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樺
漢女穿上滿人旗袍,是20世紀20年代初的事。那時的旗袍,全然不是今人所熟悉的模樣。袍子絕非緊身裁剪,雖然袖口和衣裾鑲邊裝飾,但它是寬肥的,是不開衩的,袖口是平大的,衣長可蓋住腳踝。
1926年創(chuàng)刊的《良友》畫報,每期封面均是名利場中時髦人。封面女郎的衣著和精神氣質傳遞著美麗、摩登、魅力的信息,無疑成為時尚的模本。
1929年伊始,令人驚詫的一幕出現(xiàn)了。女人們“呼”地一下,把旗袍從小腿提升到了膝蓋處,袖子也變短了。1930年,旗袍跟前一年比,又往上提了幾寸,剛剛遮住膝蓋,腰部和下擺都收小了,大腿兩邊開了低衩,有了明顯的現(xiàn)代旗袍影子。
旗袍的現(xiàn)代性主要體現(xiàn)在剪裁上的收省、裝袖以及墊肩。這三種西來的縫紉工藝,徹底改變了旗袍的走向,從無型無款,朝著錯落有致去了。收省和裝袖,讓旗袍合身貼體,最大程度表現(xiàn)女人曲線的同時,又不至因纏裹身體而起皺褶。而墊肩這個在男裝上稱“權威肩”、在女裝上稱“美人肩”的玩意兒,一經引入旗袍,就在嬌媚的語義中平添了端雅。
上海師傅將西方時裝的元素如打裥、收腰、裝墊肩等注入進去,令上海旗袍從此走出傳統(tǒng)女裝不注重人體線條美的迂腐陳章,走入時裝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