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柷、敔考辨

2019-06-05 08:47:04○隴
中國音樂 2019年3期
關(guān)鍵詞:樂器

○隴 菲

《尚書·益稷》有言:

虞賓在位,群居九讓,下管鼗鼓,合止柷敔,笙鏞以間,鳥獸跑蹌。

其中所謂柷、敔,是兩種節(jié)奏樂器的稱名。

《書經(jīng)·蔡注》引《爾雅·釋樂》(郭璞《注》)說:

柷,如漆桶,方二尺四寸,深一尺八寸,中有椎柄,連底撞之,令左右擊。敔,如伏虎,背上有二十七齟齬刻,以籈櫟之,籈長一尺,以木為止,始作也擊拀以合之,及其將終也,則櫟敔以止之,蓋節(jié)樂之器也。

其后,眾多文獻皆從郭璞《爾雅·釋樂》之《注》。

但是,正如沈從文先生所說:

伏虎樣子的“柷敔”,(隴菲按:不是“柷敔”,而是“敔”),事實上漢代以前從未發(fā)現(xiàn)。①參見沈從文:《關(guān)于怎樣研究中國舞蹈史的一封信》,《舞蹈論叢》,1980年,第1期。

從文字學形訓(xùn)的角度觀察,《書經(jīng)·益稷》之“合止柷敔”之“敔”(《詩經(jīng)》作“圄”),實際上是一種細腰擊樂。

如果把敔作為一種細腰之擊樂,那么《爾雅·釋樂·郭璞注》中有關(guān)柷之為器“中有椎柄”“令左右擊”之語,則正可視作對敔之為器的解釋。敔字之,中部恰恰是針鋒相對的椎尖。此一類細腰之擊樂,如細腰鼓之類,恰正是“左右擊”之的樂器。

此說,還有一個音韻學與民俗學的旁證。據(jù)1982年第1 輯《民族音樂》所載潘世雄《岳(蜂鼓)》文,以及由新世界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中國少數(shù)民族樂器志》載,壯族所用之細腰蜂鼓即稱之為“岳”。如果以“天子失官,學在四夷”的眼光來看,此一“岳”(yue)字,很可能便是“敔”(yu)字的一音之轉(zhuǎn)。

看來,以前注家對柷字的解釋,或有所據(jù),但卻張冠李戴了。將此“中有椎柄”“令左右擊”之語,用以解釋敔之為器,則更為合適。

今希臘修道院中,仍有這種“中有椎柄”“令左右擊”的木鐸,似與中國古代之敔為同類樂器。

木鐸,是一種敲擊的木質(zhì)體鳴樂器。上部橫向的中空共鳴器為細腰鼓狀,與其細腰垂直,中間接一手柄。

這種木鐸,逐漸演變?yōu)槊耖g的小孩玩具。為了方便,不再另設(shè)敲擊木棒,而在細腰鼓狀的中空共鳴器中部置一可以搖動、兩邊擊打的小槌,類似撥浪鼓。(見圖1)

圖1

先秦時,代天子征求百姓意見的官員們,奔走在全國各地的大路、小路上,敲擊它以引起人們的注意。這種情形,早在《夏書》中便有記錄。

后來,天子不再派出官員分赴全國各地,敲擊木鐸主動征求百姓們的意見,而是深居宮中,等那些不怕死的“呆子”找上門來。

古語說:“武死戰(zhàn),文死諫”。但是,冒死進諫的“呆子”常被皇宮門衛(wèi)阻攔。為了下情上達,天子便在皇宮門前設(shè)立了兩種大型的音響信號工具——“誹謗之木”和“敢諫之鼓”。死諫的“呆子”們,可以敲擊“誹謗之木”和“敢諫之鼓”來驚動天子的大駕。

“誹謗之木”,是由木鐸演化而來。所謂“誹謗之木”,其實便是一個有著可以立在地上之長大手柄的大型木鐸。設(shè)在皇宮門前的“誹謗之木”,“以橫木交柱頭,狀如華也”⑤馬縞:《中華古今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所以,它又叫作“華木”。

