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會千 丁長纓
回顧近幾年的高考作文題,大家發(fā)現在新高考的背景下,高考作文題目已然悄悄變臉,出題導向越來越側重思想引領意義,任務指令往往會涉及個人與時代的關系。這就意味著,新高考背景下的作文寫作內容勢必要與當今時代的國家發(fā)展、精神追求及價值取向相關聯。這種關聯要求我們在新高考背景下,作文的開頭與結尾要有與以往作文不同的風格與特色。
先談作文的開頭。
文章的開頭向來有“鳳頭”一說,指的是文章的開頭要奪人眼球。在以往的作文中,有講求文采的開頭,如運用排比句式羅列一組華美句子;也有設疑引入式的開頭,如采用設問句式引出論證話題;還有故事性開頭,如以哲理故事或生活故事開頭引出其中的內涵意義等。這樣的開頭技巧運用到新高考背景下的作文題里不是不行,但是有時候會顯得比較生硬機械,起不到讓人眼前一亮的效果。那么,如何寫好新高考背景下的作文開頭呢?我們不妨借鑒以下范式:
范式一:聚焦驅動任務式
所謂聚焦驅動任務式就是在文章開頭直接亮出驅動任務,用簡明扼要的語言闡述對該任務的認識或回答,開門見山,直奔主題。
大家都知道,一般說來,新高考作文題的任務指令都十分明確,需要有快速入題的意識,如果文章開頭不迅速扣住任務指令,那這樣的文章就會被閱卷老師認為有跑題之嫌。以2018年的新課標全國卷Ⅰ為例,其任務指令是“請據此寫一篇文章,想象它裝進‘時光瓶留待2035年開啟,給那時18歲的一代人閱讀”。在這個驅動指令中,“留待2035年開啟”“給那時18歲的一代人閱讀”是關鍵信息,我們在文章的開頭就可圍繞這兩個關鍵信息,對“2035年”展開描繪,同時回答“給那時18歲的一代人閱讀”的核心內容,這樣使文章的開頭成為完成驅動指令的濃縮版,為后面內容的展開做好鋪墊。
[成功范例]
你們好!我是一名2018年的18歲青年。
“節(jié)物風光長相易,桑田碧海須臾改。”2035年的你們,一定生活在一個更加不同的時代。今天,給你們寫信的我正同你們一樣,處于一生中最絢爛明麗的韶華時光;想必也如你們一樣,正擁抱一個日新月異、繁花似錦的中華。作為“跨時代”的同齡人,我想對你們說:請趁青春正好,破浪揚帆,與祖國同行,展青春芳華。
【點評】文章采用書信文體,開篇第一句自我介紹扣住了關鍵詞“18歲青年”,表明這是一次“18歲”與“18歲”的跨越時空的對話。緊接著在第二段中點明“2035年的你們”與“18歲的我”的共同點,順理成章地引出“我”對“2035年的18歲的青年”的寄語——請趁青春正好,破浪揚帆,與祖國同行,展青春芳華。言簡意賅地回答了驅動指令,不蔓不枝。
[失誤范例]
18歲,每個人的18歲都是最美好的一段青春時光!18歲就像朱自清散文《春》里寫到的“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18歲也會像《十八歲出門遠行》中的“我”一樣,要去看“很多的山很多的云”。站在2035年,我回首自己的18歲,也希望是一次重返18歲的遇見自己!
【點評】該入題文字雖然扣住了關鍵信息詞“18歲”,但是整個文段是一段18歲的抒懷,沒有涉及題目中的驅動任務,導致游離題意。
【升格文字】
18歲,每個人的18歲都是最美好的一段青春時光!18歲的“你”就像朱自清散文《春》里寫到的“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18歲的“你”也會像《十八歲出門遠行》中的“我”一樣,要去看“很多的山很多的云”。今天想象在2035年,“我”——21世紀的同齡人遇見那時正18歲的“你”,希望能夠重返18歲,告訴你,“我”的18歲所看見的山河,所看見的風景,所看見的行進中的中國!
