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芳梅 黃惠橋 周雪梅 伍春花 庹印芬 黃英姑
(1 廣西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血液內科,南寧市 530021,電子郵箱:724219156@qq.com;2 廣西醫(y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護理部,南寧市 530007)
化療是腫瘤的主要治療方式,但化療藥物具有較強的血管刺激性,極易造成血管及周圍組織的損傷[1]。經外周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PICC)為需經靜脈化療的患者提供了便利、安全、有效的治療途徑,但因血液腫瘤患者疾病的特殊性和PICC作為一種侵襲性操作,極易誘發(fā)PICC置管相關并發(fā)癥,如靜脈炎、水腫、血栓等,其中靜脈血栓是最為嚴重的并發(fā)癥。上肢握力訓練可促進上肢血液、淋巴循環(huán),以預防上肢水腫和血栓形成。但目前沒有統(tǒng)一的握力訓練方法,握力訓練的方式、頻率、訓練時間也沒有明確,導致患者很難掌握訓練要點,依從性差[2]。本研究采用音樂握力訓練操預防血液腫瘤PICC置管患者相關并發(fā)癥,收到較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在廣西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血液內科住院治療的血液腫瘤患者175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經骨髓或病理學診斷為血液惡性腫瘤,包括急性白血病、淋巴瘤、多發(fā)性骨髓瘤等。(2)年齡18~70歲。(3)需要進行化療,首次置入PICC。(4)置管側上肢活動正常。(5)知情同意并自愿參與本研究。排除標準:(1)有視聽障礙、有神經系統(tǒng)和精神疾病史的患者。(2)因個人原因不能按要求完成音樂握力訓練者。將175例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88例,觀察組87例。對照組男48例,女40例,年齡30~64(37.69±3.25)歲;置管方式:盲穿16例,B超下穿刺72例;置管位置:貴要靜脈39例,肘正中靜脈28例,頭靜脈21例。觀察組男43例,女44例,年齡27~68(38.4±4.53)歲;置管方式:盲穿21例,B超下穿刺66例;置管位置:貴要靜脈42例,肘正中靜脈21例,頭靜脈24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置管方式、置管位置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置管前,護士對患者進行宣教,讓患者了解PICC置管后的注意事項,如3行(淋浴、一般家務、手臂一般活動)、5不準(泡澡、著緊身衣服、大范圍手臂活動、牽拉或隨意推送導管、提重物)。兩組患者的PICC穿刺操作均由取得PICC穿刺資格的??谱o士執(zhí)行,并且均嚴格按照美國輸液協會制定的《經外周置入中心靜脈導管置管標準》[3]進行穿刺。
1.2.1 置管后對照組干預方法:指導患者做握拳、松拳動作,即患者取去枕平臥位,置管上肢用軟枕墊高30°,握拳5 s后松拳,休息5 s后再次握拳,無固定練習次數,以不感到疲勞為宜。
1.2.2 置管后觀察組干預方法:在對照組干預方法的基礎上進行音樂握力訓練。責任護士應用圖片、音頻資料向患者一對一講解和示范音樂握力訓練方法,并且向患者發(fā)放《訓練圖冊》、握力球和練習音樂MP3,讓患者跟隨音樂及音樂中的口號提示進行握力訓練:(1)指關節(jié)活動:手掌伸展放松,從拇指到小指依次做緩慢屈指動作,再依次從小指到拇指緩慢伸展開,重復5次。(2)腕關節(jié)活動:手掌并直伸展,緩慢將手掌及手指往上翹,盡量與前臂呈90°并保持5 s,然后緩慢垂掌與前臂呈90°并保持5 s,最后手掌放松順時針轉腕5次,再逆時針轉腕5次,重復5次。(3)握力球練習:手持握力球,根據音樂及音樂中的口號緩慢握緊握力球,保持5 s后放松,休息5 s后再次緊握握力球,重復練習10次。(4)放松練習:手臂自然伸展,手指懸空做“彈琴”練習,放松手掌持續(xù)15 s。3次/d,每次15 min。
