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龍 王曙龍岳金明
(①烏魯木齊絲路德源礦業(yè)有限公司 烏魯木齊 830000②若羌德澤礦業(yè)投資有限公司 若羌 841800)
礦床大地構造位置位于塔里木板塊中的阿爾金斷隆,其北為塔里木中央地塊,其南為柴達木微板塊,柴達木古陸中的祁曼達格裂陷槽。
區(qū)域內出露地層有:(1)古元古界阿爾金巖群:為一套由變質碎屑巖、碳酸鹽巖和變質火山(碎屑)巖組成的綠片巖相-角閃巖相變質巖系。(2)新元古界青白口系索爾庫里群:為一套遭受了不同程度變形變質作用改造的碳酸鹽巖、碎屑巖和少量火山巖。(3)第四系。
礦床處于塔里木板塊東南的阿爾金斷隆帶,出露有古元古界阿爾金巖群的變質巖地層,主要巖性為黑云角閃斜長片麻巖、白云石大理巖、矽卡巖等。
礦床內加里東期巖漿巖較為發(fā)育,侵入活動頻繁,形態(tài)各異,可見兩種巖漿巖:肉紅色鉀長花崗巖及灰白色二長花崗巖。肉紅色鉀長花崗巖體多沿大理巖順層侵入,與本區(qū)玉石成礦關系密切,是玉石礦成礦硅、水及熱動力主要來源。
圖1 大地構造位置圖
2.3.1 蝕變特征
礦床蝕變類型主要有透閃石化、透輝石化、蛇紋石化、硅化、石榴子石化、滑石化、陽起石化、綠簾石化、黝簾石化、綠泥石化等。
各類蝕變類型具明顯分帶特征,自花崗巖體向大理巖一側矽卡巖化特征由強到弱,由透輝石化、綠簾石化、硅化、石榴子石化帶過渡到透閃石化、陽起石化、黝簾石化、硅化、蛇紋石化帶,再過渡至大理巖一側的透閃石化、滑石化、蛇紋石化帶,各帶之間無明顯界線,為漸變過渡關系。與軟玉成礦有關的最重要的蝕變是透閃石化,其次為陽起石化、黝簾石化、蛇紋石化和滑石化。
2.3.2 礦體特征
礦區(qū)內目前發(fā)現(xiàn)8條和田玉礦脈,其中Ⅰ、Ⅱ、Ⅲ號礦體為礦床內主要礦體。礦體呈不規(guī)則的團塊狀、透鏡狀、串珠狀。似層狀等形態(tài)產(chǎn)出,玉石均以青白玉為主,白玉次之、青玉少量,各玉種多帶糖色。產(chǎn)狀323°-334°∠51°-53°,玉石比較細膩、致密、微透明至半透明,裂紋較少,部分含少量雜質。
(1)玉石礦體多產(chǎn)在鎂質碳酸鹽巖與酸性侵入體的外接觸帶上,如果侵入體近于直立,則礦體分布在侵入體頂部與鎂質碳酸鹽巖的外接觸帶,如果侵入體呈一定角度侵入與鎂質碳酸鹽巖中,則以接觸傾角35°-75°之間有利于玉石形成,傾角過大或過緩不利于玉石產(chǎn)出。
(2)鎂質碳酸鹽巖主要為白云石大理巖或白云質大理巖,顏色以白色為主。若與侵入巖接觸的是灰色大理巖,則不宜產(chǎn)出玉石。
(3)侵入巖主要為肉紅色花崗巖,多是小巖體,呈脈狀分布,如果與鎂質碳酸鹽巖接觸的是灰白色花崗巖,則不宜產(chǎn)出玉石。
(4)成礦最佳部位一般出現(xiàn)在侵入體接觸帶、巖層層面與構造剪切面的“三位一體”的構造帶。三者如果走向接近或一致則成礦最有利。
(5)圍巖蝕變具有明顯的分帶性,具有鎂質矽卡巖的特點,從內帶到外帶,依次為:簾石化和鉀長石化中酸性侵入巖帶一透輝石帶一透閃石帶一鎂橄欖石帶一蛇紋石帶一白云石大理巖帶。礦體主要在透閃石帶。地表出露的透閃石帶一鎂橄欖石帶一蛇紋石帶中多出現(xiàn)滑石化。
(6)礦體的規(guī)模一般不大,礦化帶一般在幾十到上百米,寬幾米到十幾米,但其中可利用的礦體長度多在數(shù)米到幾十米,寬度幾十厘米到兩米不等。
(7)玉石的品種一般以青玉、青白玉為主,次為糖玉和白玉??拷秩霂r一側多為青玉,向外變?yōu)榍喟缀桶子瘛?/p>
從礦區(qū)和田玉礦化得以產(chǎn)生的主要地質事件看來,主要有四個階段:
(1)在古元古代,成礦地區(qū)處于泛大洋邊緣海盆地的近岸部分,沉積了砂巖、白云巖及其過渡巖類的碎屑~化學沉積物。其中的富鎂碳酸鹽巖層成為之后的成礦物質之一。
(2)元古代末期,區(qū)內發(fā)生了大規(guī)模的區(qū)域變質,其海相沉積物變質成綠片巖相的巖石組合,白云巖等變質成白云石大理巖,從而對礦源層進行了結構改造。
(3)至早古生代的加里東期,區(qū)內受強烈構造運動影響,沿斷裂有中酸性巖漿侵入。侵入巖的巖漿來源于上地幔。它們的侵入富鎂碳酸鹽巖層,產(chǎn)生了透輝石化、透閃石化、蛇紋石化等接觸交代蝕變作用.這個期間的透閃石往往會形成軟玉,交代流體的溫度一般為250℃~400℃,總壓力在0.2~2Kpa范圍內時,才會有微晶氈狀結構的軟玉形成。不符合這些條件,或因溫度較高,或因扭壓應力過限,則形成柱晶透閃石組成的透閃石巖成透閃石片巖。所形成的軟玉礦體,在近侵入巖脈處,因鐵錳質較高而多為青玉、青白玉(鐵、錳質主要來自巖漿),遠離巖脈時則多為白玉。
(4)第三階段形成的和田玉礦主要位于地殼深部,中生代以來燕山和喜山運動使特提斯古洋閉合,青藏高原持續(xù)隆升,其北坡的昆侖阿爾金一線也逐漸抬升遭受外動力地質作用的剝蝕,最終使深部和田玉礦帶抬升剝蝕至近地表或直接出露地表,成為可開采利用的和田玉礦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