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孟超 天津市天津醫(yī)院 (天津 300211)
內容提要:目的:對比觀察動力加壓鋼板和帶鎖髓內釘內固定術用于上肢骨折后骨不連患者中的治療效果。方法:對本院收治的73例上肢骨折后骨不連患者分組研究,1組行帶鎖髓內釘內固定治療,2組行動力加壓鋼板內固定治療,對兩組手術結果進行比較。結果:1組手術時長、切口長度與2組相比,相對更短,1組術中失血量、術后引流量與2組相比,相對更少(P<0.05);1組骨折愈合時間為(19.53±1.85)d,與2組(31.56±3.47)d相比,相對更短(P<0.05);1組術后感染率為2.70%,與2組16.67%相比,相對更低(P<0.05)。結論:實施帶鎖髓內釘內固定術治療上肢骨折后骨不連臨床效果比動力加壓鋼板內固定術更理想,可縮短手術時長,減少術中失血量,降低術后感染率,促進骨折快速愈合,提升患者生活質量。
上肢骨折在臨床十分常見,多為暴力直接或間接作用所致,發(fā)病率較高。近年來我國醫(yī)療技術不斷進步,對上肢骨折診治技術逐漸提升,大部分患者經手術治療后愈合良好,但少數(shù)可發(fā)生骨不連?;颊吖钦酆蟪霈F(xiàn)骨不連的常見原因包括固定不合理、鍛煉不恰當?shù)龋R床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疼痛、肢體功能障礙等[1]。采取適當?shù)闹委熓侄螌μ嵘颊呱钯|量、促進康復有重要意義。本研究將動力加壓鋼板與帶鎖髓內釘兩種內固定方法用于上肢骨折后骨不連患者中,旨在比較其應用效果。報道如下。
收集2017年2月~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上肢骨折后骨不連患者73例為觀察對象,以手術方式將其分成1組(n=37)與2組(n=36)。納入標準:經影像學檢查確診為上肢骨折后骨不連;年齡>18歲;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精神疾病者;合并骨不良行疾病者;合并肝腎功能障礙者;有麻醉禁忌癥者;不符合適應癥者。1組男21例,女16例,年齡19~62歲,平均(41.05±2.81)歲,距上次手術時間0.5~1.5年,平均(1.53±0.25)年。2組男22例,女15例,年齡20~63歲,平均(41.07±2.85)歲,距上次手術時間0.6~2年,平均(1.56±0.27)年。兩組資料相比,差異不明顯(P>0.05)。
1組行帶鎖髓內釘內固定治療,行頸叢阻滯麻醉,于骨折正中行4~6cm切口,剝離闊筋膜、肌肉組織,將病變位置充分顯露。取出骨折端原有內固定物,并將周邊骨膜剝離,去除硬化骨質,切斷周邊瘢痕組織。修復骨不連位置為梯形截面,隨后擴髓,保證髓腔直徑>髓內釘1~2mm。復位骨折端,效果滿意后打入髓內釘于骨折端,直至骨折遠端,并以鎖釘固定好。以生理鹽水對手術區(qū)徹底沖洗,常規(guī)引流后逐層關閉切口。
2組行動力加壓鋼板內固定,麻醉與1組一致,于骨折正中行5~8cm切口,闊筋膜、肌肉組織剝離操作后,對骨折端纖維組織進行清除,將斷端間隙硬化骨質咬除。復位骨折端,效果滿意后,根據(jù)患者實際情況選擇適當?shù)募訅轰摪?,將其置于病變張力側,于相應位置鉆孔,鉆入皮質螺釘,骨螺釘最少4枚,采用皮質骨螺釘加壓固定鋼板。對術區(qū)進行沖洗,常規(guī)引流后關閉切口。
兩組術后均給予抗感染治療,根據(jù)其恢復情況指導進行功能康復鍛煉。
對兩組臨床指標進行分析,監(jiān)測指標包括手術時長、術中失血量、切口長度、術后引流量。對兩組進行為期1年的隨訪,對兩組骨折端愈合時間進行比較,并統(tǒng)計兩組感染情況。
分析軟件為SPSS19.0,若P<0.05,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從表1可知,1組手術時長、切口長度與2組相比,相對更短,1組術中失血量、術后引流量與2組相比,相對更少(P<0.05)。
1組骨折愈合時間為(19.53±1.85)d,2組骨折愈合時間為(31.56±3.47)d,兩組骨折愈合時間相比,1組相對更短(t=18.554,P=0.000);1組術后出現(xiàn)1例感染,感染率為2.70%,2組術后出現(xiàn)感染6例,感染率為16.67%,兩組感染率相比,1組相對更低(χ2=11.156,P=0.000)。
上肢骨折在臨床十分常見,隨著我國交通、建筑等行業(yè)不斷發(fā)展,近年來上肢骨折發(fā)病率不斷增長,對患者健康及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手術為治療上肢骨折的有效手段,大部分患者可骨折愈合良好,但部分患者因固定不合理、功能鍛煉不當?shù)仍颍稍斐缮现钦酆蠊遣贿B。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可一定程度損傷骨膜,破壞骨折部位正常血運,引發(fā)術后感染,術中過多去除骨碎片,可造成骨缺損,影響術后骨折愈合[2]。選擇合理的治療手段治療骨不連對緩解癥狀、提升患者生活質量有重要意義。
目前臨床對上肢骨折后骨不連主要采取手術治療,但因患者斷端情況存在差異,尚無統(tǒng)一的治療方式。臨床認為治療骨不連的關鍵在于清理不連端硬化骨質、纖維瘢痕組織,對骨缺損進行修復,提供堅強的內固定[3]。在內固定選擇方面,臨床常選擇動力加壓鋼板、帶鎖髓內釘。動力加壓鋼板內固定術需要工具較少,可于直視下進行手術操作,簡便易行,但術中失血量較多,創(chuàng)傷較大,可破壞術區(qū)血運,導致患者術后恢復較慢。此外隨骨折吸收,加壓鋼板作用可逐漸減弱,遠期可能出現(xiàn)應力遮擋效應,可增加再次骨折的風險[4]。與加壓鋼板相比,帶鎖髓內釘具有牢固的特點,可對畸形、旋轉等情況進行控制,在治療骨不連期間可建立穩(wěn)定、提供軸向加壓的應力,可刺激骨痂形成,促進骨折端快速愈合[5]。且此方式不會過多損傷骨骺及血管,可減少術中失血量,對患者創(chuàng)傷較輕,可促進術后快速康復。本次研究中,1組手術時長、術中失血量、切口長度、術后引流量各項指標與2組相比,均相對更好,骨折愈合時間明顯縮短,感染率也顯著降低。提示帶鎖髓內釘內固定術在上肢骨折后骨不連患者中應用價值更高。
綜上所述,與動力加壓鋼板內固定術相比,帶鎖髓內釘內固定術在上肢骨折后骨不連患者中應用價值更高,可縮短手術時長,減少失血量,促進骨折快速愈合。
表1.比較兩組臨床指標差異(±s)
表1.比較兩組臨床指標差異(±s)
分組 手術時長(min) 術中失血量(mL) 切口長度(cm) 術后引流量(mL)1組(37) 119.32±13.45 120.12±14.37 4.32±1.06 124.32±25.79 2組(36) 138.91±15.37 271.51±32.46 5.76±1.39 157.61±29.41 t 5.799 25.886 4.986 5.146 P 0.000 0.000 0.000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