“華木”,后來漸由王者納諫的音響信號工具,轉(zhuǎn)變成為王者仁政的幌子,成為僅僅“表王者納諫”的形象信號標識。所以,“華木”又有“表木”之稱。今天所說的“華表”,正是由“華木”“表木”之稱綜合而來。

由體鳴樂器木鐸演化而來的“誹謗之木”——“華表”,淵源久遠。“秦乃除之,漢始復(fù)修焉”⑥馬縞:《中華古今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漢西京長安之“誹謗之木”,曾被稱之為“交午柱”。此“交午柱”,便是史籍所載之第一桿“華表”。

由音響信號工具轉(zhuǎn)化而來的形象信號標識——華表,有時也施設(shè)于交通要道,以“表識衢路”,一如今日的路標。此所謂“表識衢路”的功能,正是由“表王者納諫”的功能派生而來。(見圖2)

1989年,慈溪市政府為傳播楊梅文化、推動經(jīng)濟發(fā)展開始舉辦一年一度的慈溪楊梅節(jié),據(jù)資料推斷,這是浙江歷史上出現(xiàn)的第一屆果樹觀光采摘活動。所以本研究統(tǒng)計的時間范圍確定在1989年到2012年。

圖2 馬未都博文《華表》

從晉代注家已經(jīng)對柷、敔之為器頗為隔膜的情況看來,此兩種節(jié)奏樂器,應(yīng)是遠古巫樂期的產(chǎn)物。因此,對其形制與功能,應(yīng)在一個巫樂的大視野中去觀察。敔之為器,似乎與主風雨的“蜚廉”有一定的關(guān)聯(lián)。

《淮南鴻烈·淑真訓(xùn)》有言:

騎蜚廉而從敦圄。

高誘《淮南鴻烈解》注其言而說:

蜚廉:獸名,長毛有翼。

敦圄:似虎而小?!班簟币簟罢Z”。

“蜚廉”即是“飛廉”,又稱“龍雀”,是“風伯”一類主風雨的神?!岸剜簟保辉斊淞x。一說是“獸名”,一說是“仙人名”⑦袁珂:《中國神話傳說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5年,第392頁。。但既然與“飛廉”過從密切,想來也與風雨有關(guān)。高誘既然說“敦圄似虎”,敔(即圄)在漢代以后作“伏虎狀”,也并非全由杜撰。

關(guān)于柷、敔之器的巫術(shù)功能,一些野史筆記中,尚留有蛛絲馬跡可尋。如《路史》便說:

帝舜宅立三十有三載,咨禹而巽位焉。乃更著四時,張樂成于大麓,鐘石渝,笙管變,未及終,天大雷電、烈風,大木盡拔,大屋盡發(fā),宮羽盡革,二工伏拀以操雅,帝乃命大禹步于上帝而共御之。

看來,柷之為器,與“禹步”一樣,都有可操縱風雷的法力。

《蠡測錄》也曾說:

或問:“樂器以柷敔為起止,以金石為始終,何也?”曰:“柷之形仰而開,以象東震之義,震為雷主,聲物皆出于震,故所以起樂也;敔之形為虎而伏,陽氣至秋而衰謝,雷聲至秋而收斂,虎為西方金獸也,共背齟齬二十七,以當三九陽數(shù),故刷之所以止樂”。

這里,確有荒謬的附會之說,但卻透露了柷、敔之器,在遠古巫樂中與風雷的關(guān)系。

我所感興趣的是,柷或敔之為器其“齟齬刻”的形制。所謂“齟齬刻”,是一種凸凹不平的鋸齒。為使其發(fā)聲,便需要以另物如“籈”在其上鋸刷。

正是因此,《莊子·內(nèi)篇·齊物論》才說:

昭文之鼓琴也,師曠之枝策也,惠子之據(jù)梧也,三子之知幾乎皆其盛者也,故載之末年。

過去,一般注家都將“據(jù)梧”作為“倚樹”解,也有釋作“據(jù)梧琴之幾”的。但是,從其句法來看:“琴”“策”“梧”,顯為三種不同的樂器之名;“鼓”“枝”“據(jù)”,顯為三種不同的演奏方法。因此,我以為“據(jù)”當為“鋸”,“梧”當為“敔”,“據(jù)梧”便是“鋸敔”。