范式二:延伸主題詞式
所謂延伸主題詞式就是抓住題目語料中的主題詞,在文章開頭時對這主題詞進行時空延伸或情感延伸。
新高考背景下的作文題一般采用“語料+任務指令+要求”的形式構成題目整體。其中語料部分往往是一段或幾段概述性的文字,這部分文字一般就是對一個現象、一個事物或一種精神進行說明,有的還直接羅列一組話語,這種概述式或呈現式語料具有凸顯當今時代特點、反映國家發(fā)展的特質。我們在文章開頭時不妨就其中的主題詞進行時空延伸或情感延伸,以達到別具一格的效果。
如2018年新課標全國卷Ⅲ的題目語料是:
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
——特區(qū)口號,深圳,1981
綠水青山也是金山銀山
——時評標題,浙江,2005
走好我們這一代的長征路
——新區(qū)標語,雄安,2017
題目語料由三則時代感強、內容明確的標語口號組成,值得注意的是,在每一則標語、口號后還附加了其產生的簡短背景。我們在構思開頭時可以以三個不同的時間節(jié)點為軸表現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走出了一條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之路。
[成功范例]
小崗破冰,深圳興濤,海南弄潮,浦東逐浪,雄安揚波……流連于改革開放40周年的展廳里,我被眼前這一幕幕40年間的滄桑巨變震撼著,感動著,激勵著。從曾經的閉塞窮困到打開國門,奮起直追,再到登上國際舞臺,擁有話語權,引領倡導“一帶一路”……一個大寫的中國展現在世人面前。這一日,這一刻,40年的砥礪前行,40年的榮光歲月,凝聚成了這樣三則口號:
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
綠水青山也是金山銀山
走好我們這一代的長征路
【點評】該開頭以四字句歷數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標志性事件,將語料中的主題詞延伸至整個40年。在對40年的發(fā)展進行簡單評說后,又將焦點具體到語料中的三則口號上,使文章開頭具有一種歷史感的大視野。
[失誤范例]
說起“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很多人會想起當年的深圳速度,1981年,就是在這則口號的帶領下,一場從深圳掀起的改革風暴席卷全國;“綠水青山也是金山銀山”,2005年浙江省在全國率先提出了這一新的發(fā)展理念;“走好我們這一代人的長征路”,2017年雄安新區(qū)正式設立,意味著一段新的發(fā)展強國之路正式拉開。三則口號,三個時期的發(fā)展,中國的改革開放一直在路上……
【點評】該開頭可以說只是對題干語料提供的三則口號進行了一個簡單的串聯。這樣的開頭雖說沒有跑題,但是平平淡淡,屬于那種千人一面的開頭。
【升格文字】
“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當年深圳這句口號喊出的是奮起直追、彎道超車的斗志與勇氣;“綠水青山也是金山銀山”,這句2005年誕生在浙江的金句是堅定走綠色環(huán)保之路、可持續(xù)發(fā)展之路的決心與勇氣;“走好我們這一代人的長征路”,這句標注在雄安新區(qū)的口號,彰顯的是為建設實現千年大計而應有的決心與擔當。
范式三:化抽象為具象式
所謂化抽象為具象式就是將題目中宏觀的、寬泛的概念具化為具體的、可觸可感的事物。
新高考背景下的作文題在題目語料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語料涉及的內容呈現意義比較大,換句話說,一般都是有一個較為宏觀或大視角的角度。這讓不少同學在作文入題時有點犯難,感到難以把握這種宏觀角度。我們不妨樹立化抽象為具象的意識,以具體化的事物去替代抽象的概述,做到小角度切入,形成與眾不同的開篇文字。如2018年天津卷的題目語料是: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自己的體驗和感悟,寫一篇文章。(60分)
生活中有不同的“器”。器能盛納萬物,美的形制與好的內容相得益彰;器能助人成事,有利器方成匠心之作;有一種“器”叫器量,兼容并包,彰顯才識氣度;有一種“器”叫國之重器,肩負榮光,成就夢想……
要求:自選角度,自擬標題;文體不限(詩歌除外),文體特征明顯;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襲,不得套作。
[成功范例]
“素胚勾勒出青花筆鋒濃轉淡/瓶身描繪的牡丹一如你初妝”,相信周杰倫的這首《青花瓷》不少人早已耳熟能詳。我雖然也跟著哼唱,但只沉浸在旋律的優(yōu)美之中,對青花瓷的美并沒有多少真切體驗。直到那一次,與青花瓷邂逅……在博物館柔和的燈光下,一尊精美絕倫的清康熙青花人物故事筆筒陳列在那里。不經意間走過時,驀然覺得這尊明徹如冰、晶瑩溫潤如玉的瓷器,仿佛跨越了時空,在靜靜地在向我低語……
【點評】2018年的天津卷作文題題干表述聚焦?jié)h字“器”,內容既單一又多樣,既聚攏又開放。此開頭選取青花瓷作為“器”的典型代表來展示題目中“美的形制與好的內容相得益彰”的題意指向,切入點新穎準確,使人耳目一新。
