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黎標
儒家思想的一項重要精神即中庸之道。中庸體現(xiàn)了中國人的智慧,顯露出中國人在“和諧自然”方面的精神追求。正如《煎茶賦》中提到的:“少則美,多則惡,發(fā)揮其精神,又益于咀嚼。”正是在煎茶過程中融入了儒家中庸和諧的精神,句中的“精神”正是指追求適度和諧的境界?!逗陕杜氩栀x》中也寫到:“氣得沖和,苦冽與甘寒相和?!边€有,“和內(nèi)調(diào)神,氣相資而得益?!边@其中都體現(xiàn)了儒家中庸與調(diào)和的思想,包含著儒家和諧自然的審美取向。
此外,儒家傳統(tǒng)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深刻哲理也經(jīng)常體現(xiàn)在茶賦中。中國文人歷來就有著心憂天下的性格,常通過手中之筆關(guān)心民間疾苦,揭露社會黑暗。梅堯臣在其《南有嘉茗賦》中就通過揭露百姓在進貢茶葉之前的日夜辛勞,來針砭時弊:“女廢蠶織,男廢農(nóng)耕,夜不得息,晝不得?!∶衩半U而競鬻,孰謂峻法之與嚴刑……何彼茗無一勝焉,而競進于今時?”這句話揭露了社會下層人民,在生活所迫的情況下,冒著被嚴刑制裁的危險去賣茶,這反映了封建社會下層人民的苦難生活,以及當時社會貧富的矛盾與差距。
儒家士人相信,茶的清凈氣質(zhì)有助于自省、養(yǎng)廉、修德。儒家孔孟之道非常注重禮和仁。唐朝儒士劉貞亮提出注重茶道在人的思維和品質(zhì)方面的四德,即“用茶顯敬意”“用茶學(xué)禮仁”“用茶清人格”“用茶明道理”。由此可見茶對于儒家士人塑造心靈品格時的重要意義。俞德鄰的《荽茗賦》提到:“甘其佞而色怡,亦由嗜好之同異,是以忠邪之背馳。非滯礙而不化,或癡疾之未醫(yī)!”意思是君子的說話做事要表里如一、渭涇分明,就像嗜好不同一樣,忠奸也是不同的。這句話表明了作者在儒家積極入世方面的勇于完善自我的精神,體現(xiàn)了“用茶學(xué)禮仁”,給看似簡單的茶賦帶來了精神的升華。
飲茶風習(xí)的普及,與佛教相關(guān)。佛教徒通過坐禪潛心悟道、修煉心神,以達到身輕心定,耳聰眼明的狀態(tài)。坐禪不能躺倒睡覺,通常長達三個月之久,極易疲憊。因而,茶葉就成了佛僧提神醒腦、參悟佛法必不可少的飲品。如《茶酒論》:“名僧大德,幽隱禪林。飲之語話,能去昏沉”就反映了這種現(xiàn)象。還有,吳淑的《茶賦》:“夫其滌煩療渴,換骨輕身,其功若神……并明目而益思……效在不眠”也提到了茶在此方面神奇的功效。
隨著佛教思想在中國的傳播以及茶事活動的開展,禪宗和茶道在精神內(nèi)蘊方面的共通之處越來越被人們發(fā)現(xiàn)并推崇,此謂“茶禪一味”。這體現(xiàn)在明朝吳梅鼎的《陽羨茗壺賦》:“刻桑門之帽,則蓮葉擎臺。”此句寫出了茶壺還有做成佛教僧人帽子樣式的僧帽壺,就像銅蓮葉圍著蓮臺。這體現(xiàn)出人們?nèi)粘I钪胁粌H注重物品的實用性,而且還推崇將佛法精神融入到茶道中,即茶禪一味的審美思想。
茶葉滋味苦澀,素有“苦菜”之稱。佛家認為品茗有先苦后甘的過程,品茶可以使僧人參悟世間苦與甜,感悟“苦”諦。這其中與茶的特性暗自契合,也體現(xiàn)了茶禪一味的審美取向。
方岳的《茶僧賦》中用擬人化的寫作方式剖析了茶和禪的前世今生,交代了茶瓢的來由,以及把茶叫做茶僧的因果。文中提到“飽參趙州之禪”,內(nèi)中包含著“吃茶去”的典故?!俺圆枞ァ币辉~,最早出自唐代僧人諗禪師之口。吃茶去”一句正是茶道精神與佛法的深度契合的體現(xiàn)。據(jù)《群芳譜·茶譜》引《指月錄》載:有僧至趙城,從捻禪師問:“新至曾至此處么?”曰:“曾至?!睅熢唬骸俺圆枞??!庇謫柹唬骸安辉??!睅熢唬骸俺圆枞ァ!焙笤褐鲉栐唬骸盀楹卧琳f吃茶去,不曾至也說吃茶去?”師召院主,主應(yīng)諾,師曰:“吃茶去?!?/p>
對于禪的參悟,重在思考和體驗,是用語言無法表達的境界。悟禪與品茗相似,冷暖自知,苦甜自品,旁人告知的,畢竟自己大多無法心領(lǐng)神會。因而,千言相贈也比不上“吃茶去”三個字?!俺圆枞ァ绷髀冻龇皆赖亩U悟與禪心。茶禪一味,茶與禪皆需用自己的本心去參悟,在清雅靜寂的意境中探尋人生的哲理、生活的智慧。這深刻體現(xiàn)出中國茶文化中,充滿靈性與智慧的茶禪一味之審美。
道家認為道的本性是自然無為,在虛靜恬淡中獲取身體與靈魂的自由與超然,所以非常注重養(yǎng)生。茶的品質(zhì)清凈質(zhì)樸,自然平和,這與道家精神中的無為而治,道法自然有著深入的融合與共通。道家思想相信茶在生長的過程中吸收了天地陰陽之氣,是靈性之物,品飲茶水可以使人獲得靈魂的洗滌,身體的清凈,排污去濁。紀昀的《荷露烹茶賦》:“涼生殿閣,空明足滌夫煩囂。清帶煙霞,含咀足彌增夫佳興”即表達出這種思想。因此,茶賦中也體現(xiàn)了道家思想與茶道精神的融合,即天人合一的審美情趣。
黃庭堅的《煎茶賦》:“不游軒石之華胥,則化莊周之蝴蝶”中表達了作者從煎茶過程中獲得了恬淡、自由的心境,把喝茶時的意境與莊子和蝴蝶的奇妙際遇聯(lián)系類比,體現(xiàn)了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南宋王十朋的《會稽風俗賦·茶賦》:“碾塵飛玉甌濤翻皓,生兩液之清風興飄飄于蓬島”以及紀曉嵐的《荷露烹茶賦》:“飄飄意遠,都忘溽暑之蒸濡。習(xí)習(xí)風生,但覺清虛之吐納”皆營造了品茗的時候雅致、自由的境界,體現(xiàn)了在煮茶、品茶的過程中道家思想與茶道精神的契合。
我國茶道精神崇尚種茶、采茶、煮茶等茶事活動都要順應(yīng)自然規(guī)律,不違農(nóng)時。只有這樣才能制作出質(zhì)量上乘的茶葉。吳淑《茶賦》:“待槍旗而采摘,對鼎以吹噓……先火而造,乘雷以摘”就寫出了采茶是把握合適時機的重要性。這與老子的思想核心“道”有著異曲同工之處,即《老子》中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尊重天道自然,宇宙規(guī)律的樸素唯物主義的觀點有著巧妙的相似性。體現(xiàn)了茶道精神與道家思想的相互契合,也反映了中國茶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審美取向。(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