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
我覺得一個人和他所從事的工作,總有一根看不見的紅線在牽著。今天從事的工作,往往是過去多年默默付出和等待的結果。我想,這也是一種緣。
做教師時,我是一個孩子王。我把學生從課堂解放,走向田野、走向工廠、走向紀念館——每個星期,我必定要帶學生來一次戶外教學。那時候,我熟悉每個學生的基本情況,差不多家訪了每一戶。我在《鹽阜大眾報》上發(fā)表了一篇題為《一個學生就是一個我》的教育隨筆,受到江蘇省特級教師唐繼康的高度贊賞。他鼓勵我大膽地嘗試,培養(yǎng)出一批有理想的學生來。在應試教育為主流的時代,我的這種教學主張能得到肯定,讓我備感興奮。我策劃了多個針對農村學生成長的教學方案,在學生們心目中播下了快樂的種子。
2003年,建湖縣廣播電視臺《政風行風熱線》欄目開播,我被調了過去,就這樣毫無準備地轉了行。后來有不少學生在我做欄目主持期間來找過我,其中兩個學生最后學的就是新聞專業(yè)。教師對學生的影響大到可以改變命運,而記者主持人對大眾的影響更是不可忽視。因為這種共性定位,使我理解了新聞事業(yè),迅速進入了新的角色。
說來也巧,我工作的第一年恰是建湖黨員電教的誕生之年。那時,電視節(jié)目還是稀罕物,我看到過電教中心同志工作的場景,心里開始感到親切和好奇。到電視臺工作后,由組織部電教中心承辦的《黨的生活》欄目希望增加個男主持人,我被定為欄目的編外人員,從此與黨員電教結下不解之緣。
在一次次外出采訪實踐中,我開始理解了電教事業(yè)。電教中心同志工作起來尤其有一股“釘”勁——我認為已經可以了,但他們還是一遍又一遍地重拍,去追求完美。我參與采訪的專題片《我當村官的故事》就這樣意外地獲得全國大獎。我當時回頭把片子看了一遍又一遍,幾乎不敢相信,我親身參與采訪的那看似平淡瑣碎的素材,在制作成片后居然有著那樣打動人心靈的魅力。以講故事來影響人,這就是我對電教工作的原始認知。因為這個認知,我徹底投入到電教工作中,直到正式成為電教中心的一員。
近十年電教生涯中,我始終感到本領恐慌。組織部是個大家庭,一個鮮明的標志就是走在時代前列。黨員是各行各業(yè)的先鋒,作為黨員教育工作的“操盤手”,在某些方面更要走在黨員隊伍的前列。因此,學習與實踐成為一直伴我前行的法寶。在這種強烈使命感的鞭策下,我和同事們沿著建湖黨員電教的光榮傳統(tǒng)前行,先后拍攝了一部部獲獎作品,保持了建湖電教“制片高地”的傳統(tǒng)地位。特別是近年來,黨員電教供給側改革迫在眉睫,融媒體時代的到來給我們帶來了巨大挑戰(zhàn),如何創(chuàng)新黨教片制作理念和藝術形式,成了經常讓我難以入眠的緊迫問題。我仿佛又回到學生時代,一直在迎接一次又一次的“升學”考試。也因此,建湖黨教片近年來開始變得有溫度,從內到外都有著理念創(chuàng)新的痕跡,率先試水新媒體傳播時代。
如今回顧自身,發(fā)現自己始終在追求著影響。無論是做老師、主持人還是電教人,我一直在嘗試著以自身的實踐來影響人,引領人們去看、去想、去感受,去樹立靈魂的碑林,去成為時代的旋律;無論是教學生、做節(jié)目、拍片子,都尋找著與他人共振的同溫層,期待更多人與時代也與我一起前行。這就是我的緣,為我的一生定下了基調。
(作者單位:江蘇省建湖縣委組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