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闊
百里鹽湖,浩浩蕩蕩,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于巍巍中條山下。解池開發(fā)利用數(shù)千年,牽涉了各方的利害,為華夏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長久而不朽的貢獻。在古老的中國鹽業(yè)史上,留下了燦爛而輝煌的一筆。\
“和之美者,大夏之鹽!”這是《呂氏春秋·本味》中的一句話,所說的正是解池之鹽。在上古時代周穆王、秦穆公以及之后的西漢帝王們都延續(xù)著到解池“觀鹽”的傳統(tǒng)。到了唐代的大歷十二年(公元777年),唐代宗更是親自下詔封解池池神為“寶應靈慶公”,并建設(shè)了池神廟——靈慶祠,以為永祀。北宋的大觀二年(公元1108年),宋徽宗又將解池池神晉升為王爵,并對池神廟整修祭祀。就連傳說中的大舜都曾自制五弦琴,創(chuàng)作《南風歌》,以贊頌解池之功。其他的諸如酈道元的《水經(jīng)注》、柳宗元的《晉問》也曾對解池有著詳盡的記載和精辟的贊頌。這解池,究竟有何魔力讓帝王們?nèi)绱酥匾暎可踔翆⑵浞鉃椤吧耢`”,并祭祀不絕?為什么無論是圣人、學者還是古代的地理學家都對解池贊不絕口?現(xiàn)在我們就把這些謎團一一解開。
解池又名鹽湖、銀湖、運城鹽池,位于今天的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qū)南部。解池南依中條山,北濱峨眉嶺,東靠安邑,西臨解州,東西長、南北狹,東西長約30公里,南北寬約3-5公里,總面積約為132平方公里。解池地處盆地,湖面的海拔為324.5米,最深處不到6米,這使得整個解池宛如一個天然沐盆。站在橫跨解池的大橋上往下看,鹽湖上煙波浩渺,薄霧蒙蒙,遙望南山,其色如黛,在遠處,山與湖、水與天若隱若現(xiàn),其交匯處難以辨清。但當陽光穿透云霧之后,解池之上,又是紫光閃輝,清澄淳靜,微風徐徐,水波漣漪,盈盈一掬,潭而不流,美不勝收。
解池還與俄羅斯庫楚克鹽湖、美國猶他州大鹽湖并稱為世界三大鹽湖。解池的湖水含鹽量比海水高出6倍之多。這已經(jīng)超越了脊椎動物的耐鹽極限,所以湖內(nèi)并沒有任何的魚類,是以除了湖中的紅藻之外,解池純粹就是一個產(chǎn)鹽之湖。作為我國自古以來最著名的池鹽產(chǎn)地,解池以生產(chǎn)“潞鹽”為主。當?shù)氐臍夂驅(qū)儆诩撅L性氣候,夏季高溫,多東南風,風速為四季之冠。夏季的南風使解池的鹽水加速蒸發(fā),快速凝結(jié),再經(jīng)過陽光的曝曬,讓解池之鹽顏色潔白,味道純正,雜質(zhì)極少,并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zhì),這種純天然形成的高品質(zhì),讓“潞鹽”在中國古代被視為食鹽中的“上品”,供奉京師,澤被天下。
鹽作為人體不可或缺的物質(zhì),以鈉離子和氯離子的形式存在,維持著人體內(nèi)水量的平衡。有人說人類的文明是循著鹽的味道而前行。沒有鹽,人類只能過著“茹毛飲血”的原始狩獵生活。因為只有從動物血液中,人類才能獲取鹽分,才能得以生存下來。有鹽的地方就是上古先民們最早族群定居,繁衍發(fā)展的地方。循著潔白的、咸咸的鹽漬,人類最終獲得了地理的大發(fā)現(xiàn),找到了賴以生存的家園。
人離不開鹽,這也許是人類起源于海洋的證據(jù)之一。而鹽同樣也是破解歷史謎團的鑰匙,許多糾纏不清的歷史,一找到鹽的產(chǎn)地也就愈發(fā)清晰了。偉大文明的產(chǎn)生,一定有食鹽的方便供應這一重要條件。與沿海而居的“海洋文明”相比,像中華文明這樣的“大河文明”,上古先民們想要獲取鹽就顯得更為困難了。
要知道在上古時代,先民們生產(chǎn)技術(shù)落后,當“海洋文明”們頭疼于海水曬鹽中大量的雜質(zhì)時,深居內(nèi)陸的“大河文明”就更加絕望了。內(nèi)陸地區(qū)比較容易獲得的巖鹽之中,不僅雜質(zhì)更多,大都還帶有一定的毒性,憑借當時簡陋的生產(chǎn)技術(shù),想要解決巖鹽的毒性問題幾乎是不可能的。由此可見像解池這樣純天然、無毒性、易采集、少雜質(zhì)的巨型食鹽產(chǎn)地在上古時代毫無疑問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聚寶盆!而這個聚寶盆所孕育出的必然是一個偉大的“大河文明”!