與此相關(guān),《莊子·外篇·山木》也說:

孔子窮于陳蔡之間,七日不火食。左據(jù)槁木,右擊槁杖,而歌猋氏之風,有其具而無其數(shù),有其聲而無宮角,木聲與人聲,犁然有當于人之心。

此所謂“左據(jù)槁木”,當作“左鋸槁木”,即“據(jù)梧”;此所謂“右擊槁枝”,即“枝策”。而且,策、柷不過一音之轉(zhuǎn)?!皳?jù)梧”“枝策”,即“鋸敔”“擊柷”。(隴菲按:枝、擊也不過是一音之轉(zhuǎn)。)⑧敦煌遺書伯三五九五卷《蘇武李陵執(zhí)別詞》云:“是日也,酌別酒,敲,唱如歌。”我疑心,為“柷”字的通假字,原為是“敔”字的通假字。

柷、敔之為器,在上古原是兩種不同的節(jié)奏樂器。二者同為木制,但一有鋸齒,奏法為刷、鋸;一無鋸齒,奏法為打、擊。

根據(jù)字形看,敔之為器應(yīng)是細腰的打擊樂器;柷,《說文解字》作,其為器,從之字形觀察,應(yīng)是長條狀一邊有齒的刷鋸樂器。

此一類器物,已有出土和遺存的文物發(fā)現(xiàn)。

1978年9月至1979年6月發(fā)掘出土之河北磁縣東魏茹茹公主墓薩滿巫師彩陶俑左手所持,即是此一類如木梳般長條狀而一邊有齒的法器。(見圖3)

圖3

日本人小山美秀子創(chuàng)辦之MIHO 美術(shù)館之“東魏法師俑”,與此毫無二致。不知是高仿的贗品,還是真品流失東瀛?(見圖4)

圖4

由此東魏茹茹公主墓薩滿巫師彩陶俑左手所持之器,不由聯(lián)想到河姆渡出土的“鋸齒器”。(見圖5)

圖5

河姆渡出土的“鋸齒器”,此前向無有關(guān)其功用、名目的解說。此器形似木匠用的鋸子,但不像是用于鋸木頭的工具。我以為,它應(yīng)該也是柷之類的刮擦樂器。

謝再善《抗戰(zhàn)期間成吉思汗靈柩遷移甘肅興隆山》文稱:

(成陵春祭)所用樂器式樣甚奇古?!幻扒±崭駹枴?,式如木梳,數(shù)人共持,但也不能奏出,祭時僅擺在一邊供人觀瞻。⑨《甘肅文史資料》(第二十五輯),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95頁。

我以為,此“式如木梳”的“恰勒格爾”,便是與柷同類的“鋸齒”形樂器。其形,應(yīng)該和東魏茹茹公主墓出土的薩滿巫師彩陶俑左手所持之器仿佛。其名“恰勒格爾”之音,疑是柷(zhu)、策(ce)的音轉(zhuǎn)。

由此看來,莊子所謂“據(jù)梧”當為“據(jù)策”;“枝策”當為“枝梧”。換言之,敔是擊(枝)、打的樂器;柷是鋸(據(jù))、刷的樂器。柷與敔,漢代以后已被人顛倒混淆。

如此顛倒,柷成了擊、打之器,敔反而成了鋸、刷之器。(見圖6)

圖6

這些,都是假古董。一如當今類似北京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上的“擊缶”,其實原是先秦時期的“冰鑒”(冰箱)。(見圖7)

圖7 曾侯乙墓出土之“冰鑒”

鋸、刷之柷或策一類樂器,現(xiàn)代樂器學稱作“搔奏體鳴器”(sorapedidiop hones)。

朱狄在《原始文化研究》中說:

