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不同權力關系對消極特質否定句使用偏向的影響*

2019-06-17 10:44魏小平鄭梓鑫易湘杰趙雪汝何先友
心理學報 2019年6期
關鍵詞:否定句偏向特質

李 婷 魏小平 鄭梓鑫 易湘杰 趙雪汝 何先友,2,3

?

不同權力關系對消極特質否定句使用偏向的影響

李 婷魏小平鄭梓鑫易湘杰趙雪汝何先友

(華南師范大學心理學院;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心理應用研究中心, 廣州 510631) (廣東省心理健康與認知科學重點實驗室, 廣州 510631) (保利集團, 廣州 510220) (北京教育學院基礎教育人才研究院, 北京 100044)

采用固定反應范式和自由反應范式, 通過創(chuàng)設語用情景, 考察不同權力關系對消極特質否定句使用偏向的影響。結果表明:(1)低權力者評價高權力者時, 被試傾向于使用否定方式(如“不聰明的”), 并認為否定的表述方式合適性較高, 出現否定偏向; 而高權力者評價低權力者, 或者權力平級時則沒有否定偏向的出現, 肯定表述(如“愚蠢的”)被更多使用; (2)權力平級時, 社會距離會影響消極特質否定句的使用, 社會距離越遠, 消極特質否定句的使用越少; 社會距離越近, 消極特質否定句的使用越多。結果表明, 權力關系與社會距離是影響消極特質否定句使用偏向的重要因素。

權力關系; 否定偏向; 固定反應; 自由反應

1 引言

人際交流中, 語言是說話人的認知、推理、評價等因素的凸顯或現實化。否定作為一種重要的語言表達方式, 通過帶有否定標記詞, 如“不” “沒”等的形式, 傳達說話者消極的、間接的觀點與意愿。以往研究發(fā)現, 否定在人際溝通中, 起著調節(jié)與緩和交際雙方關系的重要作用。當直接的肯定句表示的是否定意思時, 會使聽話者感覺說話者的態(tài)度更加直接和強硬(惠秀梅, 2010); Giora (2006)發(fā)現, 在描述他人的負向行為時, 評價“某人是不聰明的”, 比評價“某人是愚蠢的”更禮貌。在現實情境中, 由于各種因素的限制和影響, 個體的語言表達會受到影響, 出現語言偏向。語言偏向是指個體對行為的描述性語言的抽象性、直接性等特點, 會受到評價者刻板印象、預期以及不同的溝通對象和溝通情境的影響, 而發(fā)生的語言使用差異(Beukeboom, 2014; 徐同潔, 溫芳芳, 浮東琴, 佐斌, 肖任飛, 2014)。語言偏向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著, 政治演講中, 演講者會根據聽眾的政治立場與自己立場的一致性情況, 來改變自己所使用語言的抽象性(Menegatti & Rubini, 2013); 新聞媒體報道中, 信息編輯者會使用特定的語言或表達方式來影響讀者(Geschke, Sassenberg, Ruhrmann, & Sommer, 2010)。語言偏向是群際和人際關系的一個重要衡量標準, 杜衛(wèi)、閆春平、孫曉敏和張厚粲(2009)研究發(fā)現, 個體在描述群體內成員的正向行為和群體外成員的負向行為時, 傾向于使用抽象水平較高的詞語; 而描述群體內的負向行為和群體外的積極行為時, 則更多使用具體的詞語。付春媛(2006)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 對在校學生、剛參加工作的年輕人、有多年工作經驗的工作者或退休者等的批評性言語使用的語用策略選擇進行了調查。結果發(fā)現, 在社會權力地位相同的情況下, 被試對他人的負向行為進行評價時, 往往會受到社會距離的影響。對社會距離較近的人, 人們采取間接委婉的方式進行批評; 而社會距離較遠的人, 人們對其的評價方式更加直接強硬。這表明社會距離也會對個體的語言表達方式產生影響。

Beukeboom, Finkenauer和Wigboldus (2010), 在語言偏向的基礎上, 結合否定領域的研究, 提出了否定偏向(negation bias)。否定偏向是指當描述與自身經驗、期望等不一致行為時, 所產生的否定選擇偏向性的增強。如在人們的經驗中, 教授通常是聰明的、睿智的, 當人們看到教授IQ得分低(與刻板印象或預期不一致)時, 人們更傾向于使用否定形式(教授不是聰明的)而非肯定形式(教授是愚笨的)來進行描述。以往研究認為, 否定的功能之一是暗示某事是不同的、不平常的、與當前預期相反的(Jordan, 1998)。人們在描述他人行為時, 所用語言的選擇和使用, 會受到自身內隱社會認知過程的影響, 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刻板印象或預期。研究表明, 語言偏向甚至可以預測個體對目標群體的刻板印象(Douglas & Sutton, 2003; Von Hippel, Sekaquaptewa, & Vargas, 1997)。因此, 交際過程中出現的否定偏向, 是個體內在刻板印象信息的一種傳遞與保持的方式。

為了揭示語言中的否定偏向, 研究者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式, 提出了研究否定偏向常用的兩種范式:固定反應范式(fixed paradigm)和自由反應范式(free reaction model)。固定反應范式, 是讓被試在給定的實驗情景下, 對實驗者給定的對行為肯定或否定形式的陳述進行選擇, 考察被試對不同類型句子的選擇情況。自由反應范式, 是讓被試在給定的實驗情景中, 用自己的語言對給定的行為自由進行描述, 反應不受限制。個體的否定偏向不僅受自身已有知識經驗的影響, 同時也受到客觀因素的影響。當評價不同對象時, 個體對否定句的使用情況是不同的。徐同潔(2015)研究發(fā)現當對個體的熱情進行評價時, 與刻板印象不一致的條件, 人們傾向于使用否定形式的描述, 出現否定偏向; 而對個體的能力進行評價時, 與刻板印象不一致時, 否定句和肯定句的選擇沒有明顯差異。因此, 研究否定偏向時要同時考慮主體和客體因素的影響。

