)利拒絕“不合理”額外工作時間。另外,在“合理”情況下,加班雇主需要支付至少1.5倍的工資,或者提供調(diào)休。但是現(xiàn)實是,澳大利亞研究所(Australia Institute)進行的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澳大利亞人平均每周不帶薪加班約6小時,一年無償加班約312小時,即兩個月的時長。這相當于每年為雇主提供了1060億澳元的免費工作。調(diào)研結(jié)果顯示,澳大利亞人患有加班“流行病”。據(jù)統(tǒng)計,無償加班的比例在過去兩年不斷上升,從2016年的平均每周4.6小時,2017年平均每周5.1小時,增長到2018年平均每周6小時。國內(nèi),北京師范大學的一位研究人員統(tǒng)計,中國在職員工平均每年工作2000-2200個小時,按數(shù)據(jù)看可能沒有國內(nèi)的加班可怕,但這種違反勞動法規(guī)的高強度加班,幾乎存在于每一棟寫字樓的格子間里,現(xiàn)實生活中早已見怪不怪。
最近很少看到下午的陽光,因為工作、學習、吃飯全在室內(nèi)
說回996。“社畜”這個詞最近用來形容一部分踏入社會的年輕人。這個詞的意思是,年紀輕輕就被工作馴服了,做的大多數(shù)事情都是為了“生產(chǎn)效率”。這種狀態(tài)看起來不正常,卻已經(jīng)變成了“日常”。我意識到,自己有時也是這種生活狀態(tài)。
第一,我發(fā)現(xiàn)自己有點“冷血”。我之前正忙著在學校做課件,以前的老同學看到我在朋友圈發(fā)的畢業(yè)照片,發(fā)來一條問候。但我的第一反應是不回復。我記得當時正在搞一個課件的圖表,看到消息就想:要是回復了這條信息,再聊幾句天兒,半個小時就浪費了。于是我決定在任務搞完之前“裝沒看見”。仔細想想,我每天收到的消息真是太多了,好像所有人都在找你——臉書的同學信息要回,老師的郵件要回,預約我講題的同學要回……漸漸地,我回復各種消息時,就在心里劃分了優(yōu)先級,只有助教工作相關的信息我才會“秒回”……
第二,工作之后,我所有的娛樂都是“倍速”進行的。每天睡覺的時間都不夠,別人給我“安利”電視劇,第一反應不是好不好看,而是多少集???會不會太長了?遇到想看的就用播放器的“加速”功能快速看完。一切都短平快,一切都追求效率。前段時間《都挺好》特別火,刷微博的時候我才發(fā)現(xiàn),“蘇大強”的段子我一個也看不懂。我琢磨著,總不能跟不上最新熱點吧!于是趁著假期開了兩天夜車,“二倍速瘋狂快進”看完了46集的《都挺好》——沒怎么關心劇情,就像完成任務一樣……還記得以前去上課,我還有閑心花半小時化一個美美的妝,再從頭到腳搭配好衣服,但現(xiàn)在早上能多睡就多睡會兒,晚上能多做點工作就盡量做完。寫到這里突然想起,還有一籮筐的衣服沒洗,晾衣架上之前洗的衣服還沒收起來……
第三,我對“功能”的需求越來越強。我已經(jīng)連續(xù)兩個月,每天早上喝星巴克的美式咖啡了。以前喝咖啡很挑剔,在乎品質(zhì),因為要“享受”?,F(xiàn)在,甭管什么咖啡,能提神就行——我需要“充電”,快速投入工作狀態(tài)。以前看書,愛看文學類的,尤其是小說,還得是“不痛不癢”的那種?,F(xiàn)在看書,首先想的是有用沒用。于是,最近我讀書的第一選擇變成了之前根本不會打開的經(jīng)濟學課本。我甚至“背叛”了美食界。每次想去那種很火的美食店“打卡”,一看到排著長長的隊,立馬打退堂鼓。現(xiàn)在的我,蹲在學校天天吃著一星期重復三遍的外賣也美滋滋的了。
前幾天在圖書館門口取外賣,望著下午6點的夕陽(平時都是八九點才吃晚飯),突然精神恍惚了——天啊,怎么這么美——我已經(jīng)好久好久沒見到夕陽了。平時我上午九點左右到學校,兩三小時后吃飯,然后繼續(xù)去課堂,上大課,記筆記,半夜11點以后到家。下午6點,對平時的我來說,一天似乎剛進行到一半。所以,很多正常的時刻,在我這里都是“不正?!钡摹热缱罱苌倏吹较挛缢狞c的陽光,因為工作學習吃飯全在辦公室或者圖書館;比如很久沒看到人來人往的街道,因為半夜的馬路基本沒什么人。
說了這么多,但還是繞不過我最開始說的“選擇”。從某些方面來說,馬云說的也沒錯——我熱愛現(xiàn)在的工作,所以接受了自己忙碌的狀態(tài),接受了“社畜”的生活。但是,這并不代表隨著時間的推移,我依然會作出這樣的選擇。每個人的生活,自有獨特的風景,或選擇驚濤駭浪,或選擇云淡風輕,這其中,冷暖自知。生活會在意想不到的時候帶給我們一絲驚喜,也會在毫無防備的時候給我們帶來一記“暴擊”??赡茏钆碌模苍S是未來的生活,配不上我們現(xiàn)在所做的“痛苦”選擇和所遭受的“煎熬”吧。
(編輯·張子樂)
kelemyt@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