早期的特聲樂器不會引起爭論的是銼。在奧波萊已發(fā)現(xiàn)了十二世紀時的木銼,并有一特殊手把,沿邊緣有鋸齒狀的切口。在格涅茲諾發(fā)現(xiàn)了另一把銼,它由一塊平直的鹿角片制成,邊緣也有鋸齒形,這些銼很可能用作節(jié)拍。演奏者沿著它的牙齒狀的邊緣,移動木棍或木條,在快速的連續(xù)過程中會產(chǎn)生一系列刺耳的聲音。這類樂器明顯由工具發(fā)展而來,因此可以推測它可能有著更早的起源。⑩朱狄:《原始文化研究》,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8年,第524頁。

朱狄所說的“銼”,即柷或策一類搔奏體鳴樂器。其書所附之圖中此類樂器的形制,與河姆渡出土之“鋸齒器”,以及河北磁縣東魏茹茹公主墓出之土薩滿巫師彩陶俑之薩滿巫師手中所持之器正同,恰如一“木梳”。

這種搔奏體鳴樂器,在環(huán)太平洋地區(qū)以及世界其他各地有著廣泛的分布。

尼·斯洛尼姆斯基在《拉丁美洲音樂家、歌曲、舞曲、樂器小辭典》?〔美〕尼·斯洛尼姆斯基:《拉丁美洲的音樂》,吳佩華、顧連理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3年。中,提到了多種此類樂器。如:

cataca(卡塔加)巴西木塊,一塊刻細槽,一塊無槽,對擦而發(fā)銼擦聲,似reco-reco。(第376頁)

congoera(康戈埃拉)刻槽刮擦器,往往以人的腿骨制成,用于巴拉圭的瓜拉尼印第安人中間。(第378頁)

ganza(甘薩)一種巴西刮銼發(fā)響器,類似reco-roco。(第382頁)

guachara(瓜查拉)巴拿馬印第人的一種狀似刻槽葫蘆的原始刮銼發(fā)響器。(第384頁)

guacharaca(瓜查拉卡)一種哥倫比亞的刮銼發(fā)響器,類似guiro。(第384頁)

guiro(古伊洛)刻槽的葫蘆,以棒擦其表面而發(fā)聲,用于古巴等地。(第38頁)

omichicahuaztli(奧米奇卡瓦慈特里,意即“骨聲”)一種古墨西哥刮銼器,將人骨(帶為股骨)邊緣銼成鋸齒形而成,擦以海螺殼而發(fā)銼刮聲。(第394頁)

reco-reco(霍科雷科)一種巴西刮銼器,為一刻糟的空管子,用木棒刮擦。(第399頁)

tzicahuaztli(齊卡瓦斯特里,意即“大聲”)墨西哥的刻糟棘輪。(第405頁)

《非洲音樂》?〔加納〕J.H.克瓦本納·恩凱蒂亞:《非洲音樂》湯亞汀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2年,第65-66頁。一書中談及非洲的同類樂器——刮擦式體鳴的樂器(Scraped and Friction ldiop hone):

在非洲小區(qū)演奏的其他體鳴樂器包括銼式刮器(rasp),在一段刻有凹口的竹桿或棕櫚桿上,用另一根棍子來刮,或常如喀麥隆那樣用一只銅手鐲來刮;或讓一根刻有凹口的棍子從一個果殼中穿過,同時刮出聲音。這時壓緊或放松套在刮器一端的一個扁平空心果殼,還可變化音調(diào)。也可用一個罐頭蓋子刮一個瓶子,用一個葫蘆刮木板,或用可摩擦的棍子擦一塊噴上炭粉的木板,這樣來得到類乎樂器的聲音。(隴菲按:這最后一類“用可摩擦的棍子擦一塊噴上炭粉的木板”之刮擦體鳴樂器,在拉丁美洲也有。《拉丁美洲的音樂》一書第397頁所說的“Pio——皮奧”就是“一種巴西摩擦樂器,為一木棍,用裹扎布塊摩擦而發(fā)哨聲”。但是,這種“刮擦樂器”與上述“搔奏”式的“刮擦樂器”不同,而更近于“牛吼器”一類。)

上述“搔奏體鳴樂器”,還有一些其他的變體。

《世界之樂器》一書說:

這類樂器的表面一般呈搓板狀,當用一根小棒搔奏時,即發(fā)出一連串的嗒嗒聲。?《世界之樂器》,帕丁通出版公司,1976年。參見關(guān)肇元編譯:《世界樂器圖說》(17),載《樂器》,1989年,第1、2期。

《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卷》說:

歐美樂隊有時就用洗衣搓板充作嘎聲器。用齒輪旋轉(zhuǎn)連續(xù)刮撥彈性片的齒輪嘎聲器(隴菲按:類似于墨西哥的“tzicahuaztli”),15-16世紀出現(xiàn)于歐洲,至今在歐洲許多地區(qū)仍常見。?《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卷》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9年,第641頁。另參見關(guān)肇元編譯:《世界樂器圖說》(24、25),載《樂器》,1989年,第1、2期。

直到今天,捷克民間樂手仍然把搓板當作刮擦類節(jié)奏樂器使用。

在美國新奧爾良酒吧演唱鄉(xiāng)村歌曲的黑人,現(xiàn)在還在用這種“搓板”式的“嘎聲器”(Washboard)。而且為了方便演奏,把它改為“圍裙”的樣式,套在脖子上,置于胸前。(見圖8)

圖8 “搓板”2018.10.8 新奧爾良現(xiàn)場,卜錫文攝

據(jù)《劉恒說樂——“神奇搓衣板”Washboard》一文:

作為打擊樂器,Washboard最早出現(xiàn)在20世紀中期,當時美國路易斯安那州有很多法國移民,在他們熱愛的一種音樂形式“柴迪科舞曲”(Zydeco)中,Washboard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Washboard 的發(fā)聲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將縫衣服的頂針,套在五個手指上,用多種指法敲擊或刮奏Washboard發(fā)聲,有時也可以套在一兩個手指上,不過人們通常習慣套滿五個手指,因為這樣演奏所發(fā)出的聲音更大,節(jié)奏型更豐富。另一種方式是用勺子或開瓶器去敲擊或刮奏Washboard從而發(fā)聲。?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6e26cf6b0102vj8n.html,2015年3月3日。

在中國以及俄羅斯東部(隴菲按:如白俄羅斯地區(qū))和其他相關(guān)地區(qū),還有一種把這種搔奏體鳴樂器與拍板結(jié)合為一體的“刮噠板”?參見劉正埮等編:《漢語外來語詞典》“哈契奇板”條,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4年。。

這種樂器,清人稱之為“丐拍”,是民間藝人演唱快板書時所用的節(jié)奏樂器。

《清史稿·樂志》稱:

(安南樂舞之)丐拍,用檀板三,其一上端綴以連錢,其一背刻雁齒,其一右為鋸牙,左手執(zhí)二板相擊,連錢激響;右手執(zhí)鋸牙者,引擊雁齒,錯落成聲。(見圖9)

圖9

隴菲少年時期所見民間藝人所執(zhí)之拍板,大多已無“連錢”,左手所執(zhí)是皮條或繩絳連在一起的兩塊大板,右手所執(zhí)是一長條竹片制成的鋸牙,說唱時左手兩塊大板相擊,同時以右手鋸牙刮擦左手相擊之大板頂部,發(fā)出呱啦、呱啦之聲。此后所見,左手所執(zhí)多為皮條或繩絳連為一體多至七、八板的一串小板;右手所執(zhí)則是皮條或繩絳連在一起的兩塊大板。(見圖10)

圖10

在上述大量有關(guān)文獻中,大多都是從樂器學的角度描述其形制與聲學構(gòu)造;頂多涉及一些樂器史的問題(隴菲按:如流行時代,分布地區(qū)等);很少有人涉及這種搔奏體鳴樂器的巫術(shù)功能。

有關(guān)于此,《世界之樂器》一書,也只簡單地提及:“rasps”是一種“蛙鳴筒”?參見關(guān)肇元編譯的《世界樂器圖說》(24),載《樂器》,1989年,第1、2期。。

但在《文明與野蠻》一書中,對此卻有令人發(fā)生濃厚興趣的描述:

亞利桑那州的印第安人拿一根小木棒在空中飛舞,使發(fā)聲嗡嗡知雷;在一根有凹刻的木棒上摩擦,模擬青蛙的鳴聲,因為青蛙是離不開水的;又在他們的地下教堂中的墻壁上畫些烏云和雨點。?〔美〕羅伯特·路威:《文明與野蠻》,呂叔湘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4年,第219頁。

同書又說:

(美洲印第安人還有一種)似刮刀磨刮發(fā)聲的列齒木棒。?〔美〕羅伯特·路威:《文明與野蠻》,呂叔湘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4年,第192頁。

從《文明與野蠻》一書的描述,我們可以知道,這種搔奏式體鳴樂器,其最初的巫術(shù)功能是為了模擬蛙聲以祈降雷雨,而且往往與轉(zhuǎn)雷、電策之類聯(lián)合作法。

廣西靈山出土的銅鼓,是由轉(zhuǎn)雷(牛吼器Bull-roarer)演化而來之模擬雷聲的法器,其鼓面上的蟾蜍裝飾?[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云:“銅鼓,古蠻人所用,南邊土中,時有掘得者。相傳為馬伏波所造。其制如坐墩而空其下。滿鼓皆細花紋,極工致,四角有小蟾蜍。兩人舁行,以手拊之,聲全似鞞鼓?!北本褐腥A書局,1991年。,正是為祈降雷雨而設(shè)。(見圖12)

圖11

搔奏式體鳴樂器之模擬蛙聲,接觸到了一個中國遠古巫術(shù)文明的母題。

在中國上古,月是與日對應(yīng)的“群陰之本”(《呂氏春秋·精通》)、“太陰之精”(《說文解字》)。而月又總是與蛙、兔聯(lián)系在一起。

屈原《天問》發(fā)問:

夜光何德,死則又育?厥利維何,而顧兔在腹。

《淮南子·精神訓(xùn)》說:

日中有踆烏,而月中有蟾蜍。

王充《論衡·順鼓》也說:

月中之獸,兔、蟾蜍也。

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辛追墓)出土的“非衣”帛畫左上角,即有這個主題的圖像。鄭師許:《銅鼓考略》(上海市博物館叢書·丙類·第二種,轉(zhuǎn)述荷蘭·狄葛樂(De.Groot)1898年、1900年先后用荷蘭語和德語發(fā)表的論文《東印度群島及東京亞細亞大陸銅鼓考》之有關(guān)“樂器用途”的論說:“又謂附于銅鼓表面之蛙,意為呼雨,又舉安南文獻為證。關(guān)于樂器用途,中國文獻向守沉默,此說甚足珍貴?!眳⒁娊K廣陵古籍刻印社影印本,1991年9月,第36頁。北京:中國書店影印本,1992年3月,第36頁。蔣廷瑜《銅鼓史話》亦說:“也有人認為銅鼓上裝飾青蛙與古人求雨有關(guān),因為在神話中,青蛙是天公的少爺,或者把青蛙看作是雨的‘使者’,蛙鳴就是下雨的前兆。緬甸克耶族把銅鼓稱為蛙鼓,至今每逢求神祈雨時還是敲奏銅鼓,并且唱道:‘蛙鳴咯咯雨水落,雨水落時魚歡躍,魚歡躍時河水漲,……木漂浮時國富饒。’”北京: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第92-93頁。(見圖12、13)

圖12

圖13

月之所以總是與蛙(蟾蜍)聯(lián)系在一起,是因為它們都是女性生殖崇拜的圖騰。

月與蛙作為“太陰之精”“群陰之本”,不僅在人類自身的生產(chǎn)方面,具有女性生殖崇拜之集合形態(tài)的意義,而且,在生活資料的生產(chǎn)特別是農(nóng)作物的生產(chǎn)方面,也具有祈降甘霖祭祀雷祖的意義。

