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美國華人現(xiàn)狀與華文媒體生態(tài)的考察研究

2019-06-21 15:36:37趙文剛
新聞傳播 2019年24期
關鍵詞:新聞意識形態(tài)華人

[摘要]華人現(xiàn)在已成為美國亞裔移民中最大的一個族裔。隨著歷史的演進,美國華人正在擺脫歧視的陰霾,成為帶有中華民族特性和中華文化基因的美國人,他們日益和美國社會融為一體。這一趨勢也正是以維系華人與祖(籍)國情感紐帶與信息需求為主旨的華文媒體發(fā)展壯大的原因之一。隨著中國日益接近世界舞臺中央,華文媒體在采編方針與報道方向上呈現(xiàn)出客觀講述中國故事的重要轉向,值得國際傳播領域的研究者及工作者重視。

[關鍵詞]華文媒體;華人;新聞;意識形態(tài)

第一部分:在美華人現(xiàn)狀概覽

狹義而言,美國華人又稱華裔美國人或美籍華人,英語為:American of Chinese,是依據(jù)國籍確定的稱謂;廣義而言,凡具有中國血統(tǒng)的美國公民和旅居美國的中國人,都應納入美國華人的范疇。1860年開始,“華裔”成為第一個亞裔分類,出現(xiàn)在加利福尼亞州的人口普查回答類別表格上,其他州則從1870年開始增加。當前華人在美國已經(jīng)成為亞裔族群中人數(shù)最多的族裔。

根據(jù)人口普查局列出的《2010年按州列出的最大細分亞裔人群百分比分布》,華人在美國各州的分布情況為:加利福尼亞(36.2%)、紐約(15.4%)、夏威夷(5%)、德克薩斯(4.6%)、新澤西(3.7%)、其他州(35.2%)。[1]

一、從“三刀”到“三師”華裔超508萬

華人移民美國的歷史早在200多年前就開始了,經(jīng)歷了幾次移民潮。1848年加利福尼亞發(fā)現(xiàn)金礦之后,大批華人開始移入美國“淘金”。到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大批中國工人到加利福尼亞修建太平洋鐵路。1943年12月,小羅斯福簽字廢除了歷時61年的《排華法案》生效后,飽受戰(zhàn)亂之痛的華人難民經(jīng)香港、臺灣移居美國。1965年,美國政府頒布了《新移民法》,徹底廢除之前針對華人的歧視性條款,赴美華人移民數(shù)量大幅度增長。上世紀70年代中美建交及中國實施改革開放的背景下,通過留學、技術移民等方式進入美國的高素質華人開始迅速增加。傳統(tǒng)移民所從事的行業(yè)也從“三刀” (菜刀、剪刀、泥水刀)向新型移民的“三師”(工程師、醫(yī)師、律師)等高素質職業(yè)轉變。

1990年代開始,中國居民赴美留學、探親人數(shù)增多,這些人被稱為華裔中的新移民,以區(qū)別1980年代及以前從廣東、福建、香港、臺灣赴美的老移民。2018年公布的美國人口普查局的數(shù)據(jù)顯示,華裔美國人超過508萬,是人口增長最快的少數(shù)族裔。新移民占據(jù)了全部在美華人的七成以上。在收入方面,華裔家庭收入中位數(shù)約7.28萬美元,他們賦予婚姻、生育、艱苦工作和事業(yè)成功以更多的價值感。[2]

有意思的是,居住在美國東西部兩個州的華人超過一半,19.2%的華人居住在紐約州,38.4%的華人居住在加利福尼亞州。華人聚居的城市包括紐約、舊金山、洛杉磯、休斯敦、西雅圖和波特蘭等。這種分布形式或許與華人生活習慣、社交圈層有關,也與扎堆生活的喜好有關,華人自成社會圈層,在唐人街即便不會英語也能正常生活。1853年,美國主流媒體報道中首次出現(xiàn)“唐人街”(Chinatown)字樣,“唐人街”是美國主流文化下的次生態(tài)的社會形態(tài),也是美國華人社區(qū)的一個縮影。

二、從紐約到洛杉磯漢字是華人的共同歸屬

據(jù)美國人口普查局的數(shù)據(jù),2016年共有340萬美國居民在家使用漢語交流,漢語成為僅次于西班牙語的美國使用人口排名第二的非英語語言。

紐約現(xiàn)有三大華埠(又稱中國城、唐人街)——曼哈頓唐人街、皇后區(qū)法拉盛、布碌侖八大道,據(jù)說第四大華埠正在非裔聚居的布朗士形成,足見華人移民在美國的增長態(tài)勢。