個體在社會中由于所處職位、地位等的不同, 往往處于某種權力關系中。權力是個體對重要資源的不對稱控制(Dubois, Rucker, & Galinsky, 2010; Fast, Sivanathan, Mayer, & Galinsky, 2012; Maner, Gailliot, Menzel, & Kunstman, 2012)以及對他人思想和行為的影響力(Keltner, Gruenfeld, & Anderson, 2003)。在社會關系中, 人們往往會根據權力線索對他人進行知覺, 并將他人進行權力有無或權力高低的分類, 并據此進行判斷和評價。以往研究指出, 交際過程中, 言語參與者之間的權力關系, 對交際的進行和話語的理解至關重要, 正確合理的認識自己和他人的權力, 可以減少交際沖突, 促進人際關系的協調(Giessner & Schubert, 2007; Tiedens, Unzueta, & Young, 2007)。由于文化的不同, 權力的內涵和表現方式也各不相同。在跨文化研究的基礎上, Hofstede (1980)提出權力距離, 指的是社會組織中個體對權力不平等的接受程度, 反映出強勢成員和弱勢成員的價值觀。有關權力距離的研究發(fā)現, 在高權力距離文化下, 領導與下屬、長輩與晚輩之間的關系是垂直的, 人們更加注重地位的權威性; 而在權力距離低的文化中, 社會關系相對比較平行, 個體更能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雷聰, 2010; 賈玉新, 1997)。中國屬于高權力距離國家, 從古代的“皇權至上” “尊卑有別”, 到現代的“欺軟怕硬” “人微言輕”等, 可以看出權力及權力差別, 對人們的生活有著深刻影響。高權力者往往因為自身較高的地位、更多的資源掌控, 而較少依賴他人, 更注重對自身地位和權威的維護。因此在言語表達時, 傾向于以簡潔明了, 或直接的方式傳達自己的觀點與意愿; 而低權力者在交流中, 會考慮到對方的權威、面子和情感需求等, 言語表述上通常選擇相對委婉的方式, 以回避言語風險, 保持溝通的正常進行。Keltner等(2003)提出的權力的“接近?抑制理論(Approach-inhibition Theory)”指出, 高權力者同理心較低, 更少地關注他人, 行為具有跨情境的一致性; 而低權力者更多地表現出控制性的社會認知, 行為會隨情景改變。這也表明, 權力不同的個體, 在交際過程中, 其言語行為會因自身擁有的權力情況而表現出差異。

中國素來是禮儀之邦, 在儒家思想影響下, 人際交往中注重對“禮”的強調, 倡導以和為貴。個體在表達自身觀點時, 往往會設身處地為他人考慮, 選擇更加合適和禮貌的方式?!包c到為止” “談言微中”等, 是人們在對對方不合理的行為或言語, 進行提醒時會采取的一些表達技巧, 這種方式可以提高自身表達內容的可接受性, 照顧交際者的情感和情緒等。常敬宇(2000)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漢民族特有的委婉表達方式, 主要包括避諱法、避重就輕法、貶義褒說法等; 其中, 貶義褒說法是指以褒代貶, 在肯定或褒揚的詞語前加上表示程度低的詞, 例如“不太” “不怎么” “欠”等。這種以褒代貶的方式就是一種否定的表述, 通過這種方式, 可以減少話語接收者的不良情緒體驗, 避免交際過程中可能出現的話語沖突, 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 同時又能巧妙地傳達自身觀點。那么在高權力距離文化與“和”文化的共同作用下, 中國人在日常交際中, 其言語表達會表現出怎樣的特點?是傾向于顧及他人感受, 采用間接溫和的否定形式表達觀點?還是受權力關系的影響, 高低權力者采用不同的言語表達?這是很值得關注與研究的問題。

基于以上分析, 本研究設計三個實驗, 對權力關系與消極特質否定句使用偏向的關系進行探討。實驗1采用固定反應范式, 被試從所給的評價不同權力關系下人物行為的句子中, 選擇其認為最自然的表述方式。句子包含肯定與否定兩類, 每類句子都包括高權力者評價低權力者的行為、低權力者評價高權力者的行為以及權力平級者的評價。實驗1的基本邏輯是:如果權力關系影響消極特質否定句的使用, 那么在低權力者評價高權力者行為的條件下, 否定句的選擇要高于高權力者評價低權力者的行為和權力平級者的評價; 同時, 由于否定句命題膠囊(capsule, 即否定詞“不” “沒有”等)的存在, 被試對否定句的反應時要長于肯定句。實驗1中, 被試的反應是二選一的迫選, 對被試的主觀因素考慮較少, 如果讓被試對句子中的行為進行主觀評價, 否定句的使用偏向是否還存在?因此, 實驗2則采用主觀評價, 收集實驗1中迫選法無法獲取的信息, 從而對實驗1的結果進行驗證。實驗2中被試對肯定形式的評價語(愚蠢的)和否定形式的評價語(不是聰明的), 均作出合適性評價。實驗2的邏輯是:如果權力關系影響消極特質否定句的使用, 那么相比于高權力者評價低權力者的行為和權力平級者的評價條件, 在低權力者評價高權力者的行為條件下, 否定形式的評價語會被認為更合適, 相應的評分也會更高。在實驗1和實驗2中, 被試對描述行為的句子的評價, 均是在實驗者提供的肯定和否定的形式中進行選擇或評分, 其反應受到提供的評價短語的影響和限制, 如果讓被試對提供的句子, 用自己的語言自由描述時, 否定句的使用偏向是否依舊出現?因此, 實驗3采用自由反應范式, 對實驗1和實驗2的結果進行驗證。實驗3中被試根據行為情境, 自發(fā)對人物行為進行評價, 評價可以是肯定形式, 也可以是否定形式。通過計算否定詞出現的次數, 進一步探討不同權力關系對消極特質否定句使用偏向的影響。實驗3的邏輯是:如果權力關系會影響否定句的使用, 那么在低權力者評價高權力者的行為條件下, 被試使用否定句的頻率, 要顯著高于高權力者評價低權力者的行為和權力平級者的評價兩種條件。

