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論文重點分析《音樂會獨奏曲第六號》具體的技術難點,及相應的處理手法。目前對此曲研究的資料較少,本次的選題也是希望通過筆者的演奏心得和對樂曲的理解,使文章能具有一定的借鑒價值。
【關鍵詞】長笛演奏;基本練習;花舌;運指
【中圖分類號】J62?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一、《音樂會獨奏曲第六號》的演奏分析
德梅塞曼的這首《音樂會獨奏曲第六號》,是筆者對浪漫主義時期的長笛作品感受較深的一部,也是德梅塞曼最出名的作品之一。在19世紀浪漫主義中期,德梅塞曼受到帕格尼尼的影響,使該作品具有很強的炫技性。該炫技性作品運用了大量快速的雙吐技巧、大段的三十二分音符與三連音等節(jié)奏型的使用,以及手指必須快速均勻地演奏、吸氣深淺與音的支持、花舌等個人技巧展現(xiàn)等創(chuàng)作手法。
二、各樂章演奏的技術難點分析
筆者將會結合實際演奏經驗對《音樂會獨奏曲第六號》這部作品進行分析。在分析各樂章演奏的技術難點之前,筆者要強調一下基本功的重要性,演奏該作品需要演奏者很好的解決吸氣的深淺與音的支持等這些基礎性問題,而這些問題很有可能是忽視基本功的練習或者是部分練習方法錯誤原因造成的等。
在《管樂器手冊》中對長笛有如此評價:“長笛是木管樂器中最靈活的一種”①,《音樂會獨奏曲第六號》這首樂曲充分發(fā)揮了長笛快速演奏的這一特性,該作品分為三個樂章:第一樂章為莊嚴的慢板(Maestoso marziale),F(xiàn)大調4/4拍,充滿了旋律性和技巧性;樂曲以一段鋼琴華彩開端,聽眾隨著鋼琴的旋律漸漸融入到音樂氛圍中來。這一部分可以細化為A+B+A的結構形式。A段共16小節(jié),樂曲的前8小節(jié)是一個長笛的小華彩,炫技性的特征一目了然,需要運用大量的手指技巧來完成演奏,給人一種華麗的感覺。A段的后8小節(jié)需要用很弱的音量來吹奏優(yōu)美的大旋律,要求演奏者具備良好的控制氣息的能力。可分為兩個樂句,在第二個樂句處逐漸漸強,為進入B段做準備。B段開始加速,連續(xù)不斷地三十二分音符的演奏,需要演奏者具有良好的氣息與支持,并注意手指的均勻性和節(jié)奏的準確性,在開始練習時不要一味地求快,一定要慢練,將每一個音都吹清楚,等熟練以后再逐漸加快到原速。其中第26小節(jié)運用了花舌的技巧,一部分演奏者往往對花舌不太重視,認為可用雙吐或者三吐來替代花舌,并不知道這種技巧的學習對我們的氣息是很有幫助的,下文會著重強調花舌的處理。A段則是A段的再現(xiàn)。此段運用的技巧與A段如出一轍,這個樂段之后又出現(xiàn)了一段華彩,又一次體現(xiàn)了德梅塞曼炫技性的創(chuàng)作風格。
第二樂章是以拿波里舞曲(CHANSON NAPOLITAINE)的鄉(xiāng)村音調為主,6/8拍節(jié)奏貫穿的慢速樂段,體現(xiàn)了浪漫主義長笛作品抒情性這一風格特征。采用的是降D大調,這一樂章也分為A+B+A三樂段的結構形式。A樂段共分為6個樂句,舒緩、優(yōu)美的旋律仿佛置身于拿波里安靜的小路上。長笛中音區(qū)最柔美的音色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用弱(p)的音量開始第一句的旋律,第二句則用更弱(pp)的音量演奏,仿佛是第一句的回聲。第三樂句開始逐漸漸強,在第70小節(jié)處達到高潮后漸弱下來回到第一句的旋律。B樂段是莊嚴的(maestoso),拍子由6/8拍變?yōu)榱?/4拍,節(jié)奏型也變得緊湊,音響效果與A段完全相反,織體由柱式和弦變?yōu)榱朔纸夂拖?。A樂段是A樂段的一小部分再現(xiàn),拍子回到了6/8拍,用極弱(ppp)的音量進行演奏,最后緩慢地結束本樂章。本樂章的技術難點在于聲音要有明顯的強弱對比,演奏的樂曲有色彩的變化,考驗演奏者是否具備良好的樂感以及能否把音符與情感融為一體。
第三樂章是急速的三拍子舞曲(FINAL SALTARELLE),又稱塔蘭泰拉舞曲。浪漫主義時期與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之間的技術差異在于浪漫時期音樂有長長的段落、甚至整個樂章可以用一個持續(xù)不斷的節(jié)奏型,該樂章就是這一時期技術發(fā)展的典型的體現(xiàn)。拍子為2/2拍,經過三次轉調,從降A大調轉到E大調再轉回到降A大調最后以F大調結束全曲。樂段開頭先聲奪人,強而直接,使聽眾迅速進入火熱的音樂氛圍中,熱烈的氛圍過后音樂漸漸地弱下來,仿佛在幽靜的小巷里,飄揚著動聽的旋律,音符隨著空氣而上下起伏,使聽眾感到舒適、放松。而到了再現(xiàn)部分,力度開始慢慢增加,極速地三拍子節(jié)奏與之前的情景形成鮮明的對比,使人們的情緒又一次高昂起來。樂曲奏完,仿佛親身與拿波里人淋漓盡致地共舞了一曲塔蘭泰拉舞蹈。這個樂章中出現(xiàn)了大量的三連音(譜例1),這也是對演奏者們的手指技能以及節(jié)奏感的一個考驗。在下一節(jié),筆者將詳細介紹快速運指的處理手法。
三、各技術難點具體的處理手法
