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齋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陸游的一句詩,將大街小巷的賣花聲從宋代悠長地傳遞至今日。在今天,人們似乎很難想象巷弄深處是怎樣響起這樣風雅又世俗的叫賣聲的。如今鮮花的販賣,品種更多,卻也失去了古舊的詩情畫意。不過在古代的賣花生意中,花的種類其實也并不算少,梅花、荷花、牡丹等花枝也曾是小販賺取銀錢的商品,那么為什么杏花的買賣能引起詩人的注意呢?人們買回杏花又有什么用途呢?
宋代商業(yè)發(fā)達,花卉販賣也進入了繁盛時期,李清照有“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蔣捷的“擔子挑春雖小,白白紅紅都好。賣過巷東家,巷西家,簾外一聲聲叫,簾里鴉鬟入報。問道買梅花?買桃花?”更是描摹出賣花的情景。春蘭秋菊異時榮,賣花聲不知是什么年代被誰叫響了第一聲,不過由于四季皆有代表性的花卉,所以賣花聲似乎是可以響徹一年四季的。在春天,由于百花盛開,賣花聲或許也更加熱烈。在春天的聲聲叫賣中,賣杏花的吆喝聲能夠引起詩人的注意,或許不是偶然。春季雖然百花繁盛,但杏花似乎是獨占了一枝春。有人說梅花的開放還要早于杏花,為什么杏花可以被詩人情有獨鐘呢?其實,雖然梅花開得更加早,但梅花卻不是嚴格的春天使者,歐陽修一句“殘年豈是春”就對“梅花早”的說法進行了批駁,而后又言杏花“獨自占芳辰”。正是因為春來占先的優(yōu)勢,杏花的叫賣聲占領了深巷,讓詩人們印象至深。
人們買回杏花的用途各式各樣,有人將杏花用于饋贈,送給友人“一枝繁杏千紅蕊”;有人用于插花,或是“好折待賓客”或是“當一幅橫披畫”,也有人用于簪戴,不論男女。在這一點上,宋人顯得猶為可愛,這一時期的簪花盛況也留給了后人無盡的遐想。在《水滸傳》中,專有一個回目講了“柴進簪花入禁院”,許多人物出場時也將花帶出了場,阮小五的石榴花,楊雄的芙蓉花,燕青的四季之花,甚至蔡慶的諢名干脆就叫“一枝花”,可見宋代的時尚。而杏花的花朵較小,一般認為不適宜簪戴,不過在王禹偁《杏花》一詩中“爭戴滿頭紅爛熳”,瓊林宴上簪戴杏花的場景卻將這一觀點打破,讓杏花名正言順地進入了宋代簪花時尚的舞臺。
杏花可買,深巷中一聲聲被詩人期待著的賣花聲,或許就是最獨特的報春音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