2 實驗1:不同權力關系評價中的否定句使用偏向

2.1 研究目的

探究三種不同的權力關系(權力低對高、權力高對低、權力平級)對否定偏向的影響。

2.2 研究方法

2.2.1 被試

華南師范大學在校大學生74人(男生31人, 女生43人), 年齡18~26歲, 有效被試67人。所有被試均自愿參加實驗, 視力或矯正視力正常。實驗結束后每人均獲得一定報酬。

2.2.2 實驗材料

從網絡文章、新聞、小說等資料中, 選取具有權力等級關系的材料120句。33名不參與正式實驗的被試, 對句中人物權力大小差別、人物特質詞的合適性和句子的連貫性進行7點評分。其中, 人物權力大小差別評定中, 7分表示權力大小差別非常大, 1分表示權力大小差別非常小。人物詞成對出現在句子中(如經理?職員), 并被突出標示, 被試根據語境, 對給定的人物之間的權力大小的差別進行評定。最后選取平均差別在5分以上的權力詞組, 作為高權力者對低權力者(5.67 ± 0.82)、低權力者對高權力者(5.71 ± 0.83)的正式實驗材料; 平均差別在2分以下的詞組, 作為權力平級者(1.10 ± 0.24)的實驗材料。句子的連貫性評價中, 1分表示句子很不連貫、很不通順, 7分表示句子非常連貫、非常通順。實驗選取連貫性程度較高的句子作為正式材料(6.10 ± 0.11)。人物特質詞的合適性評定, 是指對描述人物特質的詞(如懶散的)與前面描述的句子(如員工上班在睡覺)的合適性程度進行評定, 其中7分表示該詞語在描述句中人物時合適性很高, 1分表示該詞很不合適, 最終選取合適性高于5分以上的詞對作為正式材料(5.97 ± 0.34)。

最后選取81個句子作為正式實驗材料。正式材料分為3套:高權力者vs低權力者、低權力者vs高權力者、權力平級者, 每套材料27句話, 每句話后提供評價句中人物行為的人物特質詞兩種, 由肯定和否定組成, 如“懶惰的”與“不勤勞的”、“沖動的”與“不冷靜的”, 兩者意思相同, 形式不同。實驗過程中, 被試閱讀所有材料, 實驗材料隨機呈現。其中8個句子后設置了閱讀理解問題, 被試需正確理解前面呈現的句子, 才能正確回答問題, 以利于篩選認真作答的被試, 剔除隨意做出選擇的被試。

實驗中, 對句中人物特質詞呈現位置和電腦按鍵兩個因素進行平衡, 即按照2(人物特質詞呈現位置左/右) × 2(按鍵方式:左/右)的順序分成4套實驗程序, 每個被試只參加4個程序中的一個。每套程序的實驗材料均相同。

2.2.3 實驗設計

采用3(權力關系:高對低/低對高/平級) × 2(詞語類型:肯定/否定)被試內實驗設計。被試的任務是在高權力者評價低權力者、低權力者評價高權力者、權力平級者評價三種情境下, 選擇其認為的自然貼切的評價性語言。

2.2.4 實驗程序

實驗采用固定反應范式, 通過E-prime進行實驗編程。實驗開始前, 要求被試閱讀屏幕上的指導語, 當確定完全理解實驗要求后, 按Q鍵進行練習實驗。練習部分包括9個句子材料, 其中2個句子后設置了閱讀問題, 其過程與正式實驗相同。實驗過程如圖1所示。屏幕首先出現500 ms注視點“+”, 注視點消失后呈現一個句子, 被試讀完后按空格鍵進行翻頁。接著要求被試以高權力者/低權力者/平級者的身份, 對句子中的人物作出評價。此時屏幕左右呈現人物特質形容詞, 被試需快速判斷, 哪個形容詞是所描述情況下, 評價者最有可能使用的描述方式。其中兩個程序中, 如果左邊的形容詞更合適則按“F”鍵, 如果右邊的形容詞更合適則按“J”鍵; 另兩個程序中, 左邊更合適按“J”鍵, 右邊更合適按“F”鍵。被試做出選擇時, 記錄反應時與選擇率, 如果被試未在3000 ms內做出反應, 目標刺激自動消失, 該反應不予記錄。一個刺激反應完成后, 屏幕自動呈現下一個刺激, 或出現檢驗句子理解的問題, 句子理解中, 要求被試對前面呈現的語句中的行為主體, 進行“F”或“J”鍵反應, 記錄被試的正確率。

2.3 結果與討論

剔除正確率低于80%的被試5名, 并刪除反應時在2個標準差之外的2個極端數據, 將反應時數據整合為6類:權力高對低?肯定、權力高對低?否定、權力低對高?肯定、權力低對高?否定、權力平級?肯定、權力平級?否定, 用SPSS 17.0對67名有效被試的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

