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朝明
孔子儒家提倡仁,但絕不排斥智。現(xiàn)代人重智,卻對仁存在有意無意的忽視或藐視。中國傳統(tǒng)的“五?!敝芯桶叭省薄爸恰倍浴叭省睘橄?,一個人如果迷信“智”而忽視“仁”,一定對傳統(tǒng)文化還相當(dāng)陌生,自然也對仁、智的關(guān)系缺乏基本的理解。所以,孔子告誡人們說:“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他的意思是,人們的聰明才智離不開仁德的守護(hù)。
真正的智慧是大智而非小智,歷史上許多有情懷的人,他們擁有的智慧都是大智,在他們身上彰顯了生命的意義與價值??鬃泳褪侨绱耍谀莻€無道之世,他四處奔走,光明磊落,直道而行;他胸懷天下,心系蒼生。他是有情懷、有德行、勇?lián)?dāng)?shù)木樱敲鞯谰仁赖氖ト?。孔子提倡“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小聰明算不得智慧。仁、智是相通的,是統(tǒng)一的。真正的智慧離不開仁德,站得高才會看得遠(yuǎn),才會以至誠之心,兢兢業(yè)業(yè),擇善固執(zhí)。真正的智慧,一定明白做人、踏實做事?!抖Y記》說“人棄常則妖興”,做人的常道能不遵守嗎?如果以胡作非為是所謂“自由”,那么什么是“無恥”呢?道理顯而易見:不修仁德,就不是什么智慧!
古代圣王都是既仁且智的人。圣王垂范而天下治,孔子尊敬有仁德的人,更期待有仁德的圣主明君。舜能無為而治,恭己正身,就是孔子最崇拜的人。春秋末年的現(xiàn)實令他失望,他對弟子說:“知德者鮮矣?!敝抡咝腥?,要言忠信,行篤敬;為人君者,要培養(yǎng)一大批的志士仁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見識的國君往往遠(yuǎn)慮大謀。如果缺乏遠(yuǎn)見,言不及義,則不足以謀大事??鬃又苡瘟袊紫鹊搅诵l(wèi)國,希望在這里一展抱負(fù),他對衛(wèi)國有很高的期待。但衛(wèi)靈公似乎并不如此。他向孔子“問陣”,關(guān)心的是兵戰(zhàn)與打仗,這令孔子失望,孔子冷冷地說:“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xué)也?!钡诙?,孔子便離開了衛(wèi)國。
真正的智慧首先在明德守仁,一定要理解孔子“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教誨,懂得“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的深刻含義??鬃又苡瘟袊?,遇到了一個又一個困厄,有人不理解,就連子路也產(chǎn)生了懷疑,他提出疑問說:“夫子未智與,人之弗吾行也。”他在想,人們不讓我們通行,難道是由于我們不夠睿智嗎?今人也是如此,于是有人看到孔子“喪家狗”的政治命運,卻不見孔子“擇木鳥”一般的政治品格。在《論語》的倒數(shù)第二篇,《論語》編者請出了孔子的弟子們出面代言,可謂用心良苦。例如,子貢“家累千金”,甚至與許多國君“分庭抗禮”,很多人認(rèn)為“子貢賢于仲尼”,還有人當(dāng)面對子貢說:“仲尼豈賢于子乎?”子貢則說:“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比绻麖墓慕嵌戎?,似乎孔子儒家汲汲于道,致力于社會人心,其主張的倫理道德顯得迂闊或者迂腐,但實際上,這正是社會和諧的關(guān)鍵點,在功利與道義之間,不少人在選擇、在搖擺、在掙扎,這里就有“小知”“大知”之別,有人卻只見“方術(shù)”而不識“道術(shù)”。
孔子常常談起“知”或“智”??鬃诱f:“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笨鬃铀f是“真正的智慧”這樣的問題。在這個世界上,“生而知之”的人很少,人可以“學(xué)而知之”,可以“困而學(xué)之”,卻不可“困而不學(xué)”。不論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情況下,只要努力取得真知,都是應(yīng)該去努力追求的“知”??鬃诱f:“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xué)也。”真正的智慧來源于“學(xué)”。不懂裝懂不是真懂,有智慧的人不會只想著耍小聰明?!皺C關(guān)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工于心計的人往往沒有好結(jié)果。子夏說:“小人之過也,必文?!蔽倪^飾非,不能“敏以求之”,哪來真正的智慧?所以子貢說:“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
在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是“志于道,居于德”的人,人有志于道術(shù),從而遵道而行,以仁德潤身,人生才會更有價值與意義。人志于道,就不會斤斤于生活的瑣事,就能有格局、有氣象,就會有品位、上檔次。前人云“不問收獲,但為耕耘”,孔子說:“耕也,餒在其中矣。學(xué)也,祿在其中矣?!比四苤t謹(jǐn)莊敬,循理而動,以仁德守護(hù)自己的道,就一定會有好結(jié)果,就是一個有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