多元化是近年來美國華人移民人口結構的突出變化之一。在被稱為紐約第二華埠的法拉盛,這種情形最明顯。當?shù)厝A人介紹,法拉盛的華人在近20年來迅速擴容,之前的“老地主”韓國人逐漸退出地盤。如今法拉盛的中心地帶(MAIN STREET,地鐵站附近),幾乎都是中文廣告牌的天下,聽說過去都是韓文當?shù)?。這里的華人移民主要來自中國大陸、香港、臺灣、澳門及東南亞各地,雖然有小范圍的方言交流,但通用語言則以普通話為主。

而在紐約第一華埠——曼哈頓中國城(CHINA-TOWN),則是傳統(tǒng)僑社的大本營,是老移民的地盤,以廣東、福建籍為主。盡管方言使用上有粵語、閩南語等,但文字上依然是統(tǒng)一的中國漢字(繁體與簡體摻雜)。

洛杉磯有“小臺北”之稱的蒙特利公園市,也是新移民增長最快的地區(qū)之一,聚居在這里的新移民多為中產(chǎn)階層,當?shù)厝A人經(jīng)濟在地方主體經(jīng)濟中占有很大比重,繁體字的漢字匾額招牌隨處可見,簡體字也很常見。

三、從信息到情感中文傳播滿足華人需求

實際上,對美國主流社會而言,不論來自何方的華人,“CHINESE”是他們的統(tǒng)稱并沒有來源地的明確區(qū)分。盡管鄉(xiāng)土觀念程度不同.文化教育背景不同,祖籍地不同,但兩岸四地華人同宗同源,語言相通,成為華文媒體存在的基礎。

美國社會學者羅伯特.E.帕克分析,在美國,移民希望盡可能地保存故國的文化遺產(chǎn),這些文化遺產(chǎn)中首先就是語言和宗教?!耙泼竦恼Z言與他的記憶一樣,是他的個性的一部分,這些不是他在奔向目的地的旅途中可能丟失的行李”。[3]正是由于語言的認同與歸屬,才使得以中文傳播為載體的華文媒體獲得天然的發(fā)展優(yōu)勢,滿足了在美華人的信息、生活、情感、語言、溝通等多種需求。

美國華文媒體是以華人社會的形成及其規(guī)模的擴大為基礎的。

第二部分:美國華文媒體生態(tài)考察

只要有華人聚居的地方,都會有大大小小、形色各異的中文報紙、刊物,以紐約為代表的東部地區(qū)和以洛杉磯為代表的西部地區(qū)目前存在《世界日報》《僑報》《星島日報》《臺灣時報》《中國日報》等眾多華文報紙。在美華人作為身處異鄉(xiāng)的利益命運共同體,在傳媒訴求上盡可能突出了最大公約數(shù)。

從媒體功能來看,一方面,華文媒體用母語向華僑華人提供所在國的各方面信息,以幫助他們更快地融入當?shù)厣鐣?另一方面,通過對中國大陸、港澳臺地區(qū)的報道,讓海外華人了解一個內涵更加豐富、形象趨于可觀的中國,幫助他們維系與中國的感情聯(lián)系。同時,有不少外國人通過本國華人認識中國。因此,華文媒體在維護華人福祉,傳承中華文化的同時,還負擔著讓世界認識中國,了解中國的使命。

從媒體內部運作來看,海外華文傳媒的新聞采編及其他從業(yè)人員大都來自中國,或是華僑后裔,同時又成長于當?shù)厣鐣?,在溝通中外方面有一定?yōu)勢:他們了解世界,具備所在國歷史、政治、經(jīng)濟、民族、宗教等方面的知識,因而對世界的描述更接近客觀真實;同時他們了解中國,對中國現(xiàn)實情況有大致把握,又了解所在國受眾的心理特征及需求,因而他們對中國的推介和描述也更加符合實際,更容易取得良好的效果。

美國華人社會公認的三大華文媒體為《世界日報》《僑報》和《星島日報》,以下將對三家報紙分析對比。

一、華文媒體的三足鼎立

《世界日報》《僑報》《星島日報》三大日報目前已經(jīng)在美國各州形成三足鼎立的態(tài)勢。

不過,各報經(jīng)過長期的發(fā)展,已經(jīng)基本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與風格。