不同條件下, 被試選擇不同類型詞語的平均數與標準差以及反應時的平均數與標準差見表1和表2。

首先, 對三種權力關系下詞語的選擇平均數進行方差分析, 結果顯示:權力關系主效應顯著,(2, 132) = 246.47,0.01, η= 0.78; 詞語類型主效應顯著,(1, 66) = 418.43,0.01, η= 0.86; 權力關系和詞語類型交互作用顯著,(2, 132) = 244.47,0.01, η= 0.75。進一步簡單效應分析表明, 權力高對低水平上, 詞語類型差異顯著,(1, 66) = 246.93,< 0.01, η= 0.78, 肯定多于否定; 權力低對高水平上, 詞語類型差異顯著,(1, 66) = 707.44,< 0.01, η= 0.91, 否定多于肯定; 權力平級水平上, 詞語類型差異顯著,(1, 66) = 90.03,< 0.01, η= 0.57, 肯定多于否定。

圖1 實驗1流程圖

表1 不同權力條件下的詞語選擇的平均數與標準差(M ± SD)

表2 不同權力條件下的反應時(ms)的平均數與標準差(M± SD)

其次, 對反應時進行2(詞語類型:肯定/否定) × 3(權力關系:權力高對低/權力低對高/權力平級)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結果發(fā)現:權力關系主效應顯著,(2, 132) = 5.18,< 0.01, η= 0.07; 詞語類型主效應不顯著,(1, 66) = 2.25,= 0.14; 權力關系與詞語類型的交互作用不顯著,(2, 132) = 0.95,= 0.17。事后檢驗表明, 高權力者評價低權力者的反應, 顯著快于低權力者評價高權力者,(66) = 2.90,< 0.01; 高權力者評價低權力者的反應, 顯著快于權力平級時的評價,(66) = 3.25,< 0.05; 而低權力者評價高權力者時, 被試的反應時間與權力平級評價的反應時差異不顯著,(66)0.27,= 0.78。

實驗1結果顯示, 低權力者評價高權力者的負性行為時, 對否定的使用要多于高權力者評價低權力者以及權力平級條件。這表明, 權力關系會對個體言語策略的選擇產生影響, 權力關系與否定偏向之間存在一定的聯系。被試對肯定和否定表述的反應時沒有顯著差異, 在權力低對高的情況下, 對否定表述的反應時要短于對肯定表述的反應時。

實驗1中不同人物關系中, 對人物特質形容詞的選擇是以迫選的方式進行。迫選可以直接比較肯定與否定的選擇率和反應時的差別。然而, 卻無法了解不同的言語表達形式, 在不同權力關系下的合適性程度信息。因此, 實驗2中則以主觀評價法, 進一步探討迫選背后詞語的合適性程度。

3 實驗2:不同權力關系中否定表述的合適性程度

3.1 實驗目的

考察不同權力關系中否定表述的合適性程度, 進一步驗證實驗1。

3.2 研究方法

3.2.1 被試

華南師范大學在校大學生34名(男生11人, 女生23人), 年齡19~27歲, 剔除填寫完整率低于70%的被試4名, 剩余有效被試30名。所有通過報名形式參加實驗的被試, 均自愿到實驗室參加實驗, 視力或矯正視力正常。實驗結束后每人獲得少量報酬。參加正式實驗的所有被試均未參加材料評定實驗。

3.2.2 實驗材料

實驗材料同實驗1, 不同的是材料以黑白打印的紙質方式呈現。

3.2.3 實驗設計

3(權力關系:高對低/低對高/平級) × 2(詞語類型:肯定/否定)被試內實驗設計。被試需評價不同詞語類型的合適性。

3.2.4 實驗程序

實驗材料以打印的黑白紙質方式呈現, 被試在實驗室中, 對不同權力關系下, 不同形式的詞語的合適性程度進行評分, 評分采用7點計分。其中7分表示合適性程度非常高, 1分表示合適性程度非常低, 2~6分表示合適性程度依次遞增。被試需對肯定表述和否定表述均做出合適性評分。為控制實驗項目的順序效應, 對文本后的詞語進行拉丁方設計,設計兩個實驗序列, 每個序列里有81個實驗文本。被試被隨機分為2組, 每組被試接受一個序列的處理。

3.3 實驗結果

不同權力條件下, 被試對使用肯定表述與否定表述的合適性評價結果, 如表3所示。

表3 不同權力條件下肯定表述與否定表述的合適性評價的平均數與標準差(M ± SD)

對表3數據進行3(權力關系:高對低/低對高/平級) × 2(詞語類型:肯定/否定)的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結果表明:權力關系主效應顯著,(2, 58) = 5.26,< 0.01, η= 0.15; 詞語類型主效應不顯著,(1, 29) = 0.14,= 0.71; 權力關系與詞語類型交互作用顯著,(2, 58) = 18.49,< 0.01, η= 0.39。進一步簡單效應分析結果表明, 在權力高對低水平上, 詞語類型差異顯著,(1, 29) = 14.66,< 0.01, η= 0.34, 肯定表述的合適性要大于否定表述; 在權力低對高水平上, 詞語類型差異顯著,(1, 29) = 5.65,< 0.05, η= 0.16, 否定表述的合適性要大于肯定表述; 在權力平級水平上, 詞語類型差異不顯著,(1, 29) = 0.23,= 0.634。

