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橋上,自覺不自覺的,兩側(cè)的景色都會滿溢眼眸,“浪涌波濤碎,橋動人心醉”的浪漫畫意詩情剛剛萌動,一座由兩只巨型的仿真牛角和一樁青石壘砌的巨柱構(gòu)架的山寨門便投來誘惑的亮彩,讓熟知瑤家牛角傳說的人浮想聯(lián)翩。牛角寨門對著酷似一匹駿馬的石灰?guī)r的石馬山,道路兩側(cè),茸茸綠草坪上,佇立著各色瑤家建筑:草亭、木亭、連廊、環(huán)形與方形木屋,屋內(nèi)外、草坪上分別陳設(shè)著瑤家娛樂文化系列、鼓系列、生產(chǎn)生活系列。主景區(qū)在石馬山,游完石馬山,梳理對瑤族的建筑系列、服裝服飾系列、民俗風(fēng)情系列的印象,瑤族文化大觀園、瑤族文化博物館的感慨油然而生。如果,連同石馬山周圍的瑤村一并游覽過了的話,還會對風(fēng)情園瑤族文化的珍貴性產(chǎn)生深深的感慨。
風(fēng)情園99%的員工都是瑤族,他們會告訴你好多好多你所不知道的有趣的瑤族知識、瑤族趣聞。白褲瑤、八排瑤、山仔瑤、過山瑤、尖頭瑤、平頭瑤、土瑤、紅瑤、苗瑤這些稱謂帶給你的既有抑制不住的好奇,也有先人而得而獲的滿足。這些名稱有趣的各類瑤族分布在廣西、廣東、湖南、貴州、四川五省,國外也有。國內(nèi)的瑤族,白褲瑤是因穿的褲子為白色的而得名;八排瑤是依嶺南以前的建筑形式命名的;山仔瑤是依山而居的瑤族;尖頭瑤是女孩子的帽子都尖尖的;平頭瑤,頭上的包帕既平且高;土瑤,是指最偏遠(yuǎn)、最單純、最少受外界干擾和影響的瑤族;苗瑤是指貴州與苗族很近的那些瑤族。其實,瑤族和苗族、畬族是同宗的,從狗崇拜和始祖的傳說里可以得到線索。
我喜歡七彩瑤山里的鼓文化系列:有2600多年歷史的銅鼓,是瑤族冶煉、鑄造、雕刻、裝飾藝術(shù)的結(jié)晶,還是權(quán)力、榮譽、智慧與財富的象征,在每一面銅鼓上,都可以找到瑤族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軌跡。四面鼓,支在高高的架子上,可用錘擊,也可用拳擂,可一人打四面,也可兩人各打兩面,或四人各打一面,邊擂邊舞。擂鼓舞四人擂舞時最是好聽好看,鼓舞的舞蹈語匯,身姿變化也最豐富、最多變,梳頭鼓、插花鼓、猴子鼓、花手鼓、飛鳥鼓、猛虎下山鼓、打粑粑鼓一套套看下來,蕩氣回腸,優(yōu)美絕倫的感覺油然而生。四面鼓用羊皮蒙鼓面,據(jù)說是羊?qū)Μ幨甲婧懿粔蛞馑迹媒菍⑵漤斚逻^山崖,因此才世世代代千錘萬擂;挎在身上的長鼓更是邊跳邊打的,看到鼓就像看到瑤族民俗活動中那喜慶熱鬧的盛大場面。巨大的長鼓則只能是在重大的活動儀式中才用的吧?那是鼓中的巨無霸,橫著放它都過腰,戳起來是束腰的巨碩象腿。
瑤族建筑系列別有洞天,從巖洞到草棚草屋,到三級連廊到吊腳樓到人情房到手工作坊到茶坊,一一看過去,瑤族居住和生活的各個層面,就像書卷一樣打開在眼前?,幾宕蠖嗍巧骄用褡?,也是移耕民族,直到解放前有一部分還處于原始社會,房子的簡陋是可想而知的。與其他民族的文化融合也促進了他們的發(fā)展,建筑的多樣化也是歷史必然。
瑤家的糧倉有意思,四根腳柱上面用四個溜光的壇子把柱與倉體隔開,糧倉不怕有老鼠,因為老鼠根本爬不進糧倉,學(xué)問就在那壇子上。猜猜看,能悟透其中的看似原始古樸卻很科學(xué)的道理嗎?
