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鵬飛
(河南省鄭州航空港鄭港醫(yī)院,河南 鄭州451162)
肱骨近端骨折是臨床常見的上肢骨折類型之一,肱骨近端骨折約占骨折人數的3%[1]。目前臨床行手術治療時常采用三角肌-胸大肌肌間隙入路,但該種入路方式形成的創(chuàng)面較大。隨著現代醫(yī)學的發(fā)展,微創(chuàng)醫(yī)學逐漸應用于臨床治療,經三角肌外側入路行鎖定鋼板內固定術因其微創(chuàng)的治療特點受到患者及醫(yī)務人員的青睞。本研究采用不同手術入路鎖定鋼板內固定術治療肱骨近端骨折,旨在分析兩種手術入路方式的差異性及對肩關節(jié)功能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在鄭州航空港鄭港醫(yī)院外科治療的95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47例)和觀察組(48例)。對照組男24例,女23例;年齡28~63歲,平均(45.28±4.10)歲;骨折時間3~6d,平均(4.37±1.03)d。觀察組男25例,女23例;年齡25~65歲,平均(45.87±5.36)歲;骨折時間3~7d,平均(4.64±1.20)d。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標準 均經過X線等影像學檢查確診為肱骨近端骨折;符合鎖定鋼板內固定手術適應證;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因其他原因引起的肩關節(jié)障礙者;病理性骨折者;對置入內固定物有禁忌證者。
2.1 對照組 給予三角肌-胸大肌肌間隙入路。于三角肌與胸大肌處行手術切口,在直視下進行骨折復位,并用克氏針在骨折部位固定,醫(yī)師采用C型臂機透視觀察固定情況,后取S3鋼板在大結節(jié)間溝后1.0cm處及大結節(jié)下0.5cm左右進行固定處理,縫合手術切口。
2.2 觀察組 給予三角肌外側入路。于肩峰下做一約5cm的縱向切口,沿肌纖維走向將三角肌縱行鈍性分離4cm左右,向兩邊牽拉三角肌,充分暴露肱骨大結節(jié)與骨折分離處。以牽引的方式復位骨折部位,在骨折近端置入克氏針以撬撥復位,恢復肱骨頭及頸干的正常生理角度,采用C型臂機透視觀察骨折復位情況及解剖結構,再次置入克氏針行臨時復位固定。在肱骨外側貼近骨膜建立與肌層的工作通道,防止損傷腋神經,將S3鋼板于三角肌肌間隙置入,注意大結節(jié)頂點與鋼板頂點保持水平,而鋼板近端放置于結節(jié)部位,接骨板放置于骨折遠端,貼附于大結節(jié),克氏針臨時固定近端,并進行復位,C型臂機透視確保正常解剖位置及接骨板貼附情況,檢查后鎖定螺釘固定接骨板近端,而接骨板遠端則采用鎖定釘經皮固定。拔除克氏針,發(fā)現肩關節(jié)活動良好后縫合切口。
3.1 觀察指標 采用Constant-Murley肩關節(jié)功能評定表[2]評價患者術前、術后2個月、術后4個月的肩關節(jié)功能恢復情況。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兩組術后2、4個月的Constant-Murley肩功能評分均高于術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術后2個月Constant-Murley肩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各時間點Constant-Murley肩關節(jié)功能評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各時間點Constant-Murley肩關節(jié)功能評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術后2個月比較,▲P<0.05
個月觀察組 47 38.28±6.30 70.88±5.13△▲ 79.55±7.10組別 例數 術前 術后2個月 術后4△對照組 48 39.41±5.06 63.26±7.09△ 78.42±6.07△t值0.338 0.000 0.407 0.963 6.011 0.833 P值
肱骨近端骨折由多種因素造成,其中骨質疏松癥為主要因素,高能量創(chuàng)傷及暴力等因素也是造成骨折的原因之一。肱骨近端骨折會造成患者喪失肩關節(jié)功能,影響患者日常生活。鎖定鋼板治療是針對較嚴重的肱骨近端骨折移位采用的主要手術方式,臨床采用的入路方式包括三角肌-胸大肌入路與三角肌外側入路,目前臨床對兩種入路方式的臨床療效尚無定論,因此研究兩種入路方式對患者的影響具有重要意義。
腋神經首先從臂叢分支沿后上方向前上方走行,繞過肱骨外科頸支配三角肌的活動,腋神經損傷是導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肩關節(jié)功能下降及喪失的重要原因之一[3]。三角肌-胸大肌肌間隙入路的特點是暴露范圍大,在行切口時可以充分將盂肱關節(jié)暴露在術野中,減少對神經分支的損傷,且在肌間隙處入路可以避開腋動脈的走行,進而減少對腋神經的損傷。采用三角肌外側手術入路治療時,雖然腋神經是在三角肌深處走行,但沿著肩峰與肱骨外上髁連線做切口不超過5cm,縱行劈開三角肌約4cm,在插入鎖定鋼板時不會損傷腋神經。在研究過程中,筆者發(fā)現兩種不同的手術入路方式均不會損傷腋神經,但觀察組術后2個月的Constant-Murley肩關節(jié)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原因可能是三角肌外側入路無須大面積剝離軟組織,未對三角肌前緣部進行手術操作,對肩關節(jié)周圍的肌肉恢復具有促進作用,另外對患肢的血運影響較小,可促進骨折部位的血運通暢,有利于患肢肩關節(jié)功能快速恢復[4]。
綜上所述,三角肌外側入路鎖定鋼板內固定術治療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近期療效確切,可明顯改善患者肩關節(jié)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