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江
耶路撒冷是一個讓人肅然起敬的地方,太多太多的故事發(fā)生在這片只有一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它是基督教(包括天主教)、猶太教與伊斯蘭教共同的圣地。
耶路撒冷的英文名“Jerusalem”,是由Jeru(城市)和Salem(和平)兩個詞根組成,意為“和平之城”。公元前10世紀,猶太大衛(wèi)王定都于此,從那時起,耶路撒冷就一直是猶太教的信仰中心,也是猶太人心中最神圣的城市。然而,幾千年以來,這里最難實現(xiàn)的就是和平。
這是個戰(zhàn)亂頻仍的地方。公元前586年,巴比倫侵占猶太國,所羅門圣殿被毀,猶太人第一次大流亡;公元前515年,圣殿重建,第二圣殿在希律王時代擴建;公元70年,羅馬帝國占領(lǐng)耶路撒冷,摧毀第二圣殿;公元135年,猶太人起義失敗,第二次大流亡開始;公元622年以后,耶路撒冷進入阿拉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時的伊斯蘭時代;1917~1948年,英國托管耶路撒冷;1948年,聯(lián)合國將巴勒斯坦一分為二的議案通過后,阿拉伯人和猶太人之間爆發(fā)了不間斷的巴以沖突,沖突的核心就是這座“和平之城”——耶路撒冷。
算起來,在耶路撒冷這片土地上,猶太教500年,基督教400年,伊斯蘭教1000年。傳說第二圣殿被摧毀時,曾有天使在一段西墻上哭泣,后來只有一段不到50米長、18米高的殘垣斷壁存留下來,這里又稱為哭墻。伊斯蘭教后來在圣殿山上的圣殿原址修建了金頂清真寺,以至于猶太教的圣殿終究無法在原址重建。相傳圣殿山也是伊斯蘭教創(chuàng)始人穆罕默德登天與希伯來民族的祖先亞伯拉罕對話的地方,在伊斯蘭教朝麥加方向禮拜前,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穆斯林都是朝著耶路撒冷方向朝拜的。猶太教做禮拜時,無論身處世界何處,都要朝著耶路撒冷的方向。
哭墻下,猶太人離上帝很近,他們擁有自己心靈的家園,可以和上帝對話。如今,哭墻成為一個露天的猶太教會堂,按猶太教的傳統(tǒng),分隔成男女兩部分。所有男性要到哭墻下,都要戴卡巴,一種圓形的小帽。入口處就有人發(fā)卡巴,非猶太教徒最好也隨俗。我到的時候,正是夕陽西下時,有人在哭墻下默默哭泣,有人在這里寫下自己的心愿,也有人頌讀經(jīng)文,不時點著頭。當?shù)厝酥v,將寫好愿望的紙條塞到哭墻的縫隙中并不是猶太教的傳統(tǒng),而是游客們的一個發(fā)明。
和平之城的和平不易。一陣輕風拂過,一只鴿子剛好飛向哭墻,那里有野草,有生命。耶路撒冷的老城外是橄欖山。猶太人都愿意死后葬在橄欖山上,這里的墓大概有15萬之多。信徒們相信,當彌賽亞(上帝所選中的人)來臨的時候,葬在橄欖山上的這些人就會復活。山上成片成片的墓碑,在暮色中略顯慘白。從橄欖山上下來,已是華燈初上。于是,我又走了一遍耶穌的苦路。
如果說哭墻是猶太人心靈的家園,而耶穌的苦路則是基督徒們的朝圣救贖之路。公元30年逾越節(jié)(猶太人最重要的節(jié)日)前,耶穌帶著門徒前往耶路撒冷,因言論思想被猶太教祭司們所憎恨和不容。耶穌住在橄欖山上,在最后的晚餐后,被猶大出賣給祭司們。進入耶路撒冷古城不遠,有一處街邊公園,14幅畫清楚地雕刻出耶穌受難的苦路歷程,從昔日的古羅馬總督府,到耶穌被鞭打以及被羞辱、被戴荊棘王冠的教堂,再到圣墓教堂。圣經(jīng)中的許多章節(jié)和故事,都能夠找到對應。
有人說:“世上有十分憂傷,九分在耶路撒冷?!碑斘易咴谝啡隼淅铣?,就像搭上一列時光列車,一站接著一站,一個世紀接著一個世紀,一個千年接著一個千年,走走停停。城墻、殘壁、石頭,甚至是腳邊碰到的一顆石子,都可能有一段故事、一段回憶。
(摘自《環(huán)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