實驗2結果表明, 不同的權力關系, 對詞語類型的合適性評價有顯著影響。高權力者對低權力者評價時, 肯定表述和否定表述的差異顯著, 肯定比否定合適; 低權力者對高權力者評價時, 肯定表述和否定表述的合適性差異也顯著, 否定比肯定合適; 而在權力平級的情況下, 肯定表述和否定表述的合適性差異不顯著。當低權力者評價高權力者時, 否定形式的評價的合適性相比其他條件都高。即使是同樣的行為(上班睡覺), 當被試替代“小工”對行為者“總監(jiān)”評價時, 被試認為“不勤勉的”合適性更高; 而當被試替代“總監(jiān)”對“小工”評價時, 被試認為“懶散的”合適性更高。因此, 消極特質否定句使用偏向受到權力關系的影響。

實驗1和實驗2中, 評價行為的詞語都是預先給定的, 被試從中進行選擇評分, 這對被試的主體因素考慮較少。如果被試對給定的行為, 進行自由的語言評價, 否定偏向是否還會存在?因此, 實驗3采用自由反應的方式, 探究不同權力關系下消極特質否定句使用偏向現象。

4 實驗3:自由反應范式下不同權力關系對消極特質否定句使用偏向的影響

4.1 實驗目的

考察自由反應范式中, 不同權力關系下消極特質否定句使用偏向現象。

4.2 研究方法

4.2.1 被試

華南師范大學在校大學生41名(男生被試15名, 女生被試26名), 年齡19~26歲。根據問卷填寫完整度是否達到70%以上進行篩選, 最后選出有效被試30名。所有被試通過自愿報名的方式參加本實驗, 且母語為漢語, 視力或矯正視力正常。實驗結束后每人獲得少量報酬。參加正式實驗的所有被試均未參加材料評定實驗。

4.2.2 實驗材料

采用實驗1中所使用的句子, 去掉每個句子后面跟隨的2個人格特質形容詞, 如實驗1中的句子“上司看見下屬在打盹”, 請你代替上司為下屬作評價:懶散的和不勤快的。在此實驗中, 只呈現前面的描述人物和行為的句子, 而不再有人格特質詞的呈現。

4.2.3 實驗設計

單因素被試內設計, 自變量為不同權力關系, 因變量為否定詞的使用數量。

4.2.4 實驗程序

向被試呈現描述不同權力關系與行為的句子, 每個句子后面都有一個需要被試進行評價的部分, 例如:“皇上看見大臣破口大罵; 請你代替皇上為大臣作評價”。被試根據自身經驗, 對句中的人物關系進行揣摩, 之后填寫自己認為在日常交際中最適合的短語, 短語可以是肯定形式, 也可以是否定形式。被試在閱讀指導語后, 開始對給定的內容進行自由反應。實驗結束后, 給予被試一定報酬。最后對被試使用的否定形式的評價語的次數進行統(tǒng)計。此次實驗的問卷通過網絡填寫的方式進行, 完整填寫問卷數為30份, 回收率73%。

4.3 實驗結果

4.3.1 不同權力條件下否定表述的使用

對不同權力關系下, 被試對否定詞的使用數量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表明, 否定表述的使用差異顯著,(2, 58) = 5.91,< 0.01, η= 0.17。事后檢驗表明, 當低權力者評價高權力者時, 否定表述的使用, 顯著高于高權力者對低權力者的評價,(29) = ?2.96,< 0.01。低權力者評價高權力者時, 否定表述的使用, 也顯著高于平級評價時對否定表述的使用,(29) = ?2.77,< 0.05; 高權力者評價低權力者時, 否定表述的使用與權力平級條件下的使用差異不顯著,(29) = ?0.48,= 0.63。

實驗1、實驗2和實驗3發(fā)現, 在權力差別比較大的情況下, 個體會出現消極特質否定句使用偏向; 而權力平級時, 這種偏向不明顯。權力平級時, 個體之間受權力大小差距的影響較小, 語言表達時較少考慮社會地位、權威等因素。那在權力平級的條件下, 社會距離是否會影響消極特質否定句的使用呢?因此實驗3同時還考察了權力平級時不同社會距離條件下否定句的使用。

4.3.2 權力平級時不同社會距離下否定表述的使用

在社會權力平級的條件下, 將材料中的人物關系分為社會距離近(如“父親”和“叔叔”)與社會距離遠(如“市民”與“路人”)兩類。對兩類社會距離條件下, 被試對否定表述的選擇進行分析。結果表明, 社會距離近時, 評價者越顧及對方的感受與面子, 會選擇語氣較緩和的否定用法(= 4.70,= 2.00); 當社會距離遠時, 評價者則較少考慮對方的面子, 對否定表述的使用較少(= 3.63,= 2.40), 兩者差異顯著,(29) = 2.33,= 0.02。

實驗3的結果表明, 在低權力者評價高權力者條件下, 自發(fā)生成的評價中, 否定的表述方式最多。這說明在自由反應范式中, 消極特質否定句使用偏向現象依然存在。此外, 評價人與被評價人的社會距離, 對消極特質否定句的使用產生影響。社會距離較近時, 所使用的否定表述形式要多于社會距離較遠的條件。