《世界日報》靠資訊吸引讀者,其分類廣告、實用信息是當?shù)厝A人讀者選擇該報的重要因素。很多華人找工作、租房、征婚、移民、簽證、找律師等等都可以從報紙上找到有用的信息。

《星島日報》方面,新聞業(yè)務方面,并非有很多過人之處,但其開設的“蘭桂坊”色情板塊別有特色,也據(jù)此吸引了不少讀者與人氣。該報很多廣告版面也是色情業(yè)務居多。據(jù)說此前曾經(jīng)停過,但后來讀者意見頗大,又繼續(xù)開設。

《僑報》而言,無論是新聞從業(yè)者、學者還是讀者,都將其看作是大陸報道的權威,比如在歷年的全國“兩會”、改革開放40周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報道時,《僑報》銷量會猛增,當?shù)刈x者需要在大陸報道權威的信息源上尋求中國的立場、中國官方的聲音,從而對事件發(fā)展趨勢做出判斷與解讀。

二、三個轉向值得關注

(一)增加大陸新聞的轉向

大多數(shù)在美的華文媒體在中國議題的報道上客觀的傾向非常明顯,意識形態(tài)色彩逐漸淡化的趨勢也很明顯,這也是各華文媒體重大調整后的編輯方針轉向。

以《世界日報》為例,為了搶占華人新移民市場,該報近年來加大對中國大陸時政、經(jīng)濟、社會等各方面新聞的報道篇幅,且報道以及編輯方針上逐漸轉向,改變以往敵視大陸的態(tài)度,開始以較為客觀的角度報道中國。

(二)本土化生存的轉向

盡管部分消息源來源于不同的媒體機構,但華文媒體紛紛在本土化發(fā)展上做出重大突破。在報道內容上傾向于增加當?shù)匦侣劦谋戎?,關注主流社會動態(tài),而在涉及當?shù)厝A人的重大新聞中,更是不遺余力充分追蹤報道,積極為華人社區(qū)發(fā)聲。

發(fā)生于2017年6月的章瑩穎案,上述三家華文媒體均給予了足夠的重視。中國訪問學者章瑩穎在美國失蹤,此后這一案件一波三折,歷經(jīng)長達768天的調查、審判,在2019年7月18日,兇嫌克里斯滕森被判處終身監(jiān)禁,不得保釋。該案每一步進展都牽動著在美華人以及中國人的心,而華文媒體在此過程中都第一時間跟進案件進程,給予充分報道。

在本土化方面的另一表現(xiàn),是在敘事方式、話語框架上,照顧到受眾心理、文化差異和所在地法律環(huán)境。

(三)傾向原創(chuàng)的轉向

在新媒體時代,依靠獨家新聞和公眾資訊已經(jīng)難以在報業(yè)市場競爭中立足,因此各報均有跡象轉向原創(chuàng),包括新聞、評論、副刊等等,原創(chuàng)作品能夠讓讀者在海量的雷同信息中見到一絲光亮,最真實地了解世界各地的信息。

這一點,已經(jīng)顯得越來越重要,利用一定技巧進行新聞綜編,也同樣屬于原創(chuàng),利用大量已有信息作為依據(jù),向華人受眾傳達信息背后的信息,或許這是各華文媒體業(yè)務增長的新趨勢。

三、美國華文媒體的輿論立場變化

上述美國華人現(xiàn)狀決定了華文媒體的讀者基本盤。比如《世界日報》的讀者最早是臺灣移民,自從2002年改為橫排以來,大陸移民讀者逐漸增多,《世界日報》也明顯加大了對中國大陸的新聞報道。《僑報》的讀者以大陸移民為主,《星島日報》的讀者以香港移民為主。

為爭取大陸移民讀者,2002年,為順應讀者需求,《星島日報》《世界日報》先后改直排版面為橫排版,而《僑報》將繁體字改為簡體字出版,均為貼近日益壯大的新移民讀者群。同時,改版后幾家報紙都加強了對中國大陸的新聞報道和評論。例如2019年兩會期間,《世界日報》《僑報》《星島日報》都用了非常大的規(guī)模制作中國新聞專版解讀中國政策走向等。

此外,在言論領域,華媒對中國的政治時事傾向于提建設性意見,而不是一味批評指責,相較西方主流媒體明顯公允多了。華人移民很懂得借用傳媒表達自己的意見,保護自己的利益。

