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鵬 蔡文聯(lián)
我國現(xiàn)階段小學科學課程模式容易導致與真實世界的剝離,失卻內在價值和人的個性化發(fā)展。以培養(yǎng)綜合能力、提倡跨學科的STEM教育開展模式有多種,STEM PBL是其中一種,尤其強調真實情境。真實情境下的學習使學習者扮演專家的角色,完成知識與技能全面而深入的學習,這些知識與技能可以有效應用于真實世界問題的解決,實現(xiàn)科學與真實世界的連接。
1 STEM PBL基本理論
1.1 STEM PBL基本理論
基于項目的學習(PBL)其背后的理論基礎主要有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理論和布魯納的發(fā)現(xiàn)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理論認為,知識是基于一定的情境(本文情境一詞包含社會文化背景及實踐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主要因素),借助一定的學習資源,建構而來的。
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理論是對傳統(tǒng)課堂、教師、課本“舊三中心論”的批判。其“新三中心論”包含經驗、兒童、活動,強調做中學。即在實踐中側重直接經驗的學習,從真實(世界)情境中培養(yǎng)學生能力。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相比,杜威所要求的情境更接近真實情境,即從兒童實際出發(fā)、在真實(世界)情境下通過實踐,強調直接經驗的獲得,而兒童的知識更多來源于直接經驗。
布魯納的發(fā)現(xiàn)學習理論認為學習就是知識認知結構的再組織。學生從提出問題,得出結論,一直到交流反思,最終得到知識。在布魯納的發(fā)現(xiàn)學習理論中,情境的作用并沒有消失,情境給予學生學習過程中強有力的支持,影響了知識的獲得。
實用主義教育對真實(世界)情境,即真實情境尤為強調,在此基礎上進行實踐,將直接經驗發(fā)展為知識。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布魯納的發(fā)現(xiàn)學習理論,也認為知識的獲得離不開情境這一要素。
STEM PBL能夠幫助學生充分體驗到真實情境,這些真實情境下的體驗能夠輔助學生學習,完成知識的建構,而這些知識與技能完全可以應用于現(xiàn)實生活中的復雜問題。STEM PBL視角下的真實情境,給予學生各個方面的支持,尤其是背景知識的幫助。這樣的學習是高效、深入的,學生可以從真實世界中不斷得到反饋,這些反饋可以是來自實驗、也可以是來自指導教師甚至是專家的。
1.2 傳統(tǒng)課堂情境與STEM PBL下真實情境的比較
筆者從多個角度對傳統(tǒng)課堂情境和STEM PBL下情境進行分析,得到表一。
如表1可知,傳統(tǒng)課堂情境較為單一、固定,STEM PBL要求真實情境下的學習,其需求遠遠比后者復雜。由此產生了對于學習全新的要求,教育從注重知識傳授的灌輸型教育向注重科學素質養(yǎng)成的探究式學習轉變。
2.1 STEM PBL來源
案例設計基于校園植物種植活動,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體會種植、收獲知識與技能,在學校中開展植物有關的STEM PBL具有較強可行性。學生根據(jù)自身的興趣、愛好、特長,自我組織,以小組為單位開展與植物有關的種植活動,培養(yǎng)學生在真實情境中解決問題,培養(yǎng)綜合能力。
本案例框架設計側重生命科學領域,在課外科學活動中以種植活動為核心展開,涉及植物、動物、人、生物與環(huán)境的關系、植物生命的延續(xù)等方面。在生命科學領域的科學課中,學生的學習得到真實情境的強有力支持,學生的學習不局限于課堂之中。
場地:學校種植場所(專門場地、陽臺),如可采用長條形的結構對田地進行改造,各個年級劃分各自的活動場地,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展開;也可以采用無土栽培技術,對于場地的要求更加靈活。
2.2 基礎階段
特點:基礎性。
學生活動:種植各小組當?shù)爻R姷漠敿镜氖卟耍涗浬L情況、生長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的問題,學生由此真實情境出發(fā),通過多種方式、途徑收集信息,嘗試解決問題。
教師指導:教師提供學生植物種子,并基礎階段給予學生指導(植物的基礎信息及勞動經驗等)。
設計意圖:學生學習基礎知識,科學學習與生活相結合;學生進行初步的分工合作,進行勞動實踐,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與合作能力。
2.3 小項目階段
特點:由多個小項目組成(或每個小組完成一個小項目),學生在此階段進行深入學習。