5 綜合討論

本研究主要探討中國文化背景下, 不同權力關系對消極特質否定句使用的影響。實驗1和實驗2, 通過給定描述人格特質的詞, 讓被試對給定的行為, 進行詞語的選擇或合適性評價; 實驗3采用自由反應方式, 對被試自由使用的語言表述方式進行分析。結果發(fā)現, 無論是固定反應還是自由反應, 不同權力關系下, 都出現了否定句使用偏向現象。與高權力者評價低權力者, 或權力平級者之間的評價相比, 低權力者評價高權力者時, 更傾向于使用否定形式的評價; 同時, 對給定的負性行為進行評價時, 否定形式的表述也被認為更合適。此外, 實驗1的反應時數據顯示, 肯定和否定的反應時之間沒有顯著差異, 但權力低對高的條件下, 對否定的反應要快于對肯定的反應。而以往研究發(fā)現, 個體對否定的加工時間要多于對肯定的加工(Deutsch, Gawronski, & Strack, 2006; Gough, 1965)。雖然對否定句的加工時間要長于對肯定句的加工, 但當在合適的背景下使用否定句時, 這種時間上的差異就會變小(Glenberg, Robertson, Jansen, & Johnson- Glenberg, 1999), 而合適的背景主要是一個需要被拒絕或被注意的期望(Wason, 1965)。例如, 火車經常遲到, 但某天早上準時到達, 此時使用“火車沒有遲到”, 這種否定的表述更為合理。因此, 個體在表述與自己期望不一致的信息情境下, 否定更容易被理解與加工。低權力者評價高權力者的消極行為時, 被評價的內容與其自身已有的經驗、預期有所不同。此時, 否定的表述更容易被加工, 也更加合理, 因而加工時間減少。

Jordan (1998)提出, 否定的一個功能, 就是表達一個事件是不同尋常的, 或是與現存預期相反的。個體對否定句的使用, 一定程度上是其內部刻板印象信息的表達與傳遞, 人們對權力也存在著刻板印象。張珊明、鐘毅平和羅伏生(2015)的研究發(fā)現在中國文化背景下, 人們對高權力者存在著高能力低熱情的刻板印象, 而對低權力者存在低能力高熱情的刻板印象。受中國高權力距離文化的影響, 在日常社會交往和認知中, 人們傾向于認為高權力者是權威的、強大的、控制的、不可侵犯的; 而低權力者則是卑微的、弱小的、依附的、被控制的。研究發(fā)現低權力者, 因自身資源的不足, 需要依賴高權力者, 也更愿意與高權力者建立連接; 高權力者由于掌握了資源, 不需要對低權力者有所依賴, 因此與他們建立關系的動機較低(Van Kleef et al., 2008; Fiske, 1993)??贪逵∠笕绾斡绊懭藗兊纳鐣J知, 目前存在過濾器模型和聯想網絡模型兩種觀點。過濾器模型認為, 由于刻板一致信息, 與人們頭腦中已有的社會刻板印象內容一致, 人們傾向于加工與刻板印象一致的信息, 以節(jié)省認知資源(Sherman, Lee, Bessenoff, & Leigh, 1998); 而聯想網絡模型則認為, 當出現的信息與個體頭腦中的刻板印象內容不一致時, 會引起個體的認知沖突, 為解決沖突, 個體會將大量的認知資源, 用于加工與內在刻板印象不一致的信息(Srull, Lichtenstein, & Rothbart, 1985)。Fiske (1993)提出的權力控制理論指出, 權力關系中, 高權力者因擁有的資源更多, 對無權力者投入關注的需求更少, 更多采用已有的刻板印象的信息來認知無權者; 而無權者, 因自身資源的匱乏, 會自動對高權力者給予較多關注, 也更加關注與刻板印象不一致的信息。當被試以高權力者的身份, 評價低權力者的消極行為時, 其自身關于低權力者的刻板印象信息會自動激活, 在此基礎上形成判斷與評價, 以減少認知資源的分配, 因而更多地采用肯定的表述方式; 當被試以低權力者的身份, 評價高權力者的消極行為時, 與刻板印象不一致的信息, 會引起認知沖突, 為解決沖突引起的失調感, 個體會注重對刻板不一致信息的解釋, 因此采用否定的表述方式, 將高權力者的消極行為, 歸因為偶然的、不常有的, 以此維持內在認知的平衡, 減少不良體驗。

在中國文化中, 面子是人際交往中常常被提及和關注的, 如“留面子” “給面子” “看在××的面子上” “死要面子活受罪” “不看僧面看佛面”等。面子在中國是一種不可或缺的人情媒介。人際交往中面子有大小、有損益, 受到個體社會地位的高低, 以及決定社會地位的因素(如成就、權威、財富)等的影響(劉繼富, 2008)。Brown和Levinson (1978)提出的禮貌?面子保全理論(Face-saving Theory)指出, 說話人在和聽話人的交際過程中, 會注意到自己和對方的面子需求, 從而保證交際的順利進行。為最大程度的避免面子受損, 說話者會采取一些面子補救措施, 來維護兩人之間的面子; 同時, 個體的禮貌程度, 取決于兩者社會權力的差距, 社會權力差距越大, 語言越禮貌。在權力關系中, 高權力者的社會地位相對較高, 擁有更多的權威, 因此社交中擁有更大的面子, 也更注重對自身面子的維護, 防止面子受損。當低權力者對高權力者的消極行為進行評價時, 會考慮到雙方的權力差距、自身言語對對方面子的威脅程度、不良言語可能導致的后果等。因而, 在語言表達時, 往往選擇間接委婉的否定表述, 以滿足對方的面子需要, 降低對方的不良情緒體驗, 回避交際風險。低權力者在權力關系中, 由于社會地位較低, 因而擁有的面子較小, 高權力者對他們的消極行為進行評價時, 往往更少顧及其面子, 采用較為直接的肯定表述, 以節(jié)約認知成本。

實驗3發(fā)現, 當權力平級時, 社會距離會影響消極特質否定句的使用, 社會距離越近, 否定的使用越高。社會距離是心理距離的一種表現形式, 而心理距離的差異, 可能引起人們判斷和評價上的差異(鐘毅平, 陳海洪, 2013)。Trope和Liberman (2010)發(fā)現, 關系密切的群體, 心理距離越近, 相互評價時更多使用抽象性高的詞; 關系疏遠的群體, 心理距離感遠, 傾向于使用抽象性低的詞語進行評價。當社會距離近時, 評價者受親密關系等因素的影響更加直接、深刻, 在評價對方的負向行為時, 會更多考慮到雙方的關系現狀、對方的可接受程度以及言語表達后可能會出現的情況等, 綜合考量后會選擇對方更能接受的, 語氣相對委婉的否定表述方式。當社會距離遠時, 個體體驗到的情感和心理上的連接會更少, 在評價他人的消極行為時, 會選擇更經濟的言語表達策略, 來傳達自己的想法, 因此對肯定表述的選擇會更高。