四、華文媒體的發(fā)展瓶頸

(一)財力瓶頸

盡管美國華文媒體發(fā)展迅速,但市場經(jīng)營等困境依然明顯。一方面,作為當?shù)匦”娒襟w市場本就狹小,廣告收益多來自華人企業(yè),而非主流社會的商家。為了競爭生存,各報也存在分割市場的現(xiàn)狀。

在訂閱市場,來自臺灣地區(qū)的移民傾向閱讀《世界日報》,來自香港的移民喜好《星島日報》,而來自中國大陸的移民則青睞《僑報》。這種涇渭分明的分割,也不利于華文媒體的整體發(fā)展。

(二)人才瓶頸

大多數(shù)華文媒體的從業(yè)人員沒有接受過專業(yè)的新聞采編訓練,有的雖有新聞專業(yè)背景也深諳中文,英語水平則差強人意,在美國的社區(qū)進行采訪,存在一定難度。優(yōu)秀人才又青睞英文主流媒體。

究其原因,是因為華文媒體收入偏低,甚至低于勞動力市場的平均水準,因此優(yōu)秀人才短缺乃至流失現(xiàn)象較為嚴重。為了謀生,很多華文媒體的員工都有其他副業(yè),采編的專業(yè)性無法得到充分保障,也影響了內容品質。

第三部分:結束語

伴隨著中國經(jīng)濟社會的日益發(fā)展,全球范圍內出現(xiàn)“中國熱”現(xiàn)象,也給美國華文媒體的發(fā)展提供了豐富的新聞素材和精彩故事,在當前國際傳播秩序“西強我弱”的格局下,華文媒體盡管面臨讀者人群有限、市場空間狹小的困境,但因其在所在國可以取得與當?shù)刂髁髅襟w同等地位,可以通過自身變革、挖掘傳統(tǒng)優(yōu)勢參與媒體轉型,在深刻把握華人現(xiàn)狀的基礎上,提升針對性、服務性,提升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本文作者通過長期對華文媒體的實地考察及對相關媒體負責人的了解,深感美國華文媒體任重道遠,故此成文,以期在理論和實踐中關注作為一種針對性極強的傳播機制存在的華文媒體的發(fā)展現(xiàn)實,同時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引起國際傳播領域更深入的研究與探討。

參考文獻:

[1]The Asian Population:2010https://www.census.gov/li-brary/publications/201 2/dec/c 2010br-11 .html.

[2]中國僑網(wǎng)轉引自美國《世界日報》http://www.chi-naqw.com/hqhr/201 8/05-02/1 88036.shtml.

[3][美]羅伯特.E.帕克,著,陳靜靜,展江,譯.移民報刊及其控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作者簡介]趙文剛,研究生學歷,中國新聞社海外中心編委、主任編輯;主要研究方向為海外華文媒體。長期從事國際傳播工作。

猜你喜歡
新聞意識形態(tài)華人
何為“華人”?
英語世界(2022年9期)2022-10-18 01:11:58
海外華僑華人詠盛典
華人時刊(2019年19期)2019-11-18 10:59:27
華僑華人慶“國慶”度“中秋”
華人時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6
運用關聯(lián)理論解讀新聞標題修辭手法
新聞愛好者(2016年9期)2016-11-15 19:50:01
文化軟實力發(fā)展與我國意識形態(tài)安全
人間(2016年28期)2016-11-10 21:28:18
二胎題材電視劇的多維解讀
戲劇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 22:49:13
新聞話語分析與意識形態(tài)
“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新聞采訪教學的困境與出路
新聞前哨(2016年10期)2016-10-31 17:41:16
新聞版權合理使用制度的反思與重構
出版廣角(2016年15期)2016-10-18 00:23:30
解構口語化新聞的語言特征
今傳媒(2016年9期)2016-10-15 23:05:15
灌云县| 岑溪市| 闸北区| 交城县| 亳州市| 中阳县| 康乐县| 通化市| 巴楚县| 巴南区| 古田县| 磐石市| 枝江市| 富蕴县| 榕江县| 景宁| 襄汾县| 陵川县| 抚宁县| 吕梁市| 新沂市| 额济纳旗| 镇赉县| 嵊泗县| 湄潭县| 城市| 静宁县| 云南省| 井冈山市| 遂昌县| 紫阳县| 赤壁市| 泊头市| 称多县| 宝丰县| 磴口县| 巨野县| 民勤县| 秦安县| 文山县| 石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