神秘文化也是七彩瑤山的一絕。在主寨院里,有個小小的特技表演,表演的小伙子被稱為師公。他從炭火旺旺的鐵爐上把燒得滾開的鋁合金水壺用赤裸的手掌托起來,四周立即掌聲雷動。這是個參與性項目,師公鼓動游人像他一樣托壺,說他一念咒,保你安然無恙。沒人敢上手,因為那熊熊爐火、滾開滾開騰騰冒著熱氣的水壺都不是假的。水壺底最少100℃的高溫吧!我猶豫了一會兒,決定冒一次險,手托到壺底時,一點燙的感覺也沒有,它竟然是溫的,度數(shù)恐怕連20℃都不到,而壺里的水倒出來就能沖開茶,奇了!說是師公的咒語在起作用我絕不相信,但機關(guān)在哪里呢?師公指這吃飯,自然不會告訴人的,你只能愕愣著猜想。
藍田瑤因藍而得名。藍是擠出的汁兒能染布的植物。過去,藍田瑤鄉(xiāng)廣種藍,藍田成為藍田瑤鄉(xiāng)一道靚麗的風(fēng)景。藍和用藍染出的布成了過去的風(fēng)景,藍田瑤族有一道傳承千年的靚麗風(fēng)景也曾消失過,好在老人們都記得,改革開放后恢復(fù)了,使之列入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那就是舞火狗。
藍田瑤族民俗風(fēng)情園打出的招牌是千年火狗,七彩瑤鄉(xiāng),舞火狗在瑤族文化中是獨一無二的,它只屬于藍田瑤。
舞火狗活動是為少女的成人而舉行的,是少女的成人禮。少女長到16歲,就要給少女舉行成人禮了。共舉行3次,舉辦到18歲,3年,一年一次。少女的成人禮,母親都是要給少女盛裝打扮的,頭上要戴斗笠,斗笠上插滿了香;身上、手、腰、腳三個部位包滿了黃姜葉。拜祠堂、拜菜地,到各家各戶拜灶神,之后來到已架起篝火的開闊地上,舉行儀式,做代代沿襲下來的傳統(tǒng)動作,然后舉著火把,圍著篝火跳起舞,唱起歌。圍著火跳舞,叫舞火狗,舞中唱的歌叫火狗歌。研究者說,少女的成人禮里反映了藍田瑤族人的狗崇拜、火崇拜、月崇拜、處女崇拜。舞火狗的日子是每年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載歌載舞、熱熱鬧鬧的舞火狗儀式結(jié)束了,大家會簇?fù)碇@位少女來到河邊,把她手、腰、腳上的黃姜葉取下來,丟到河里。黃姜葉丟到河里的那一刻,就表示少女已經(jīng)成人了。黃姜葉是驅(qū)邪辟邪的。需要說明的是,送少女來河邊的時候是沒有少男、沒有帥哥的,小伙子在哪兒呢?在河邊候著。舞火狗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內(nèi)容,但這項內(nèi)容只有在第三年也就是18歲的舞火狗儀式結(jié)束后才能進行,那就是對山歌,找人情,進而結(jié)束處女時代。
人情用今天的話講就是情人,少女成人的最主要的標(biāo)志,就是可以找人情了。找人情和相對象是不同的概念,相對象,目的很明確,就是結(jié)婚,成家,生子,踏踏實實過日子。人情有區(qū)別,人情不一定就談婚論嫁的,兩情相悅就好。人情有可能是未來的丈夫,但即便舉行了婚禮,人情還不能說已升格為丈夫,能不能成為丈夫是要看的,看什么?看有沒有孩子,有了孩子、結(jié)了婚的人情才能成為丈夫。這就有了相應(yīng)的另一個習(xí)俗:不落夫家。不落夫家,在瑤族中,帶有普遍性,獨屬于藍田瑤的,只是舞火狗。