本研究主要關注了不同權力關系下, 對他人消極特質行為進行評價時, 個體的否定句使用情況。而對他人積極特質行為評價時, 個體對否定句的使用情況未進行探討。在評價他人的積極行為時, 個體對否定句的使用情況, 是否與評價消極行為時相似, 未來研究需要繼續(xù)探討。此外, 實驗中, 被試主要以第三方代入的視角, 以某種角色身份, 對給定的行為進行評價, 這與個體真實的情況有所不同, 因而實驗的生態(tài)效度沒有更好的保證, 以后的研究, 可以從實驗的生態(tài)效度方面, 進行實驗方法的完善與改進。

否定句的使用偏向, 受到個體內在刻板印象知識的影響, 因而在未來的研究中, 可以考慮怎么樣通過否定句的使用, 來減少個體的某些刻板印象; 同時, 也可以研究不同權力距離文化下, 人們的否定句使用偏向的情況。

6 結論

根據本研究結果, 可以初步得出以下結論:

(1) 權力關系是影響消極特質否定句的重要因素, 受權力等級差異的影響, 無論是固定反應還是自由反應下, 低權力者評價高權力者時, 會更多使用否定表述, 其合適性也更高, 出現否定偏向; 而高權力者評價低權力者時, 會更多使用肯定表述。

(2) 權力平級時, 社會距離影響否定句的使用, 社會距離越近, 對否定表述的使用越多。

Beukeboom, C. J. (2014). Mechanisms of linguistic bias: How words reflect and maintain stereotypic expectancies. In J. Laszlo, J. Forgas, & O. Vincze (Eds.)(pp. 313?330).New York, NY: Psychology Press

Beukeboom, C. J., Finkenauer, C., & Wigboldus, D. J. (2010). The negation bias: When negations signal stereotypic expectancies.(6), 978–992.

Brown, P., & Levinson, S. P. (1978)..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hang, J. Y. (2000). Pragmatic functions of euphemism expression and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3), 32–36.

[常敬宇. (2000). 委婉表達法的語用功能與對外漢語教學.(3), 32–36.]

Deutsch, R., Gawronski, B., & Strack, F. (2006). At the boundaries of automaticity: Negation as reflective operation.(3), 385–405.

Douglas, K. M., & Sutton, R. M. (2003). Effects of communication goals and expectancies on language abstraction.(4), 682–696.

Dubois, D., Rucker, D. D., & Galinsky, A. D. (2010). The accentuation bias: Money literally looms larger (and sometimes smaller) to the powerless.(3), 199–205.

Du, W., Yan, C. P., Sun, X. M., & Zhang, H. C. (2009). An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linguistic intergroup bias.(1), 106–109.

[杜衛(wèi), 閆春平, 孫曉敏, 張厚粲. (2009). 語言的群體間偏差研究.(1), 106–109.]

Fast, N. J., Sivanathan, N., Mayer, N. D., & Galinsky, A. D. (2012). Power and overconfident decision-making.(2), 249–260.

Fiske, S. T. (1993). Controlling other people: The impact of power on stereotyping.(6), 621– 628.

Fu, C. Y. (2006).(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付春媛. (2006).(碩士學位論文). 華中科技大學, 武漢.]

Geschke, D., Sassenberg, K., Ruhrmann, G, & Sommer, D. (2010). Effects of linguistic abstractness in the mass media: How newspaper articles shape reader’s attitudes toward migrants.(3), 99–104.

Giessner, S. R., & Schubert, T. W. (2007). High in the hierarchy: How vertical location and judgments of leader’s power are interrelated.(1), 30–44.

Giora, R. (2006). Anything negatives can do affirmatives can do just as well, except for some metaphors.(7), 981–1014.

Glenberg, A. M., Robertson, D. A., Jansen, J. L., & Johnson- Glenberg, M. C. (1999). Not propositions.(1), 19–33.

Gough, P. B. (1965). Grammatical transformations and speed of understanding.(2), 107–111.

Hofstede, G. (1980). Motivation, 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n: Do American theories apply abroad.(1), 42–63.

Hui, X. M. (2010). Subjective meanings of negation.(6), 6–8.

[惠秀梅. (2010). 否定意義的主觀性.(6), 6–8.]

Jia, Y. X. (1997).Shanghai, China: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賈玉新. (1997)..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Jordan, M. P. (1998). The power of negation in English: Text, context and relevance.(6), 705– 752.

Keltner, D., Gruenfeld, D. H., & Anderson, C. (2003). Power, approach, and inhibition.(2), 265–284.

Lei, C. (2010). Effects of power distance on pragmatic error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7), 70–73.

[雷聰. (2010). 跨文化交際中權力距離對語用失誤的影響.(7), 70–73.]

Liu. J. F. (2008). Discussing on the new definition of face.(5), 30–35.

[劉繼富. (2008). “面子”定義探新.(5), 30–35.]

Maner, J. K., Gailliot, M. T., Menzel, A. J., & Kunstman, J. W. (2012). Dispositional anxiety blocks the psychological effects of power.(11), 1383–1395.

Menegatti, M., & Rubini, M. (2013). Convincing similar and dissimilar others: The power of language abstraction in political communication.(5), 596–607.