據(jù)現(xiàn)在的考古證據(jù)和史料的記載,早在七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解池周圍就有人類群居游耕。而在傳說中,最早開發(fā)利用解池的就是陶唐氏,也就是帝堯的部落。當然這里所說的陶唐氏,實際上要比帝堯的時代更為久遠。
在《左傳·成公六年》中:“晉人謀去故絳,諸大夫皆曰:‘必居郇、瑕氏之地,沃饒而近盬(即鹽)?!臂ㄔ诮獬刂保υ诮獬刂?。晉國大夫們想要在此建都的原因是此地土地肥沃而且“近鹽”。而堯、舜、禹三帝對建都所在地的看法與后世的這些晉國大夫們有著驚人的相似。在史傳記載中“堯都平陽(今臨汾),舜都蒲坂(今永濟),禹都安邑(今夏縣)?!倍际菄@著解池而遷居,都把解池作為都城的依仗,財富的源泉。
解池在中華大地眾多的鹽池之中獨領(lǐng)風騷,歷史地位是其他鹽池難以比擬的。其主要原因就是解池的地理位置十分優(yōu)越,地處上古華夏文明的中心地帶——晉南的臨汾、運城一帶。這里是最早的“中國”。
《毛傳》曰:“中國,京師也。”《集釋》中記載:“劉熙曰:‘帝王所都為中,故曰中國?!薄妒酚洝の宓郾炯o》中也說:“夫而后之中國,踐天子位焉。”這里的“中國”是指“京師”也就是上古帝王們建立都城的地方。
這里也是“華夏”中“夏”之所在地?!跋摹闭撸跋娜恕彼又匾?,史籍稱“大夏”或“夏墟”。如《左傳·昭公元年》:“遷實沉于大夏”。這個“大夏”在“唐”地,也就是今臨汾市翼城縣?!秶Z·齊語》和《史記·封禪書》都記載有齊桓公“西伐大夏”,而這個“大夏”是指“平陽”,也就是今臨汾市堯都區(qū)。在《呂氏春秋·本味》中:“和之美者,大夏之鹽。”這個“大夏”又是指安邑,也就是今運城市鹽湖區(qū)、安邑縣一代。
互聯(lián)網(wǎng)上有一種比說法,認為“大夏之鹽”產(chǎn)于西域或者中亞一帶。這里必須要辟謠一下,在上古時代就十分出名的“大夏之鹽”只可能是解池中的“潞鹽”。因為鹽在古代是一種生活必需品,是大量出售的商品,就算高品質(zhì)的鹽也一樣。只有在晉南這種地處中原腹心,南來北往、東去西行,交通極為便利的地方,才有可能讓食鹽快速的集散,把鹽這種必需品送到千家萬戶手中。
早在春秋戰(zhàn)國與秦漢時期,晉陜、晉豫交通要道,皆過于此。解池之鹽遠銷晉、豫、陜、甘、鄂、冀、魯?shù)鹊?,真正達到了“西出秦隴,南過樊鄧,北極燕代,東逾齊魯”的程度。向東可輸送到山東、河北一帶;向北池鹽可送往山西各地;向南穿越中條山,跨過黃河可達河南、湖北一帶;向西過黃河可抵陜西、甘肅。直到今天,運(城)風(陵渡)高速公路,運(城)三(門峽)高速公路,大(同)運(城)高速公路基本上還是沿著當年運鹽的道路修筑的,數(shù)千年后人們依舊要從祖先那里汲取修筑“鹽路”的智慧,足見解池對中華大地影響之深!
