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的埃塞俄比亞空難,機上包括8名中國乘客在內(nèi)的157人無人生還。在遇難者當中,有一位來自浙江的女大學生,和男友相約前往非洲旅行。她還有兩個月年滿22歲,生命之花尚未綻開便無聲隕落。對她的父母來說,痛失獨女,其悲孰甚;對于公眾來說,由惻隱之心生出“物傷其類”的悲憫,也是人之常情。但令人不解的是,社交媒體上卻出現(xiàn)一些鍵盤俠對遇難者“挖墳”并惡語相向——“當我看你住著幾千塊錢一晚的酒店、每天錦衣玉食、看個長頸鹿要去,而且馬上可以去非洲肯尼亞的時候,雖然我不會幸災樂禍,但也絕對同情不起來?!薄澳愠錾饻?,我一貧如洗,那你早死了活該;你去非洲看長頸鹿,我在工地搬磚,那你死有余辜;你年輕貌美享受這世界的喜悅,我貌丑人矮只配在鐘樓里敲鐘,那你死了我拍手稱快!”……諸如此類不堪入目又毫無底線的評論,夾雜著人身攻擊、蕩婦羞辱、仇富心理,在互聯(lián)網(wǎng)的陰暗角落里肆意生長。
他們站在所謂的道德高地上發(fā)出陰森冷笑,將最大的惡意加諸在一個對愛情與未來無限憧憬的女孩身上,落井下石、幸災樂禍,毫無良知可言。一個22歲的花季女孩,想去看看長頸鹿,見一下遠隔異地的男友,又何錯之有?為何在生命逝去的時候還要被放在輿論的審判臺上鞭撻?
這些對于逝者生前過往的撕裂與拆解,帶著赤裸裸的歧視和偏見,以極端、沖動的偏執(zhí)埋葬了理性與同情,臣服于激烈的言辭與虛假的幻象。盲目詆毀傷害的不僅是逝者,還讓幸存的生者心寒至極。
更可悲的是,盡管這樣的一幕我們每次都希望是最后一次,但也并不是第一次看到了。去年溫州女孩搭乘順風車遇害,也有人對女孩發(fā)表侮辱性言論,內(nèi)容低俗、不堪入目。同是去年劉強東案發(fā)生后,又有多少人對著一張謠傳的照片就是一頓“波霸奶茶”的諷刺和狂噴,網(wǎng)絡上飛快地出現(xiàn)了“疑似女當事人”的社交主頁信息和照片——有某認證大V甚至直接將這個無辜的女生艾特出來讓網(wǎng)友去圍觀。而這一次在對遇難女孩的討伐中,也有人開始指責媒體報道“博眼球”“吃人血饅頭”,仿佛對逝者的報道無論怎樣都帶有著原罪。知名媒體人朱學東曾經(jīng)專門著文討論過逝者報道涉及的倫理問題,他認為,對于所有嚴肅媒體來說,逝者報道,是抵達真相的一種方式?!坝鲭y者的身份,更易于引發(fā)反思和關(guān)懷——美好的東西被打碎了的心痛,以及產(chǎn)生的對生命的珍惜感、對公共安全的反思。個體悲劇命運的描述的震撼和共鳴,是嚴謹?shù)姆治龊秃甏髷⑹滤y以抵達的?!彼?,負責任、有同情心的媒體在災難面前,不會看熱鬧,不會去消費熱點,而是會始終懷著一份人道主義精神,為公眾提供真相,呈現(xiàn)公共關(guān)懷。
●媒體評點:生命皆可貴,我們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個會先來,但生而為人,我們起碼要葆有對同類的尊重。同情,源于人性,也是人類之所以能夠發(fā)展出復雜社會的基礎。仰賴于“同情”,我們才能夠推己及人、將心比心,形成最起碼的相互理解和合作,形成最基本的法律和規(guī)則。人類也才能在這種共通的情感中生生不息。倘若沒有了“同情”,人類社會或許依舊還在叢林中“你死我說”地苦苦掙扎。所以說,無論如何,即便深陷困頓、心有不忿,轉(zhuǎn)而向遇難者“開炮”,都只是個懦夫。而打著“絕對公平”的旗號,罔顧人性人倫底線,也令人不齒。(鳳起《新京報》)
◎話題拓展:警惕網(wǎng)絡暴力;歧視和偏見;同情與尊重;人倫與人性;公共關(guān)懷;警醒與反思……
(資料來源:《新京報》《中國青年報》《錢江晚報》、微信公眾號“刺猬公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