1.3 觀察指標 (1)置管后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率。① 靜脈血栓:分別于PICC置管后14 d、1個月時行上肢靜脈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參照《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診斷和治療指南》[4]診斷。② 上肢腫脹:分別于置管前、置管后14 d、置管1個月時測量雙上肢手部虎口、腕橫紋、前臂圍(腕橫紋上10 cm)、肘橫紋、上臂圍(肘橫紋上10 cm)、腋窩等6個部位的周徑,各周徑大于置管前1 cm以上為發(fā)生腫脹,其中1~2.9 cm為輕度腫脹,3.0~3.9 cm為中度腫脹,4.0 cm以上為重度腫脹。③ 靜脈炎、感染:觀察靜脈炎、感染發(fā)生率[5]。(2)握力訓練依從性。置管后發(fā)放PICC手冊,讓患者記錄握力訓練的完成情況,護士根據患者完成握力訓練情況評定患者的握力訓練依從性,按好、中、差,三等級評定。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兩組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和百分比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置管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置管后14 d、1個月時,觀察組患者的肢體腫脹及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置管1個月時,觀察組血栓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置管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n(%)]
2.2 兩組患者握力訓練依從性比較 置管1個月時,觀察組握力訓練依從性高于對照組(Z=-5.843,P<0.001),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握力訓練依從性比較[n(%)]
3.1 血液腫瘤患者PICC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原因 惡性腫瘤細胞會分泌黏液蛋白、組織因子,并破壞血管內皮細胞和誘導形成X因子激活劑,使纖維蛋白原升高,血液系統(tǒng)處于高凝狀態(tài)[6],加之PICC置入時間長,極易導致血栓發(fā)生。血液腫瘤患者常伴有營養(yǎng)不良、惡病質、低蛋白血癥等情況,導致膠體滲透壓降低,加上置管后患者擔心導管滑脫、疼痛等而不敢活動置管上肢,從而使靜脈血液循環(huán)障礙而導致置管上肢腫脹。有研究發(fā)現,腫瘤患者PICC置管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30.2%~36.1%[7],影響患者的后續(xù)治療,增加治療難度和加重患者的經濟負擔[8]。
3.2 音樂握力訓練操可預防PICC置管相關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臨床上預防PICC相關并發(fā)癥的方法很多,如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藥物預防、上肢鍛煉、減少穿刺次數及提高患者的認知和依從性等[9]。置管上肢做適當的握力訓練,利用節(jié)律性肌肉舒張和收縮以促進上肢靜脈血流,改善上肢血液循環(huán)以預防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張敏等[10]研究表明握力訓練可有效改善上肢血液循環(huán),促進淋巴回流。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在PICC置管后采用音樂握力訓練,讓患者手握握力球隨音樂及音樂的口號提示進行握力訓練,對照組僅采用常規(guī)的握拳訓練方法,結果顯示,觀察組PICC置管后14 d、1個月時相關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均P<0.05),說明音樂握力訓練可有效預防PICC置管相關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3.3 音樂握力訓練操對患者握力訓練依從性的影響 有研究[11-12]表明,握力訓練是預防PICC置管相關并發(fā)癥的有效鍛煉方式。但目前臨床上采用的握力訓練方式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患者出院后更因缺乏握力訓練指導,導致握力訓練依從性降低[13]。有研究[14-16]表明,音樂療法是緩解腫瘤患者不良情緒的有效方法。本研究的音樂握力訓練操是將握力訓練進行量化,分為四節(jié)訓練操,配合節(jié)拍口號提醒,患者容易接受并掌握訓練要點,選擇輕松活潑的音樂作為握力訓練操的音樂,讓患者在輕松愉悅的情緒中完成握力訓練。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握力訓練依從性好于對照組(P<0.05),說明音樂握力訓練可提高患者握力訓練依從性。
總之,音樂握力訓練操可有效降低血液腫瘤患者PICC置管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提高患者握力訓練依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