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振寧
“我知道我還能偷400多天!”在民警審訊時,石某有些得意地說。日前,安徽省來安縣警方破獲一起盜竊案,兩名14歲少年被抓。據(jù)警方介紹,兩人在多地作案40余起,涉案價值20多萬元。他們在網(wǎng)上搜索得知《刑法》對不滿16周歲的人犯罪的相關(guān)規(guī)定時,竟然對警方說出了這樣的話。據(jù)了解,嫌疑人石某兩人長期無人管教、有家不回,便流竄于浙江、湖北、江蘇等地入室盜竊,贓款用于高檔場所揮霍,曾被多地警方抓獲,但均因年齡不滿16周歲被釋放。石某交代有一次偷了70多部蘋果手機,但仍因年齡而無法處理,隨后膽子越來越大。他在網(wǎng)上搜索到不滿16周歲盜竊等相關(guān)法律條款后,更加肆無忌憚。
根據(jù)《刑法》,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只對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等八種特定的犯罪負刑事責任,而盜竊犯罪并未包括在內(nèi)。
退一步說,就算過了400來天,他們達到了因盜竊犯罪追究刑責的入罪門檻,《刑法》上也有特別的寬宥,“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這里的“應當”意味著,司法機關(guān)必須無條件地“網(wǎng)開一面”,在法定量刑幅度的下限處罰,甚至是降低法定刑格。
從少年自身的角度來看,此事表面上看是“刑法規(guī)定”的問題,提供了一定的“天然漏洞”,實際上是這兩個少年“心理畸形”的問題。法律對16歲以下的孩子免于刑事懲戒,是一種法理層面的保護,這種保護的目的,是為了這些孩子的身心健康和美好未來,成為德智體美的好少年。因為他們年齡不夠,各方面意識不健全,所以需要法律這種強制性規(guī)定去保護,但是保護法是他們的保護罩,可以享有它,卻不能利用它傷害別人,或者去做一些不道德的事情。
這種寬容并不是縱容,是一種法律提醒。可這兩個少年卻把這種提醒當成虛晃的東西,選擇完全無視,也缺乏基本的道德素養(yǎng)和法律素養(yǎng)。他們沒有看到法律“懲惡揚善”的本質(zhì),只看到了法律的表層寬嚴,這是對法律的錯解和玷污。那這樣的法律在他們眼中只是工具罷了,而永遠不會代表“正義”,因為他們自己就根本不知道“正義”為何物,這便是心理畸形的深層次體現(xiàn)。
心理畸形的呈現(xiàn),自然離不開社會正常監(jiān)護的缺失,兩個少年長期無人管教,可見所謂的家庭教育根本就不存在。當然,社會層面也沒有肩負起相應的責任義務。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兩部專門法律從家庭、學校、社會、司法四方面規(guī)定了保護未成年人的法律責任,包括檢察院在內(nèi)的相關(guān)部門也為保護未成年人做出了很多努力。但是,為了更好地保障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還需要社會各方面力量的支持和相互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