百里鹽湖,浩浩蕩蕩,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于巍巍中條山下。解池開發(fā)利用數(shù)千年,牽涉了各方的利害,為華夏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長久而不朽的貢獻。在古老的中國鹽業(yè)史上,留下了燦爛而輝煌的一筆。每當南風一起,解池中的食鹽大量結(jié)晶,先民們只需要直接撈取鹽晶即可。這座鹽湖不僅帶來了“營養(yǎng)”,更帶來了財富,“國之瑰寶”名至實歸!
解池所在的河東地區(qū)(今臨汾、運城一帶),自上古直至北宋,與河內(nèi)、河南并稱三郡,再加上關(guān)中的三輔地區(qū),構(gòu)成了當時華夏文明的腹心地帶。河東地區(qū)襟帶山河,地勢險要,平川千里,土地肥美,汾河諸水川流不息,農(nóng)牧業(yè)極其發(fā)達。再加上解池這個“點睛之筆”,為中原王朝提供了內(nèi)地緊缺的食鹽資源,讓歷朝歷代都對這塊寶地重視不已。古人講“鹽鐵之利”是帝王之資,霸業(yè)根本,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春秋第一強國晉國霸業(yè)根基正是河東,而戰(zhàn)國七雄之一的魏國更是把都成就設(shè)在解池之濱的安邑,都是仰仗解池的食鹽之利,稱霸一時。
到了漢代,經(jīng)過“鹽鐵會議”激烈的辯論后,“鹽鐵專賣”制度正式成為封建王朝的“標配”,為中央政權(quán)帶來源源不斷的財富。在元代以前,特別是對于唐宋及更早的中原政權(quán)來說,解池作為距離都城最近也是最大的產(chǎn)鹽地,成為國家鹽稅收入的最大來源,其重要程度再怎么拔高也不為過!
自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經(jīng)桑弘羊上書,大漢中央政府在全國的28個郡設(shè)置了鹽官,諸鹽官“以河東安邑為首”,其官職為河東均輸長,駐節(jié)司鹽城(今運城),監(jiān)督解池鹽業(yè)收入。
到了漢朝末年的漢魏之交,“建安四年,曹操從衛(wèi)凱言,復遣謁者仆射監(jiān)鹽官,以其利招服關(guān)中,其后皆設(shè)鹽官董之。”解池的鹽業(yè)收入還為國家政權(quán)的重新統(tǒng)一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時間流轉(zhuǎn)至唐代,解池對帝國中央各方面的影響逐漸達到巔峰。《唐·食貨志》中記載:“鹽池凡十八,井六百四十,皆隸度支。蒲州安邑、解縣有池五,總謂之兩池,歲得鹽萬斛,以供京師。”解池日漸成為京城長安食鹽最主要的供應地。
到了唐代大歷年間,著名改革家劉晏用“官商分利”的禁榷制度取代了“官方專利”的禁榷制度。這里他既堅持了官營原則,又在官營、私商與鹽戶之間的利益關(guān)系作了一定的調(diào)整。為確保私商獲利,劉晏上奏停止了地方政府對商人鹽船的過境稅收,又設(shè)置了十三巡院,加強稽查私鹽。這樣做更好的適應了民間商業(yè)發(fā)展的趨勢,保障了鹽商的合法獲利,調(diào)動了私商販鹽的積極性,配合了食鹽銷售細碎化的現(xiàn)實特點,使得官營鹽業(yè)的獲利增長了十幾倍。從此以后“官商分利”的原則一直為歷朝歷代封建王朝所承襲。
唐朝政府在解池設(shè)立榷鹽使來管理鹽務,“安邑、解縣兩池,舊置榷運使,仍各別置院官。元和三年七月,復以安邑、解縣兩池留后為榷運使?!蹦敲唇獬剡@個“鹽稅大戶”究竟讓大唐中央政府賺到了多少錢呢?答案是一百五十多萬緡!占到全國鹽利的四分之一,整個中央政府財政收入的八分之一!“晏(劉晏)之始至也,鹽利歲入四十萬緡。至唐大歷初(公元766年),六百萬緡,天下之賦,鹽利居半。”“鹽池(解池)鹽利,歲收百五十余萬緡?!?/p>