吸氣的深淺與音的支持等問題我們需要通過以下的練習進行解決。首先,嘴巴閉合,利用嘴唇將笛頭的吹孔完全封住,像吹奏號嘴一樣的吹奏不同音高的音,也就是我們所謂的“小號音”。用這樣的方法來練習腹部的支持力量。“支持”這個詞是在演奏中無時無刻都要注意的,每個音都要支持住才能有好聽的音色。還有一種俗稱“狗喘氣”式的練習,用腹部的力量來斷奏,發(fā)出一串類似“哈哈哈”的聲音,用不同的音高來練習,“狗喘氣”的練習可以幫助我們找到一個最好的聲音,也能加深每次的吸入量,長時間的用丹田運氣,可以使演奏者養(yǎng)成良好的深吸氣的習慣。這兩種方法是長笛基本練習中必不可少的。
(一)花舌的處理
何謂花舌?舌頭放松,利用口腔發(fā)出大量的氣流使舌頭顫動。不管聲音是透過舌頭或者其他部位(譬如喉嚨)而產生,聽眾都會覺得音符在顫抖。有些吹奏者可以很自然的創(chuàng)造出這種效果,但是對于大部分吹奏者來說,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花舌的名稱種類,就像音樂語言一樣多不勝數(shù):Flatterzun(德文)、frullato(意大利文;字面意義是指抽動)和tremolo dental 或tremolo guttural(法文)。其中法文有兩個名稱,區(qū)別在于需要顫動的位置不同:一種是讓舌頭在牙齒后面顫動,另一種則是來自喉嚨(軟顎)和小舌,在這個部位上,有一小塊懸垂的肉,就好像會迎風拍動一樣。筆者通過大量的資料翻閱以及試驗,發(fā)現(xiàn)很多語言的子音,其實都含有自然的喉音。德文的ch(Bach、leicht),西班牙文的jota(joven、navaja),俄文的kh(Tchekhov、Khatchaturian),阿拉伯文kh(khalifa)等等。學會發(fā)出這些語音,的確對花舌很有幫助,可以把這種方法作為起步點進行練習。
對于長笛演奏者來說,演奏花舌的片段是非常困難的,是要在不影響樂曲演奏的同時加入舌頭的顫動。若是要利用喉嚨來進行,則需要更多的空氣,就像要清除塞在喉嚨里的異物一樣。演奏者會讓它以急促的氣流速度向前推進。由于出氣量上升,花舌便不能維持太久,必須透過腹部肌肉來支撐和加速。雖然花舌僅僅在該作品中出現(xiàn)一個樂句(譜例2),但是這種技巧的練習對氣息的提升與連貫大有好處。
二、快速運指的處理
《音樂會獨奏曲第六號》這部作品要求演奏者需要具備技藝高超的演奏技巧。在作品中,經常會出現(xiàn)快速的音階、琶音的跑動。(譜例2)音階的排列非常密集,經常以三十二分音符的形式出現(xiàn)。樂曲第27小節(jié)(譜例3)是一小節(jié)快速地琶音跑動、第52小節(jié)(譜例4)是一個華彩樂段,手指需要快速地、準確地按鍵,充分體現(xiàn)樂曲的炫技性,跨度很大的音符也成為演奏者需要攻克的技術難題之一。長笛是需要氣息與手指快速跑動共同來完成演奏的,二者缺一不可。例如第118—121小節(jié)(譜例1)不僅需要手指的快速跑動,還必須要用大量的氣息來支撐。在實際演奏中三連音不能越吹越快,每一個音符的節(jié)奏一定要均勻,最初練習這個樂章的時候一定要使用節(jié)拍器,保證演奏的每個音符都在正確的節(jié)拍中,許多演奏者在演奏快速的樂曲時都會越吹越快,為了避免這一問題的出現(xiàn),節(jié)拍器的使用很有必要。不僅如此,速度均勻更能夠保持身體放松,手指均勻,否則手指很容易疲勞,不利于演奏。手指放松是提高運指速度的重要前提。在運指過程中,手指不要用力去按壓毽子,只要手指本身的重量就完全足夠了,手指抬得太高不僅浪費力氣,還會影響動作的靈活性,導致速度快不起來。另外,要把這種固定音值的連音旋律表現(xiàn)出連綿不絕而又有技術性的感覺,固定的音符時值使作品顯得特別規(guī)整,相同的節(jié)奏型使演奏者易演奏成無音樂的練習曲。所以抓住旋律的關鍵音,把握音樂的走向也是演奏中需注意的。
參考文獻
[1]陳建華.管樂器手冊[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9.
[2]房亞紅.愛情題材類那不勒斯民歌的音樂表達[J].南京藝術學院音樂學院,2011(6).
[3]侯曉東.長笛練習曲的歷史與沿襲[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05(1).
[4]姜姁寧.巴黎音樂學院長笛教學發(fā)展軌跡及歷史傳承[D].上海:上海音樂學院,2010(5).
[5]Powell,Ardal.張浩,林怡君譯.The flute[M].(臺)原笙國際有限公司出版,2014:4月初版.
[6]沈璇,谷文嫻,陶辛.西方音樂史簡編[M].上海音樂出版社,2011.
[7]涂琳.笛聲中的藝術[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2(9).
[8]鐵笛.浪漫主義長笛音樂的形成與發(fā)展[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10(4).
[9]吳蕓.帕格尼尼二十四首隨想曲長笛版研究[D].武漢:武漢音樂學院,2015(4).
作者簡介:張雨萌(1992—),女,漢族,黑龍江哈爾濱,研究生,廣東海洋大學寸金學院,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