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先云
為了慶祝建國70周年,我們特地開辟此欄目,以向祖國生日獻禮。
建國以來,人民砥礪奮進,時代闊步向前。國家的發(fā)展關(guān)乎民生福祉,國富才能民強。一個個溫暖富足的家庭恰恰是國家富強的縮影,因此,我們選擇采訪個別家庭,通過他們家別具意義的物件,賬本、老課本、家書……表現(xiàn)其背后的故事,以小見大,印證國家的日新月異。
張心俠年近九十,他從1977年開始記錄生活賬,已四十多年了。從家電要件到毛線、毛毯,從孩子托兒所費到壓歲錢,都一一記錄下來。每年年底,他還要寫一個全年家庭收支總結(jié)。幾十年來,家庭賬本整整記了四本。
賬本上顯示,工資和家庭收入每年遞增,他們的支出從單純的生活消費,也日趨多樣化。管中窺豹,從張心俠的家庭賬本里,反映出時代的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賬本里的精打細算
張心俠十幾歲參軍,十八歲那年原本要跟隨大軍南下,但是因為身體患病滯留山東某地醫(yī)院,在這里他遇到了自己的終生伴侶——林玉茹,她是醫(yī)院的護士。兩個人同甘共苦,相濡以沫,攜手走過半個多世紀。
兩人在1954年結(jié)婚,生育了三個孩子。當時,張心俠的母親從老家過來一起居住,幫著照料孩子。六口之家,衣食住行,處處用錢。此外,張心俠老家還有60多歲的父親和年幼的妹妹需要他接濟。1976年,張心俠和愛人的工資分別是43元、40元。家里的日子過得非常緊巴,他每個月都得精打細算,量入為出。張心俠老人說因為當時正處于“文革”期間,是非多,“帽子”滿天飛,不敢記這記那,家庭收支沒有記錄,但心中有數(shù)。
1976年之后,社會逐漸步入正軌,思想解放。于是,從1977年開始,張心俠便開始記錄家庭生活賬本,一直堅持到現(xiàn)在。家里的幾十年開支都清清楚楚,有案可稽。
張心俠的生活賬主要包括收入和開支。收入主要是他和愛人的工資,此外還包括各種補助。其他收入包括銀行利息、獎金、稿費及其他零星收入。1980年前后,子女陸續(xù)參加工作,開始向家里交錢,收入增加了一部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工資調(diào)整次數(shù)不多,近二十年來,張心俠家庭收入比較穩(wěn)定,變化不大。量入為出,家庭支出基本是生活費、購置家庭用品和其他開支。
在家庭賬單的基礎上,張心俠每到月底還要做個小結(jié),每月的收入和開支,以及變動,都一目了然。
張心俠老人說,改革開放之前的30年間,曾有幾次提高工資待遇,但每次只有一部分人漲工資。從1956年到1976年,整整20年,他的工資都變化不大。不少人都跟他一樣,幾十年不漲工資,物價又不斷上漲。
1976年之后,收入開始不斷攀升。1976年,張心俠的家庭收入是2000元;1980年漲到了3053元。改革開放后,收入提高更是突飛猛進。張心俠是個有心人,他根據(jù)賬本,以每五年為一段計算,從1976年到2018年,四十年間,八個階段,每個階段的漲幅都在50%以上,有兩個階段還要高。
1955年,張心俠的工資由供給制改為薪金制,當時他們夫婦兩人的月工資加起來共八十多元,全年收入不到一千元。1978年,張心俠的家庭年收入是2128元,23年才增長一倍多。改革開放之后,到2017年,家庭年收入為292450元,增長了136倍。
數(shù)據(jù)里的品質(zhì)生活
20世紀80年代,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電風扇等家用電器堪稱“奢侈品”。張心俠通過節(jié)衣縮食,將收入積攢起來,時不時可以購置“奢侈品”,帳本中這些重要的家庭開支都一目了然。
1980年3月,買了第一臺黑白電視機;1980年6月,買了第一臺電風扇;1985年10月,購買了第一臺彩色電視機;1987年2月,買了第一臺電冰箱;1995年6月,購買了第一臺空調(diào)……
張心俠的三個孩子都是20世紀80年代結(jié)的婚。結(jié)婚是家庭開支的大項,每個孩子結(jié)婚花多少錢,花在哪里了,賬本中都記得清清楚楚。三個孫輩上學,張心俠給他們拿過多少學費也都有記錄。房改時,房子花了多少錢,兒女買房、買車給了多少資助,都有記錄。86歲的老伴,翻著賬本開玩笑說,你看看有沒有子女給錢的記錄。
張心俠說,當時買一臺家用電器,要攢上幾個月甚至是一年的工資,還要有票,才能買。張心俠家的第一臺黑白電視機花了518元,當時他的工資85元,半年的工資才能買臺電視機。第一臺電風扇花了195元,相當于張心俠的兩個半月工資。“聽說歐美經(jīng)濟發(fā)達國家的收入很高,兩天的工資就能買臺電風扇,十天的工資就能買臺電冰箱,半個月的工資就能買臺大彩電。當時覺得很不可思議!”
現(xiàn)在,張心俠每月的退休金(包括各種補助)已超過萬元,一天的工資(300多元)就能買臺電風扇,半個月的工資(5000多元)就能買臺大彩電。
“恩格爾系數(shù)”中的經(jīng)濟騰飛
更難能可貴的是,張心俠老人還將1978年到2017年的家庭收支情況,做成了恩格爾系數(shù)表。國際上常用“恩格爾系數(shù)”,來衡量經(jīng)濟收入的多少和生活水平的高低,主要看生活費(主要指吃飯)在總收入中所占比重的大小。生活費占的比重越大,就說明經(jīng)濟收入越低。掙的錢大多用到吃飯上去了,說明收入有限,勉強糊口。反之,就說明收入高。
“20世紀60年代,我雖沒有記生活賬,估計那時我家的恩格爾系數(shù)很高,應該在百分之八十左右,也就是說發(fā)的工資主要用于吃飯了?!彪m年事已高,但張心俠對陳年往事記得很清楚?!暗搅?0世紀80年代,孩子們都陸續(xù)結(jié)婚獨立生活了,老人也回老家了,只我們夫妻倆,恩格爾系數(shù)還是高達百分之四十以上。這說明,改革開放后經(jīng)濟收入雖不斷增加,但初期仍較緩慢?!边M入90年代之后,張心俠家的恩格爾系數(shù)明顯下降,而且下降得越來越快。進入新世紀,他家的恩格爾系數(shù)己降到百分之十左右,近幾年已降到百分之十以下。
張心俠家庭恩格爾系數(shù)的變化,反應了這個幸福小家庭的收入提高,以及生活的富裕,這得益于改革開放。以小見大,小小的家庭賬本也印證了時代的發(fā)展和進步,尤其是印證了改革開放之后,中國經(jīng)濟的突飛猛進,人民生活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