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群
幾天前,老王睡覺時用風扇吹了一個晚上,第二天起床后就出現(xiàn)了頭痛、流清涕、咽喉紅腫、咳嗽等癥狀。開始以為是夏天體內“內火”太大,就買些祛火的藥來吃。但用藥后病情并沒有減輕,反而加重了,還發(fā)起低燒。醫(yī)生告訴老王,他其實是中了“陰暑”。
中暑是夏令季節(jié)常見病,尤以年老體弱者和兒童更易發(fā)生。中醫(yī)學認為,傷暑有陰、陽之分,“動而得之者為陽暑”,“靜而得之者為陰暑”。人們對“陽暑”的預防較為重視,但對“陰暑”往往認識不足。正如《時病論》所說:“暑熱逼人者,畏而可避,可避者犯之者少。陰寒襲人者,快而莫知。莫知則犯之者多,故病暑者,陰暑居其八九。”
明代名醫(yī)張景岳對陰暑的起因及病狀有過敘述:“陰暑者,因暑而受寒者也,凡人之畏暑貪涼,不避寒氣,則或于深堂大廈,或于風地樹蔭,或以乍熱乍寒之時,不謹衣被,以致寒邪襲于肌表,而病為發(fā)熱頭痛,無汗惡寒,身形拘急,肢體酸疼等證。此以暑月受寒,故名陰暑?!薄瓣幨睢卑l(fā)病多是因為夏日過于避熱貪涼引起。如夜間露宿室外,或坐臥于陰寒潮濕之地,或乘涼時間過長,或運動勞作后立即用冷水澆頭沖身,或大量喝冷水或冰鎮(zhèn)飲料,或睡眠時被電扇強風對吹,均可導致風、寒、濕邪侵襲機體而引發(fā)“陰暑”?!瓣幨睢钡闹虏≡虿粏渭兪鞘钚埃嬗泻蜐?。因濕邪黏滯,故“陰暑”病程比較長,不像“陽暑”那樣發(fā)病急驟且病勢重?,F(xiàn)代醫(yī)學認為,在炎熱的氣候條件下,人體新陳代謝旺盛,體力消耗大,抵抗力減弱,當遇到氣候突然轉涼或突然受到寒冷刺激后,病原微生物就會乘虛而入,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或嘔吐腹瀉,甚至造成口眼歪斜、誘發(fā)中風及半身癱瘓等“陰暑”病癥。
暑天勿忘御寒,特別是老年人、兒童、孕產婦、體弱及患有宿疾者,容易誘發(fā)此癥,尤應加強防護。預防陰暑,除了不要貪涼露宿、貪涼飲冷、大汗之后冷水淋浴及避免過堂風之外,使用電風扇應注意風速不宜過大,不宜對人直吹,出汗較多時,不要驟然降溫。室內裝有空調的人應注意,冷氣調溫不宜低于25℃,室內外溫差不可過大,以不超過5℃~7℃為宜,空氣流速應維持在0.2米/秒左右。當在室內感覺有涼意時,要起身活動活動軀體,并酌情增添衣物。不要通宵達旦地使用電扇、空調,夜間睡眠時,最好關上電風扇和冷氣機。同時,生活要有規(guī)律,注意勞逸適度,保證充足的睡眠,加強體育鍛煉,避免急躁的情緒。飲食宜清淡,要多喝水,多吃富含維生素的水果與蔬菜,少吃油膩辛辣和生冷食品。一旦患陰暑,治療宜用解表化濕之法,可選用中成藥六一散、藿香正氣丸(水)內服;或用中藥香薷、桔梗、杏仁、陳皮、藿香、淡豆豉,水煎溫服,一日2次;或選用香薷、厚樸、扁豆花、蘇葉、佩蘭、陳皮、茯苓,水煎溫服,一日2次。頭重如裹者,可加羌活、蔓荊子;寒邪犯胃,致胃氣當降不降,腹部脹滿,納食不香者,可加草豆蔻、法半夏、神曲。
編輯:陌漓 ?yangsheng_moli@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