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華
摘 要:面對油田水淹現(xiàn)狀,為了更好發(fā)掘剩余油潛力,恢復油田的活力,達到穩(wěn)產、增儲的目的,應用微電極、自然電位曲線微小幅度差,結合巖性、物性變化識別,建立識別標準,結合水淹厚層頂部剩余油分布結果,實施挖潛。合理有效評價水淹層,找出剩余油分布影響因素及分布區(qū)域和層位,從而達到以低成本獲得高產出,為該油田的二次開發(fā)提供相關技術參數(shù)。
關鍵詞:水淹層;剩余油;二次開發(fā)
1.水淹層概況
在油田開發(fā)中,水淹層流體性質受鄰井注水、開發(fā)和儲層物性影響,水淹程度識別難度大;測井系列單一,孔隙度測井系列只有聲波時差,沒有補償中子和補償密度,而補償聲波不能夠準確反映儲層的物性,因此水淹層水淹級別很難準確確定。
2、水淹層解釋評價研究
2.1 儲層原始物性及含油性分析
通過初期靜態(tài)井,總結儲層原始物性特征,儲層在縱向上存在一定的非均質性,上部整體物性好,下部物性偏差。
2.2 儲層特點以及水淹的影響因素分析
物性影響:縱向上物性存在非均質差異,物性好、孔喉大的儲層水淹快且水淹程度大,物性差的儲層水淹程度相對較低。
橫向相變:橫向上砂體存在相變及尖滅,直接影響注入水流向及注入量,從而影響水淹程度。
注采層位、程度及構造:注采程度低的層位水淹程度較低,構造位置較高的部位水淹程度也相對較低。
2.3 分析生產有利井,由點到線、由線到面,有效結合小層對比,準確分析注采關系以及剩余油分布
2.4 水淹層識別方法綜合應用
2.4.1 電阻率幅值變化:
隨著水淹程度加大,電阻率數(shù)值變小;油層原狀地層RI和深側向RT相當,弱水淹層原狀地層RI略大于深側向RT,中水淹層原狀地層RI大于深側向RT,強水淹層原狀地層RI遠大于深側向RT;原狀地層RI可根據未投產鄰井深側向電阻率獲得。對于淡水水淹,隨著水淹程度加大,電阻率數(shù)值先變小再變大,但一般不會超過原狀地層電阻率。
2.4.2 自然電位變化
隨著水淹程度加大,自然電位基線發(fā)生漂移及畸變;咸水及污水水淹后,隨著水淹程度的加大,自然電位幅度變大;淡水水淹后,隨著水淹程度的加大,自然電位幅度變小,直至負異常變?yōu)檎惓!?/p>
2.4.3 鄰井橫向對比
根據注入水前后電性、物性等方面的變化,通過精細砂體對比,找出水淹層系,分析評價水淹層。
2.4.4 沉積韻律
正韻律地層下部物性好,下部自然電位基線易發(fā)生偏移,易水淹;反韻律地層上部物性好,上部自然電位基線易發(fā)生偏移,上部物性好,易水淹;復合韻律地層:自然電位基線階梯狀偏移,中部易水淹。
2.4.5 總結水淹層測井響應特征及水淹層評價標準
隨著水淹程度的增加,電阻率顯著下降,形態(tài)不飽滿,呈U型或平頭特征;水淹后期,隨著水淹程度增大聲波時差變大;自然電位基線發(fā)生漂移及畸變,幅度變化反映水淹程度,甚至會出現(xiàn)與電阻率反映層位不一致現(xiàn)象。
3、實例
縱向上剩余油主要受隔層、夾層、重力等因素影響,單砂體或小層底部水淹嚴重,受大套分注低滲層達不到注水啟動壓力影響,吸水少或不吸水,水淹程度低,動用程度低,形成剩余油相對富集區(qū)。厚油層中物性或巖性夾層上部,剩余油相對富集。在微電極測井曲線出現(xiàn)回返以上的部位,剩余油富集。
同時資料證明,靠近水井周圍,油層頂部水驅程度高,但隨著水驅波及面積的擴大,注入水的水平驅動力減弱,在重力的作用下,注入水逐漸波及到油層底部,油層頂部水驅波及程度低,頂部剩余油飽和度較高。通過對大于5m的厚油層不同沉積韻律的不同部位的水淹級別進行二次解釋,認為:剩余油主要分布在厚油層的上部,特別是反韻律的上部和粒序較均一的其它層的上部。同時通過巖心分析表明,厚層內的物性夾層對剩余油分布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
依據研究成果,開展油井頂部挖潛模式、注水井潛力層注水、厚油層內部細分注水工作,累計增油6.57萬噸。
一是開展頂部挖潛模式,2010年以來共實施頂部挖潛34井次,累計增油1.7萬噸。
二是開展?jié)摿幼⑺?010年以來共實施潛力層173層,累計增油2.3萬噸。
三是開展厚油層層內細分注水,2010年開始應用長膠筒層內細分注水,共實施10口井,增油5711t。
4、取得認識
(1)時差變化,反映水淹程度;原狀地層時差在360μs/m左右,水淹初期時差變化不大,水淹后期時差顯著變大,其變大程度直接反應水淹強度。
(2)砂體相變較大,對應層位動用程度相對較低,水淹程度低;但構造位置相對較低,邊、底水上升含水率增大;局部砂體尖滅,水淹程度相對低。
(3)物性較差儲層,構造位置相對較高,水淹程度相對低;物性較好儲層,構造位置相對較高且處于構造邊部,水淹程度相對低。
參考文獻:
[1] 張恩臣.錦州采油廠油田開發(fā)論文集[C].北京:石油工業(yè)出版社,2003,58-63.
[2] 張文賓,等.對應分析油氣水層識別方法及應用[J].大慶石油地質與開發(fā),2002,22(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