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宵鵬
關于婚姻的締結,我國自古就有男方在婚姻約定初步達成時,向女方贈送聘金、聘禮的習俗,這種聘金、聘禮俗稱“彩禮”,具有較為濃重的風俗習慣色彩。然而,因此產生的糾紛也逐漸增多。法律上對彩禮如何認定,相關審判實例如何判定?
未領結婚證,彩禮應返還
“彩禮”的表述,并非一個規(guī)范的法律用語。新中國成立后,《婚姻法》都規(guī)定了禁止買賣婚姻和禁止借婚姻索取財物的內容,但并未對婚約和聘禮作出規(guī)定。因此,相關彩禮糾紛案件,人民法院審理時按照有關規(guī)定被列為“婚約財產糾紛”。
既然彩禮屬于“婚約財產”,其目的就是為了締結婚姻。如果未能締結或者婚后產生矛盾糾紛,關于彩禮的處置,就成為婚姻糾紛的首要問題。近年來,這一類糾紛訴諸法院的案件逐漸增多,法律法規(guī)也進行了相應規(guī)定。
2013年,祁某和孟某自由戀愛并確定男女朋友關系,隨后兩家舉行了訂婚儀式。男方祁某按照當地習俗,經媒人給女方孟某家人送去6萬元彩禮。但兩人未舉辦婚禮,也未辦理結婚登記。
訂婚后,孟家以孟某年齡尚小為由,一再拒絕孟某和祁某結婚。后來,在祁某不知情的情況下,孟某外出打工,從此和祁某失去聯系近3年。由此,祁某將孟某訴至法庭,要求返還彩禮。
依照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以下簡稱《婚姻法解釋二》)相關規(guī)定,法院判決被告孟某及家人返還原告祁某全部彩禮款6萬元。
法院作出這樣的判決,是依據《婚姻法解釋二》第10條第(一)項的規(guī)定,如果雙方未辦理結婚登記手續(xù),當事人應返還彩禮;拒絕返還彩禮的,不予支持。
婚后起糾紛,不用全額返還
男子張某和女子劉某經人介紹相識,隨后兩人按當地農村風俗舉行結婚儀式,辦了結婚登記手續(xù)?;榍皠⒛呈杖×藦埬乘偷拇蠖Y38800元、上轎禮1萬元及“三金”等。幾個月后,劉某提起訴訟,要求和張某離婚,并提出嫁妝歸其個人所有。張某表示如果離婚,劉某應返還彩禮48800元及“三金”。
法院認為,劉某和張某雖然是自愿登記結婚,但自雙方外出打工以后,較少溝通和了解,互不聯系,不盡夫妻義務,可認定夫妻感情確已破裂,故判決劉某和張某離婚。劉某的嫁妝系其婚前個人財產,應歸其個人所有。
對于劉某婚前收取張某的彩禮,法院考慮到劉某與張某雖然辦理了結婚登記手續(xù),但雙方共同生活時間較短,雙方離婚后,劉某應酌情返還婚前收取張某的彩禮款,酌定返還彩禮款48800元的50%為宜;“三金”屬于贈與性質,可不予返還。法院判令劉某返還張某彩禮款24400元。
對于男女雙方已結婚并共同生活的情況,法院也有類似判決。
2016年12月,經人介紹,男子廖某和女子趙某認識,一段時間后兩人結了婚。按照當地農村習俗,廖某先后給付趙某見面禮、禮金5萬多元,并為趙某購買黃金首飾價值4萬多元。結婚時,趙某帶來了價值約5萬元的嫁妝。
兩人婚后爭吵不斷,3個月后,妻子趙某返回娘家再不回夫家。廖某將趙某訴至法院,請求離婚,同時要求其返還10多萬元的彩禮。法院經審理認為,廖某與趙某婚前相處時間較短,倉促成婚,而且婚后未培養(yǎng)起夫妻感情,法院準許廖某和趙某離婚。
對于彩禮,法院認為廖某以結婚為目的,依當地習俗給付趙某禮金和首飾數額較大,符合彩禮的特征,且雙方共同生活時間較短,廖某要求趙某退還彩禮的主張符合法律規(guī)定。綜合案情后,法院判令趙某陪嫁物品由廖某所有,趙某再返還廖某兩萬元彩禮款。
給付人生活困難的,對方要返還部分彩禮
《婚姻法解釋二》第10條,規(guī)定了辦理結婚登記后返還彩禮的情形:雖辦理結婚登記但確未共同生活的,彩禮應當返還;辦理結婚登記后已共同生活的,在沒有證據證實存在因給付彩禮導致給付人生活困難的情況下,彩禮原則上不應返還。
對于結婚時間較短(一般指不足1年),且給付彩禮數額較大(一般指5萬元以上),法院會考慮適當放寬“給付人生活困難”的認定標準,有條件地支持一方要求返還彩禮的訴訟請求,但并非全額返還。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沒有證據證實因給付彩禮導致給付人生活困難,人民法院原則上不支持返還彩禮的訴訟請求;已辦理結婚登記且共同生活的,返還彩禮應當以離婚為條件,即在雙方離婚訴訟中或在離婚后提起,如果在離婚后提起,應注意3年的訴訟時效期限。
司法實踐中,對于彩禮的認定比較成熟,一些省份也出臺了相關地方司法文件,對于請求返還彩禮的適應條件進行了細化。彩禮是否返還,主要以當事人是否締結婚姻關系為主要判斷依據,是否共同生活、是否導致給付人生活困難是考慮的特殊情節(jié),這對騙取彩禮的“騙婚”行為起到約束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