Sherman, J. W., Lee, A. Y., Bessenoff, G. R., & Leigh, A. (1998). Stereotype efficiency reconsidered: Encoding flexibility under cognitive load.(3), 589–606.

Srull, T. K., Lichtenstein M., & Rothbart, M. (1985). Associative storage and retrieval processes in person memory.(2), 316–345.

Tiedens, L. Z., Unzueta, M. M., & Young, M. J. (2007). An unconscious desire for hierarchy? The motivated perception of dominance complementarity in task partners.(3), 402–414.

Trope, Y., & Liberman, N. (2010). Construal-level theory of psychological distance.(2), 440–463.

Van Kleef, G. A., Oveis, C., Van der L?we, I., LuoKogan, A., Goetz, J., & Keltner, D. (2008). Power, distress, and compassion: Turning a blind eye to the suffering of others.(12), 1315–1322.

Von Hippel, W., Sekaquaptewa, D., & Vargas, P. (1997). The linguistic intergroup bias as an implicit indicator of prejudice.(5), 490–509.

Wason, P. C. (1965). The contexts of plausible denial.(1), 7–11.

Xu, T. J. (2015)..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徐同潔.(2015).(碩士學位論文). 華中師范大學, 武漢.]

Xu, T. J., Wen, F. F., Fu, D. Q., Zuo, B., & Xiao, R. F. (2014). Linguistic bia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i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7), 1188–1197.

[徐同潔, 溫芳芳, 浮東琴, 佐斌, 肖任飛. (2014). 人際溝通中的語言偏向及影響因素.(7), 1188– 1197.]

Zhang, S. M., Zhong, Y. P., & Luo, F. S. (2015). A study of implicit stereotype of power: Base on IAT and GNAT measure.(1), 56–59.

[張珊明, 鐘毅平, 羅伏生. (2015). 內隱權力刻板印象:基于IAT和GNAT的測量.(1), 56–59.]

Zhong, Y. P., & Chen, H. H. (2013). The effects of psychological distance on judging moral behavior.(1), 43–46.

[鐘毅平, 陳海洪. (2013). 心理距離對道德行為判斷的影響.(1), 43–46.]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power relations on negation bias of negative descriptions

LI Ting; WEI Xiaoping; ZHENG Zixin; YI Xiangjie; ZHAO Xueru; HE Xianyou

(School of Psychology,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1, China) (Center for Studies of Psychological Application,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1, China) (Guangdong Key Laboratory of Mental Health and Cognitive Science,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1, China) (Poly Group, Guangzhou 510220, China) (Research Institute for Basic Education Professionals, Beiji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Beijing 100044, China)

Negation is an important language expression that can be used to euphemistically express a speaker's opinions and wishes. Due to the restriction of realistic situational factors, when an individual uses negative statements to describe behaviors that are inconsistent with experience or expectation, that is called negation bias. China has a high power distance culture between individuals, and people in China pay more respect to authority. The power difference makes individual expression different. High-power individuals show low empathy due to having control of more resources and having less dependence on others, and they tend to express themselves directly in communication.Individuals in low-power positions have needs, and they deal with the difference in power when meeting high-power individuals by using euphemisms of negative expression to maintain communication. Differences in negation used in various power relations are untested, and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se differences through experimental design.

In this study, three experiments were used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power relations on negative negation bias. Experiment 1 used the fixed reaction paradigm: 3 (power relations: high vs low/ low vs high/ no difference) ×2 (words type: affirmative/negative) within subject design, and it investigate subjects’ choice of affirmative and negative sentences. Experiment 2 used the subjective evaluation: 3 (power relations: high vs low/ low vs high/ no difference) ×2 (words type: affirmative/negative) within subject design, and it investigated the degree of suitability for negation in different power relations. In experiment 3, the free reaction paradigm was adopted, calculating the frequency of negation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power relations on negative bias.

Results show that: (1) Power relationships will influence the use of negation sentences. When low-power individuals evaluate high-power individuals, subjects tend to use negation and believe that this form of expression is more suitable, causing negation bias to appear; negation bias does not appear in conditions when high-power individuals evaluate low-power individuals or when no power difference exists. (2) When no power difference exists, social distance will influence the use of negation sentences; the greater the social distance, the more frequently negative sentences are used.

power relationship; negation bias; fixed reaction paradigm; free reaction paradigm

10.3724/SP.J.1041.2019.00714

2018-07-11

* 2015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項目號: 15JJD190005)。

何先友, E-mail: xianyouhe@163.com

B849:C91; B842

猜你喜歡
否定句偏向特質
善惡人格的特質差序*
視覺搜索中風味引發(fā)對關聯顏色的注意偏向*
面孔可愛度和客觀熟悉度對嬰兒面孔注意偏向效應的影響*
can have done用法小結
好校長應該具備的三大特質——兼談校長培訓的幾點思考
你看見了什么
偏向型技術進步視角下天津市經濟增長驅動力研究
偏向型技術進步視角下天津市經濟增長驅動力研究
學寫雙重否定句
現代漢語偏義復詞的語義偏向分析
深圳市| 剑阁县| 桦南县| 赣榆县| 阳原县| 凤山市| 志丹县| 清新县| 柘城县| 福贡县| 塔河县| 大渡口区| 云安县| 皋兰县| 右玉县| 安远县| 防城港市| 黄龙县| 旬邑县| 改则县| 曲松县| 普宁市| 白山市| 维西| 枝江市| 晋中市| 巴青县| 临猗县| 博乐市| 光山县| 疏勒县| 桂平市| 兰西县| 聂拉木县| 松滋市| 阆中市| 五大连池市| 福海县| 光泽县| 湛江市| 陆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