成人的少女,什么時候才會回夫家呢?有了孩子。不落夫家的女子是可以繼續(xù)找人情的,第一個生下來的孩子并不一定就是丈夫的,成人禮舉行后,父母會給少女建人情房,供成人的少女獨住,任何瑤族的小伙子都有追求少女的權(quán)力,情投意合,就有相好的權(quán)力,丈夫只有一個,人情卻可能幾個。在夫家定居后,其他的人情怎么辦?只有人情節(jié)上見了,有定期會人情的日子,會人情,丈夫不會干預(yù)的,人情可能會和女子好上一輩子。這種習(xí)俗,在年輕一代、中年一代中已經(jīng)摒棄消失為傳說。
我去村里拜訪一位78歲的老人,火狗舞的傳承人。老太太家的房子,人的衣飾打扮,全是漢族式的,包括老太太的衣裝,她穿的衣服,戴的帽子,有點江南婦女的味道。
對舞火狗,老人說,“文革破四舊”時破掉了。她說她十二三歲就舞火狗了。好奇心使得拜訪者很難管住自己的嘴,向老人問了舞火狗的時候有沒有找人情。老人很不好意思扭扭捏捏地笑,羞澀地笑,笑出了一種老人才有的燦爛。但她斷然否認(rèn)找過人情,只說是舞火狗時唱舞火狗的山歌,說她那天還沒有梳頭,沒有洗臉,火狗仔就要來了。火狗仔要一個個請出來,燒香?;鸸纷邢裆耢`一樣。她說,舞火狗的情形,70歲以上的人知道,50歲以上的人就不知道了。以前,是每個村都搞的,參加舞火狗的是9到12個人,這是有規(guī)定的。最少9個,最多不能超過12個。以前舞火狗的衣服,“文革”都要燒掉的,村里有人偷偷留下來。改革開放后,耳環(huán)、服飾、腰帶,政府來收集,送博物館。八月十五舞火狗的時候,滿山都是唱山歌的,男孩子看上了哪個女孩子就對哪個女孩子唱山歌,女孩子也唱。開始唱山歌是在河邊,在河塘,山上有打歌堂,從河邊、河塘邊唱到山上,都是現(xiàn)編現(xiàn)唱。唱山歌不一定能對上。這對上應(yīng)該理解為不是詞兒對上,而是心對上。老人避諱往深里說,可以明顯地感覺到瑤村人現(xiàn)在的觀念已和過去的觀念完全不同了,連老人都已接受了主流文化,過去的事還是裝在腦殼里好。在一再請求下,老人說了一些歌詞,譬如:“祖宗站在風(fēng)流地,唱歌好相哥;打起鼓來舞相隨……”“養(yǎng)魚不論塘深淺,念郎不論郎家財”“好花引得蜜來采,好塘養(yǎng)得大頭網(wǎng)。”“我想識你難開口,不知你從哪里來”……
這些詞透露出男女雙方唱的山歌都是人情歌。人情歌和舞火狗,一定是觸發(fā)了老人的深度記憶,她的表情已告訴我們她已回到了少女時代,她說這些詞時,臉膛暈起一抹紅霞,混沌的眼睛也變亮。
20世紀(jì)80年代,恢復(fù)了舞火狗,政府在推動恢復(fù),但恢復(fù)只是舞火狗的形式,八月十五有一種特別的熱鬧,內(nèi)核則留給了歷史。自發(fā)自愿地唱山歌,對山歌,找戀人,而很多年輕人會以為那是發(fā)神經(jīng),不正常。
和村里的老人不同,在石馬山上擺茶攤的中年大姐,因為走南闖北見多識廣的緣故吧,說起瑤族的人情習(xí)俗來無遮無攔,快人快語。她姓盤,叫盤城蘭,是瑤族著名的女歌手。說起唱山歌,她說瑤家人的歌是唱不完的,這里的天,這里的地,想唱什么就唱什么,即景生情生歌。她的漢語普通話,說得不錯,與之交談,就和北京人聊天一樣。山歌,你求她唱,她也不拿捏,唱的是過山音,過山調(diào),哦咿呀的感嘆詞之后才進入正調(diào),有了歌詞。歌詞翻譯成漢語,她說不容易,很難找到既押韻又對應(yīng)的詞兒。