這是一個相當驚人的數(shù)字,但其中還有更大的意義。在中國古代這樣一個農(nóng)業(yè)社會,當鹽稅等商業(yè)稅收超過農(nóng)業(yè)稅稅收后,就能一定程度上實現(xiàn)“民不加賦(田稅)而國足用”,減輕底層農(nóng)民的稅收負擔,維護國家政權(quán)的穩(wěn)定。事實也確實如此,在鹽稅爆發(fā)性增長以后,憑借豐厚的鹽稅,不僅解決了安史之亂后大唐中央政府財政的困窘狀況,而且此后,哪怕是長安所在關(guān)中平原遭遇旱澇災害,物價也不再大幅增長了。對此唐代宗十分感動,“天子大悅,遣衛(wèi)士以鼓吹迓東渭橋,馳使勞曰:‘卿,朕酂侯(蕭何)也。”對劉晏的評價非常之高。
那么對同樣“貢獻巨大”的解池,大唐皇帝自然也有“封賞”,那就是把解池“封神”。
在大歷十二年(公元777年),由于陰雨連綿,成為災害,解池的鹽業(yè)生產(chǎn)受到了很大的損失,當時兼任河東租庸鹽鐵侍御史的崔陲時,“祝禱天佑”,不久天氣就轉(zhuǎn)為晴好。不僅如此,解池里竟然“紅鹽自生,盈掬傾筐,或繭或栗,形攢伏虎,色沏丹砂,靈貺休徵,古未有之”。此事經(jīng)戶部韓滉上報唐代宗后,代宗派諫議大夫蔣鎮(zhèn)去核查,匯報確有此事。代宗大喜,特詔令,賜池名曰“寶應靈慶”,并派禮部尚書崔縱修建了祭祀祠堂,以“靈慶公”的公爵之禮來供奉。此事帶有一定的神秘色彩,但是各種所謂的“祥瑞”在古代并不少見,而像這樣“大張旗鼓”的“封神”“建祠”卻比較稀奇。實際上,“祥瑞”什么的只是由頭,真正讓代宗皇帝重視的,是那一年一百五十萬緡,占據(jù)中央財政八分之一的巨額稅收。
直到今天,那座始建于唐的池神廟依舊屹立于解池北岸的臥云山崗上,在2013年時更是被國務院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宋時代,中央政府設(shè)置河東轉(zhuǎn)運使、提舉制置解鹽司等機構(gòu)管理解池鹽務。“引池為鹽,曰解州解縣、安邑兩池。墾地為畦,引池水沃之,謂之種鹽,水耗則鹽成。籍民戶為畦夫,官廩給之,復其家。募巡邏之兵百人,目為護寶都。歲二月一日墾畦,四月始種,八月乃止。安邑池每歲歲種鹽千席,解池減二十席,以給本州及三京。”這時的解池對財政收入的影響不及唐朝,但由于解池之鹽依舊是京城食鹽的來源,所以北宋政府對解池的重視程度并未下降。比方說在宋徽宗時,不僅重修了池神廟,還把解池的“神位”有原來的公爵晉升為王爵,雖然這是種惠而不費的做法,但也表現(xiàn)出北宋中央政府對解池的關(guān)注態(tài)度。
據(jù)元朝史書記載:“先是運治未建時,歷代雖有榷沽之政,而或入少府,或歸大農(nóng),或隸度支,即行榷之吏大約分攝于軍州郡邑之卒幕,未置專廨?!边@里是說,在歷史上相當長的一段時期里,鹽務官員一般由地方官吏兼任,所以在元代之前,管理運城鹽池的鹽務機構(gòu)多設(shè)在州城解州,并沒有單獨的專職機構(gòu)。解州地處大鹽池的西邊,偏處一隅,對于鹽池的生產(chǎn)管理來說,鞭長莫及。元朝政府出于控制解池、搜刮鹽稅的需要,建立了一整套龐大的鹽政官僚機構(gòu)——河東都轉(zhuǎn)運鹽使司,專門管理河東鹽政,搜刮鹽稅。因此,為了管理鹽池的方便,“徙運司于潞村(今運城)”,為了管理解池鹽務就在鹽池的中部建立一座新的城池。運城應運而生。
運城、運城,運鹽之城!這正是運城名稱來源的說法之一,而運城這個名字也的確是從元代一直叫到現(xiàn)在。元代也與前朝一樣,喜歡給解池加名號,比如元世祖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賜池神廟“宏濟祠”的稱號。在元仁宗延佑年間又對池神廟進行了修復。直到明代,給解池“封神”、加稱號的做法才日漸減少,明洪武初年,正解池之神的神號為“鹽池之神”,不再隨意加封??v觀歷朝歷代,都對解池“恩寵有加”,封神賜號,修廟設(shè)位,歲時祭祀,都不在話下。足見歷朝歷代的統(tǒng)治者們對這座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創(chuàng)造出的“聚寶盆”是何等的重視!