學生活動:基于之前的學習,學生提出自己想要探究的項目,如:從植物生長過程中出現(xiàn)的異常情況分析,研究農業(yè)中的間作套種,選擇易遭受蟲害的芥菜和生菜,單種組和套種組比較。套種組為芥菜或生菜與其他植物進行組合。
涉及項目:天然除蟲劑的研制、博物學板塊(本項目有關的植物、昆蟲、動物)等。
教師指導:教師此階段側重引導學生學習,利用自己豐富的知識,拓展學生的知識面;
各個小項目形成小成果,教師指導學生科學的觀察、記錄、實驗方法,掌握科學論文書寫的方法。
設計意圖:學生學習農業(yè)生產中的科學知識,通過科學探究,緊密聯(lián)系生活(真實情境);
學生學習植物方面的科學知識,教師指導學生總結各階段性成果,以日記、文章、植物科學畫的形式展現(xiàn),培養(yǎng)學生歸納、總結、書寫、繪畫的能力,呈現(xiàn)各階段的成果;這一階段也可以引入一些農業(yè)生產中常見的工具,加深學生對簡單機械的理解與運用。
實驗方法:觀察法、控制變量法、探究法
補充說明:這一階段小項目的選擇和時間安排較為靈活,可以以半個學期作為這一階段的時間,也可以與科學課程所用書本的內容編排形成補充??偠灾倦A段的內容展開形式多樣,時間安排靈活。教師可以邀請植物學方面的專家加入,提供專業(yè)化的指導。
2.4 大項目階段
特點:各年級各小組有針對性選擇各自感興趣的課題,進行深入研究,難度相比前一階段更大;更加注重原創(chuàng)性。
學生活動:此前的項目中,學生經過實踐,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能力得以發(fā)展,積累了大量的素材。學生沿著自己感興趣的角度出發(fā),使用科學探究的方法深入研究某一問題,。
教師指導:這一階段教師不再頻繁對學生給予細節(jié)方面的指導,而是側重于大方向的指導,更加注重學生的深度學習,在此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教育者的角色不再局限于教師,各領域專家加入到教育實踐中,建立學校與社會各組織的合作關系,促進科學教育的發(fā)展。
設計意圖:學生選擇某一項目,進行深入研究,這是基于各年級各小組真實的體驗,學生做的是自身感興趣的內容,內在動力較強。
3 STEM PBL案例分析
3.1 真實情境與知識的討論
“什么是知識”,在科學學科中又以“什么是科學知識最為重要”。亞里士多德把哲學看成一切知識中最高級最理想的形態(tài),此后各個科學家對于“知識”都有不同的理解。但無疑,知識必然具有影響乃至改造世界的力量,而這種力量不是直接對真實世界產生作用的。蘇格蘭領土的測繪工作就是證明,各種技巧和知識結合在一起,開展理論與實踐的對話,最終技術與工程的應用描繪出了蘇格蘭的版圖——礦藏、河流、邊界變得清晰。
現(xiàn)在的時代越來越自由、開放,社會的發(fā)展速度加快,理工專業(yè)學生會發(fā)現(xiàn),大學已學習的科學知識、所了解的社會情況不斷發(fā)生變化,很多先前學習的知識到工作時已然失去作用。作者將知識的迭代定義為知識根據(jù)上次真實情境下的實踐結論調整原有的結論。隨著我們對于某一知識的不斷實踐,這一實踐發(fā)生的越多,對它的了解就越深,就越接近真理?,F(xiàn)在的時代已經有這樣的趨勢:真實情境不斷發(fā)生改變,知識起作用的時間越來越短,傳統(tǒng)教育將越來越無法滿足社會發(fā)展的要求。
STEM教育立足現(xiàn)在,面向未來,必然對所學的知識有所要求,而知識又受到情境的影響。這一關系如圖一所示。
3.2 案例分析
上述案例中,學生置身于真實情境中,需要面對極其復雜的問題。這就需要學生學習較為基礎、廣泛的科學知識,以此作為基礎開展項目式學習。起初的項目較為簡單(植物生長周期較短、較易種植),如觀察生菜的生長過程。學生需要從生菜的種子開始,親身實踐,種植種子,在生長過程中學習相關的知識與技能。真實情境固然帶來了復雜的問題,同時也為科學實踐的展開提供了大量的支持,學生在學生過程中不斷得到即時的反饋,其實踐不斷得到檢驗。
隨著第二階段小項目的進行,學生的知識面不斷拓寬、某些方面的知識不斷加深,各方面能力得到鍛煉。在多個小項目的合作學習過程中,知識的專業(yè)化與深度不斷加強。學生在真實情境下學習到的知識有別于孤立課堂中學到的知識(傳統(tǒng)課堂情境),前者能夠促進學生綜合能力和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到了第三階段大項目的學習,學生能夠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學生具有相對多的主導權,教師、專家則側重提供專業(yè)化的指導和方向性的啟發(fā)。
以上每一個過程都需要教師的精心設計,針對學生的學習狀況、科學課程設置狀況、身心發(fā)展狀況等方面出發(fā),并基于現(xiàn)有的教育問題與理論實踐成果進行設計。
(作者單位:閩南師范大學化學化工與環(huán)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