瑤族過去是以歌傳情,以歌達意的。歌,人人會唱,人人也必須唱,不唱山歌,就不是瑤族人。與人相遇,唱《相遇歌》;迎接客人,唱《迎賓歌》;敬酒,唱《敬酒歌》;紅白喜事,那更得唱。生活已經(jīng)歌劇化,會說話就會唱歌,會走路就會跳舞,瑤族是一個能歌善舞、風(fēng)情萬種的民族。“人情歌”更是豐富多彩。舞火狗是給青年男女一個交流的平臺,對山歌,對上了,就雙雙找一個地方,幽會去了。對不上的,有耐心地持續(xù)對就是了。成人禮后女孩子有了人情房,人情房是單獨的,與父母的房有點距離,異性朋友可以到人情房來訪,開不開門,得先聽歌。唱歌是互動的,你有來歌我有去曲,用歌講話,交流。同意了,人情房里的女孩子就會給你開門,留你住下來,不同意,就不讓進。男孩子不會死皮賴臉的,不讓進就走人。到人情房是打著火把去,有相互認(rèn)識的有相互不認(rèn)識的,也有剛剛在山上結(jié)識的。男孩子歌唱得好,女孩子又不同意,怎么辦?女孩子遞支火把出來,意思是你回家,火把照著你一路走好。詩意的殘忍。看到女孩子遞來火把,別傷心,別處自有光明。有的男孩求人情,是要爬樓竿的,爬到樓前的竹竿上唱,女孩子中意,會走出來。不過,現(xiàn)在這些習(xí)俗,都不存在了。問在人情節(jié)上找人情只是用山歌嗎?歌手說,用腳碰碰,使眼神,向左望,同意的,對方就心領(lǐng)神會地向左走;向右望,則相隨著向右走。女子出去會人情,只要跟家里打個招呼就成。
瑤族中,女人的地位比男人高,女尊男卑,這也反映在其他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
歌手在石馬山上賣茶的地方是山寨房,吊腳樓,有木梯上去。堂屋的東側(cè)那間屋子是廚房,有火塘,日常用的鍋、吊籃、竹筐、水甕什么的。在石馬山交結(jié)的瑤家朋友看見廚房里的一個大水桶就講了一個笑話,說有個文化局的文化人到瑤家采風(fēng),主人招待他洗澡,女子給蓄水,水加燙了,他既不敢言聲也不敢起來出逃,光著身子呢。主人家的女人和男人一起在屋坐著聊,他難受尷尬得不行又沒有辦法,而主人一家根本體會不到他的難受,人家只是按常俗給了他最高接待禮儀和待遇。女主人是一家之主,哪有客人在時不管不顧地出去忙活別的事情的道理?
家里來貴賓,安排在人情房住,也是女性至尊的一種反映。
對瑤族人的歷史,對瑤族人的生活起居情況了解得多了,再看石馬山和石馬山的周邊環(huán)境,就會強烈地感覺到,石馬山是瑤族人世世代代生息發(fā)展的典型環(huán)境。
瑤族人的生活習(xí)俗是依山傍水。石馬山的水環(huán)境特別好,山前的那條被叫做藍田河的小河環(huán)山而流,冬季水都顯得比較滿。山后是片湖,水是清澈的,碧綠的湖中,湖岸的修竹、高葦,把湖切割成多層次的水面,不乘舟在水上游湖,根本不知道湖究竟多長,白云藍天倒映在湖中,仿佛湖有天那么深。更有趣的是湖濱有沙地,那沙地很像河灘地,把生長在沙灘地上的秀樹一并觀察,恍惚間它還有了海灘沙地的感覺。那沙給人的聯(lián)想是,這湖的水,在水位高時,會涌在石馬山的后山腳,沙是水長久地打磨山巖打磨出來的,打磨了至少幾十萬年、上百萬年。當(dāng)然,山水瀉洪,也是造成沙灘地的原因之一。石馬山是定然住過人的,山上有層層的、小塊的平地,如今的山寨、盤王廟就建在那些平地上。