這座形成于5000萬年前,新生喜馬拉雅山構(gòu)造運動時期的鹽池,不僅因其收益被歷代王朝政府重視有加,更因其壯美被被無數(shù)的文人墨客不斷書寫、贊頌。
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在其地理學巨著《水經(jīng)注》的《涑水》篇中就詳細記載了當時解池的景觀:“涑水又西南逕監(jiān)鹽縣故城。城南有鹽池,上承鹽水,水出東南薄山(今中條山),西北流逕巫咸山北。其水又逕安邑故城南,又西流,注入鹽池?!兜乩碇尽吩唬蝴}池在安邑西南。許慎謂之盬。長五十一里,廣六里,周百一十四里。呂忱曰:‘宿沙煮海謂之鹽,河東鹽池謂之盬。今池水東西七十里,南北十七里,紫色澄渟,潭而不流,水出石鹽,自然印成,朝取夕復,終無減損,惟水暴雨澍,甘潦奔泆。則鹽池用耗,故公私共堨水徑,防其淫濫,故謂之鹽水,亦為堨水也。故《山海經(jīng)》謂之鹽販之澤也。澤南面層山,天巖云秀,池谷淵深,左右壁立,間不容軌,謂之石門,路出其中,名之白徑,南通上陽,北暨鹽澤?!?/p>
在這里酈道元不僅對解池記載詳細,還旁征博引記述解池的歷代變遷,使得這段文字文學色彩、地理價值兼?zhèn)洌蔀閷氋F的歷史資料。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在他的辭賦名篇《晉問》中對解池更是詳盡描述,極盡夸贊。在文章談到解池的一開始就說:“猗氏之盬,晉寶之大也,人之賴之輿榖(谷)同,化若神造,非人力之功也?!蓖癸@出解池的珍貴難得。
祖籍永濟的柳宗元也許真的實地參觀過解池采鹽的過程,他寫道:“但至其所,則見溝塍畔畹之交錯輪囷,若稼若圃,敞兮勻勻,渙兮鱗鱗,邐彌紛屬,不知其垠。俄然決源釃流,交灌互澍,若枝若股,委屈延布……偃然成淵,漭然成川?!薄坝^之者徒見浩浩之水,而莫知其以及。神液陰漉,甘鹵密起,孕靈富媼,不愛其美。無聲無形,熛結(jié)迅詭,回眸一瞬,積雪百里。”把當時勞動人民規(guī)模宏大的引水曬鹽場面寫的形象生動、氣勢恢宏、讓人神往。
在寫池鹽運輸與作用時,柳宗元夸贊道:“然后驢騾牛馬之運,西出秦隴,南過樊鄧,北及燕代,東逾周宋,家獲作咸之利,人被六氣之用,和鈞兵食,以征以貢。其賚天下也,與海分功,可謂有濟矣?!?/p>
聯(lián)想到柳宗元所生活的年代正是劉晏“鹽業(yè)改革”的不久之后,解池對帝國各方面的影響正處巔峰,也就可以理解文中“偃然成淵,漭然成川”“賚天下”“與海分功”等說辭了。當時的解池足可稱澤被天下了!
暮春的南風吹來,暖暖的、咸咸的,不知當年的柳宗元是不是與我一樣,立于高坡,觀賞者解池,也許他當年看到正是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才能把《晉問》中的解池段落寫的那么激情澎湃。不由得我吟誦起《南風歌》:“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保巷L的溫暖啊,可以解除我的百姓的煩惱,南風的按時而至啊,可以給我的百姓帶來財富。)這是傳說中大舜所創(chuàng)作的歌謠,是關(guān)于解池最早的詩歌。
在這解池之畔,吟唱著上古先賢的歌曲,我感到從內(nèi)心深處生發(fā)出的無盡的喜悅與快慰。伸開雙臂,感受著溫暖的南風,看著解池中被吹起的微瀾,池水蒸騰中好似仙境。閉上眼睛,我好似能感受到池中的鹽粒不斷地結(jié)晶,朝取夕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這是天賜的圣地,是大自然賜予華夏民族的無盡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