有關(guān)蛙與水的關(guān)系,有許多相關(guān)的資料。

其中甚為神奇的是《抱樸子》中“以其(蟾蜍)足畫地,即為流水”的說法。因此,搔奏缽鳴樂器之所以模擬蛙聲,并不僅僅是因為青蛙是離不開水的;其更深邃的象征是有關(guān)人類自身的生產(chǎn)和農(nóng)作物的生產(chǎn)的“太陰之精”“群陰之本”。

蝦謩(隴菲按:即蛤蟆)無腸,龍蛇屬也。

搔奏體鳴樂器之有關(guān)祈降甘霖,并不只是在模擬蛙聲。其所模擬,也相關(guān)于“龍蛇之聲”。

在這方面,達爾文《人類的由來》〔英〕達爾文:《人類的由來(上)》,潘光旦、胡壽文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3年。一書,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fā)。

達爾文在書中曾指出蟋蟀科的田蟒之“有排齒的翅脈”和另一翅脈“可以急劇地兩相磨刮”,“如此不斷地更迭活動,就發(fā)出連續(xù)的鳴聲來”;〔英〕達爾文:《人類的由來(上)》,潘光旦、胡壽文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3年,第444、467、544頁。又說:某種甲蟲“發(fā)出唧唧之聲的器官”是“用刮具很快地在銼板上劃過,或者,反過來,用銼板在刮具上磨一道,聲音就發(fā)出來了”?!灿ⅰ尺_爾文:《人類的由來(上)》,潘光旦、胡壽文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3年,第444、467、544頁。

在指出以上兩種動物本身所具有搔奏體鳴器官之外,達爾文還提到了蛇類的同樣器官:

除了普通的噓噓聲之外,蛇類還能發(fā)生出些其他的聲響,印度所產(chǎn)的螫人致死的龍骨蛇在身體兩側(cè)有斜斜的幾排鱗片,結(jié)構(gòu)奇特,邊緣作鋸齒狀;當這種蛇神情緊張的時候,鱗片彼此摩擦,而發(fā)出很怪的拉長的另一種噓噓聲。至于響尾蛇(rattlesnake)的嘎嘎聲,我們終于得到了一些具體的數(shù)據(jù):奧格伊教授在一篇論文中說,他在自己不被看到而相距不太遠的地點前后兩次觀看到一條響尾蛇蟠成一團,頭部豎得很直,時斷時續(xù)地發(fā)出嘎嘎聲,前后約半點鐘之久,然后他看見另一條蛇來了,兩蛇相遇,便爾交尾?!灿ⅰ尺_爾文:《人類的由來(上)》,潘光旦、胡壽文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3年,第444、467、544頁。

達爾文的這段描述,使我聯(lián)想到伏羲女蝸之交尾神像。(見圖14)

中國各地出土之一系列伏羲女媧交尾神像,尤其是其中那些手捧日月的伏羲女媧交尾神像所寓示的,乃是蛙(按:同媧)、兔、月、蛇的珠聯(lián)璧合。

我以為:遠古的搔奏體鳴樂器,不僅模擬蛙聲以祈雨,而且模擬龍蛇之聲而象征交尾生殖。那些在禮樂期成書的史籍文獻,有關(guān)柷、敔之為器的解釋,恐怕早已失卻巫樂期產(chǎn)生之這類樂器的本旨。

正因如此,我特別重視《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一書丁山:《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上海:龍門聯(lián)合書局,1961年。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年3月影印。中有關(guān)“梼杌即雷神”的見解。

這部具有極高學術(shù)價值的中國古代神話學專著,從《說文解字》《左傳焦循正義》、桂馥《札樸》說,釋“梼杌”為“斷木”,且說:

“梼杌”急言為錘。……管見以為“倕”讀為“委蛇”或為“延維”。《莊子·達生》篇:“委蛇,其大如轂,其長如轅,……惡聞雷車之聲,則棒其首而立。”《山海經(jīng)·海內(nèi)經(jīng)》則作“延維”,云:“苗民,有神焉,人首蛇身,長如轅,左右有首,……名曰延維?!?/p>

丁山先生還根據(jù)冀父乙鼎以梼杌紋為主,回紋為輔,“但于左右蛇身盤曲之處,合填以四個圓圈,圈中且各有六個點子”之特征,說明了《呂氏春秋》“周鼎著倕”、《考工記》“畫饋之事,火以圜”的內(nèi)涵,進而說明:

然則“梼杌紋”,正是雷電之紋;載記所謂梼杌者,當是雷電之神。丁山:《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上海:龍門聯(lián)合書局,1961年。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年3月影印,第276頁。

此,確為不刊之高見。

“梼杌”之“梼”讀tao,又讀chou。chou 之讀音以及梼杌“急言為錘”之錘(chui),都是電策之策ce(che)的一音之轉(zhuǎn)。

“梼杌”之“杌”,原意是“無枝之樹”,字形近柷。杌,從木,從兀。其兀()之形,與柷()之兄形()仿佛,想來應(yīng)非偶然,我懷疑它的原型也是一邊有齒的刷鋸樂器柷。

《莊子·達生》有言:

委蛇罪(惡)聞雷車之聲,則捧其首而立。

這里,委蛇所“惡”的“雷車之聲”,正是委蛇之鋸齒狀鱗片相互摩擦所發(fā);“捧首而立”,則是交尾前的姿態(tài)。

梼杌——柷,原先顯為與人首蛇身之遠古生殖崇拜圖騰——交尾之伏羲女媧有關(guān)的“斷木”之擬聲法器。后世“伏虎伏”的敔,不過是失其本旨的假古董而已。

說它失其本旨,是指其失去了原始刮擦器的形制。不過,后人懸擬的“伏虎狀”,倒也有其根據(jù)。

《梼杌》原是早已失傳的楚國國史。

《孟子·離婁下》說:

晉之乘,楚之梼杌(taowu),魯之春秋,一也。

三者都是先秦時代的古史、正史。

有人說,梼杌之梼就是饕的異寫,是蒙古語“虎人”的讀音(“唐?!保?。

《神異經(jīng)·西荒經(jīng)》載:

西方荒中有獸焉,其狀如虎而犬毛,長二尺,人面虎足,豬口牙,尾長一丈八尺,攪亂荒中,名梼杌。

《左傳正義》引《神異經(jīng)》也說:

梼杌,狀似虎,豪長二尺,人面,虎足,豬牙,尾長七八尺,能斗不勝退。

其“豪長”“豬牙”之說,不過是柷鋸齒之形的遠古記憶。

總上所論:在中國上古,轉(zhuǎn)雷(牛吼)、電策、梼杌(柷)三者,原都是與祭祀雷祖、祈降甘霖、生育繁殖有關(guān)的巫術(shù)法器。其中電策一器,業(yè)已失傳,轉(zhuǎn)雷之器,已演變?yōu)闈h族抖空竹之雜技技藝、藏族轉(zhuǎn)經(jīng)輪之佛教法器;梼杌——柷之搔奏體鳴樂器,現(xiàn)仍有丐拍——刮噠板的遺存。

猜你喜歡
樂器
如果你會一門樂器
學樂器
樂器
小太陽畫報(2019年5期)2019-06-25 10:56:04
東漢畫像鏡中的“琴”型樂器初探
樂器家族
樂器也瘋狂
音樂與健康系列(二十七)樂器的諸多作用
音樂生活(2015年2期)2015-12-19 13:23:14
自制小樂器
好孩子畫報(2014年7期)2014-08-13 06:41:19
找樂器
科學24小時(2010年6期)2010-08-23 08:17:32
奇妙樂器
琴童(2009年7期)2009-07-20 10:06:42
万安县| 灵川县| 扎鲁特旗| 凤台县| 临潭县| 区。| 景洪市| 南京市| 延庆县| 鹤庆县| 泾源县| 永泰县| 白银市| 焦作市| 宾川县| 玛纳斯县| 游戏| 木兰县| 永兴县| 禹州市| 肥东县| 蒙阴县| 西昌市| 措美县| 东光县| 班玛县| 雷州市| 宾阳县| 平邑县| 凤城市| 张掖市| 濉溪县| 岗巴县| 罗甸县| 玉环县| 垫江县| 徐水县| 湖州市| 洪泽县| 翁牛特旗| 乌拉特后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