盤王廟前,靠近崖壁,有一塊頭生茅草、青葉的巨石,這巨石讓盤王廟前的空曠山坪有了盆景的意趣。石被稱為火狗姑娘石,這名字絕非建瑤族風(fēng)情園的人突發(fā)奇想而起的,它有文化根脈,這根脈注定了與曾在山上住的瑤族人有聯(lián)系。石馬山上還有打歌臺。盤王廟西的山腰路上,茂密的灌木叢和樹林中,有一棵高達29米,干圍達5.6米的椎樹,如今被稱為盤王樹,它的樹齡該在三四百年以上吧,世世代代被呵護著,體現(xiàn)了瑤家人敬樹崇樹的傳統(tǒng)。更有意思的是,石馬山東部后山腰的毛竹崗?fù)づc毛竹林相連的地方有孔很適合人居住的巖洞。確定藍田為自古以來的瑤鄉(xiāng),是在這樣的巖洞里。巖洞里出土過瑤族人的史前文物,貧窮的藍田古瑤人是不會舍棄這樣的巖洞不用的,它取水用水太方便了。
一座瑤家人的村莊引起了我強烈的興趣,村名楊梅堂,村子隔湖對著石馬山一峰的后腦勺。村口有水塘,水塘對著宗祠,對著圍屋,這種布局明顯地標(biāo)示著建村人的風(fēng)水觀念,也告訴我們,藍田瑤人已被客家人同化了,同化的時間已經(jīng)很長很長。
居高看圍屋,那圍屋是很氣派的,半圓形,有兩層的門樓,門樓內(nèi)的拱券墻壁上有深深的安插廣式保險門的門插洞。豎向排列,兩壁各有一排,門洞內(nèi)青石板鋪路,成街。青石板已碎裂,標(biāo)示著時間不可小視的長度。門樓外的墻上,貼著或新或舊的對聯(lián),時間長的,紅紙已成白紙了,新的則像剛剛貼上去不久,內(nèi)容都是有關(guān)婚嫁的喜聯(lián),窄街上的宗祠門扉,也貼的是喜聯(lián),“林門遇淑女 鄭氏配才郎”“吉日小鬼成婚禮 良辰鴛鴦結(jié)姻緣”“祖祠繼留添貴子 傳宗接代家流芳”“詩題紅葉 玉種藍田;琴瑟在御 鳳凰于飛”之類。還有橫批:“林黃聯(lián)姻”“白頭偕老”……
圍屋很容易勾起人們的懷舊情緒,不少房子已經(jīng)很舊了。圍屋在里圈斷了,空曠的地坪上,一眼古井砌了井圈。這眼古井很傳奇,據(jù)說是幾百年未掉過一個人在井里淹死,旱澇水都是不枯的,水位能自行調(diào)節(jié)。圍屋的第二層樓閣有石砌的臺階通上去。閣,像槍眼,樓里向外的一面沒有窗,只有孔洞,它們的存在強調(diào)了圍屋的防御性。
勃勃生機在圍屋外的民居里顯示出來。院套院的青磚瓦房,還有碉樓式的多層小樓,讓人強烈地感覺到現(xiàn)代瑤村的檔次。登樓梯上到頂層,眼前一片鱗次櫛比的黑瓦錯落有致。若不是特意介紹這是瑤族人的村莊,外界人根本不會知道。
藍田瑤人已走出了歷史,在現(xiàn)實生活中,也許只有從他們的米酒、油茶和瑤式炒花生里才能找到他們往日的蹤跡。
石馬山藍田瑤族風(fēng)情園,只有在轉(zhuǎn)悠過,探訪過周圍的瑤家村落之后,才能真正懂得它的存在價值,認(rèn)識到它的珍貴。那是獨屬于瑤族,屬于瑤族歷史的文化收藏園,那里的文化已經(jīng)或者正在現(xiàn)實生活中淡出舞臺,若不重視,幾十年后,連記憶都不再有它們的位置。
TIPS
地址:廣東省惠州市龍門縣藍田瑤族鄉(xiāng)
交通:從廣州或惠州自駕車或打的前往?;葜菔袇^(qū)到藍田瑤族風(fēng)情園約16公里
門票:78元
開放時間:9:00-18:00
特色小吃:炒糕飯、鹽焗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