[失誤范例]
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也就是有利器在手才能做好事情。進入新時代的中國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道路上正高歌猛進,我們國家已經建設了一批具有世界先進水準的大項目、大工程,這些大項目、大工程可以說就是承載中國飛速發(fā)展的“器”。你看,中國路、中國橋、中國車,它們是中國綜合實力的展現,更是為今后發(fā)展而準備的承載之物,擁有這樣的“大器”“利器”,方可成就輝煌的明天。
【點評】該文開頭選取了題目語料中的“有一種‘器叫國之重器,肩負榮光,成就夢想”作為自己的立意角度,應該是可以的,屬于符合題意。不足之處是對“國之重器”的概述太籠統(tǒng)單一,限制了后文的廣度。
【升格文字】
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也就是有利器在手才能做好事情。進入新時代的中國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道路上正高歌猛進,FAST“天眼”正在向太空“問好”,港珠澳大橋已成為大灣區(qū)最亮麗的“紐帶”,C919已讓中國獨立設計的大飛機擠入世界航空市場。這些超級工程展現了中國的綜合實力,它們是中國今后騰飛必備的承載之物,擁有這樣的“大器”“利器”,才能展示出新時代中國的全方位發(fā)展,擁有這樣的“大器”“利器”,方可成就輝煌的明天。
以上就是針對新高考背景下作文如何寫好開頭的一些有益嘗試,希望同學們在日常練習中能夠參照運用。
那么,對于新高考背景下作文的收尾我們又如何處理?不少學生在文章收尾的時候具有回扣開頭或者深化主題的意識,但是操作起來要么是把開頭的意思又說了一遍,要么就是喊上兩句“不忘初心,砥礪前行”類的口號,使整篇文章讀來有點虎頭蛇尾或者草率成篇的感覺。我們在文章結尾時可以這樣操作:
范式一:呼應開頭式
所謂呼應開頭式就是抓住文章開頭時引用的話語,或者是開頭時描寫過的話語進行語義上或者內涵上的回答與闡發(fā)。
還是以2018年的天津卷為例,文章的開頭引用了周杰倫的《青花瓷》歌詞,我們在文章收尾的時候就還是以《青花瓷》歌詞收尾,首尾呼應,形成圓合結構。
[成功范例]
一如歌詞,這“窯燒里千年的秘密”是一代又一代瓷器工匠們對黃土揉捏、捶打、提拉后得到的分寸感,是從上千度窯燒中獲取的直覺,是筆法筆勢中的靈光一閃。就是它——青花瓷,靜靜佇立于時光流轉之中,將這千年的秘密訴說……它,色調單純卻濃淡有致,一如我們的華夏文明皆起源于農耕卻北方粗獷,南方柔媚;它以簡勝繁、細膩高雅,映照出我們的審美追求純凈飄逸。中國詩詞的佳作名句、水墨山水畫的荒疏蕭條、人物風俗畫的精巧傳神……一切的中國之美、中國之韻都在它的身上。
“月色被打撈起/云開了結局/如傳世的青花瓷自顧自美麗/你眼帶笑意”,一曲《青花瓷》久久回蕩在心中。
【點評】該結尾與文章開頭保持一致,通過《青花瓷》歌詞本身的中國風與文字美,使文章收尾時既做到了首尾圓合,又增添了文采。
范式二:假設問答式
所謂假設問答式就是文章結尾時運用問答形式闡發(fā)主旨或升華主題。
我們知道文章的結尾有點明主題或者升華文意的作用,許多同學們不重視文章收尾時的這個作用,認為文章結尾時無非就是將前面所寫內容簡單概括一下。作為一般作文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想要得高分,文章結尾的升華意義是不能夠忽略的。因為新高考背景下的作文考查有一個很重要的考查點就是看學生對社會、對時代、對事理有沒有深刻的認知,所以我們在結尾的時候要有能體現這一點的表現。運用問答式的樣式可以比較簡潔地完成這一要求。以2018年的浙江卷為例:
【題目展示】(2018年高考浙江卷)
浙江大地,歷史上孕育過務實、知行合一、經世致用等思想,今天又形成了“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勇立潮頭”的浙江精神。
在與時俱進的浙江文化滋養(yǎng)下,代代浙江人書寫了一個又一個浙江故事,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浙江傳奇。
作為浙江學子,站在人生新起點,你有怎樣的體驗和思考?結合上述材料,寫一篇文章。
[成功范例]
方令孺先生在1956年寫了一篇散文——《在山陰道上》,結尾處引述了魯迅先生《好的故事》中的話,“許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錯綜起來像一天云錦,而且萬顆奔星似的飛動著”。方先生當時就寫“不是在天上,也不是在水底,而是在我們祖國大地上,到處出現了”。我想對方先生說,是的,正是這樣!在今天的浙江大地上,“好的故事”更加精彩,更加激動人心!
【點評】這個結尾彰顯出作者深厚的文學積累和認識深度——既引用方令孺的語句,又別出心裁地與方先生實現了跨越時空的對話。這樣的問答形式使浙江精神與美人美事相照應,深化了文章的主題。
以上是以具體范例闡述了新高考背景下我們作文結尾時能夠操練的方法,在具體寫作時同學們還要針對具體題目靈活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