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民旺
4月25日至27日,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成功舉行。包括中國在內,38個國家的元首、政府首腦以及聯(lián)合國秘書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等國際機構領導人出席圓桌峰會,150多個國家、90多個國際組織的近5000余名外賓參加了論壇。論壇取得豐碩成果,形成了一份多達283項的成果清單。
同2017年首屆論壇相比,“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的進展在本屆論壇上體現(xiàn)在多個方面。
首先是成果高度務實,聚焦“五通”,而不再是倡議的布局。正如習近平主席在2018年8月召開的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五周年座談會上所說的,“一帶一路”已經完成了總體布局,今后要從“大寫意”向“工筆畫”發(fā)展。本屆論壇上,各種合作項目的推進充分體現(xiàn)了這一意識。
其次是“一帶一路”倡議的立意得到進一步提升。如果說“一帶一路”最初只是面對中國周邊和歐亞大陸的經濟合作倡議,現(xiàn)已朝著構建全球經濟治理“中國方案”平臺的方向發(fā)展。在推進“一帶一路”倡議的過程中,中國國內國外兩個市場相連通相結合“倒逼”自身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推動構建更加開放和均衡的世界經濟,在全球范圍內保護主義回潮的背景下彰顯了“中國擔當”。
再者,“一帶一路”的實施進程顯示出中國作為后發(fā)崛起國的“學習心態(tài)”?!耙粠б宦贰苯ㄔO在推進過程中遭遇外部各種詰難和抹黑,“馬歇爾計劃”“過剩產能轉移”“債務陷阱”“腐敗輸出”“環(huán)境破壞”等指責不絕于耳。中國及時做出回應,并且讓“一帶一路”建設互利共贏的事實說話。習近平主席在本次論壇開幕式上的演講坦蕩回應了外部世界的各種質疑,強調“一帶一路”倡導多邊主義,致力于通過雙邊合作、三方合作、多邊合作等各種形式進行合作;堅持開放、綠色、廉潔理念,不搞封閉排他的小圈子,堅持一切合作都在陽光下運作,共同以零容忍態(tài)度打擊腐敗;致力于努力實現(xiàn)高標準、惠民生、可持續(xù)目標,確保商業(yè)和財政上的可持續(xù)性。
對于批評之聲的回應,展現(xiàn)了中國的謙虛姿態(tài)。未來“一帶一路”在推進過程中仍有一些可改進的地方。比如,對于不少“抹黑”和誤解言論,中國需要了解其內在基礎是什么,這樣才能更好地應對。有些國家認為一些項目不具有長遠經濟價值和合理性,擔心其中蘊含中國的“戰(zhàn)略野心”,那么,我們是否可以引入第三方的咨詢和評估機制來加強項目的可行性研究,把項目的前期工作做得更加扎實、透明?再比如,當在某些國家的項目面對洶涌的西方質疑時,主要還是中國官員和企業(yè)家出面向媒體做說明,那些國家的高層和企業(yè)界站出來澄清的力度很不夠,影響了說服力,我們能不能加強內部溝通協(xié)調?
“一帶一路”項目的可持續(xù)性非常重要。中國顯然無法對所有項目都“大包大攬”,需要吸引第三方來共同投資建設,才能實現(xiàn)項目建設的持續(xù)性。在這樣的過程中,使中國標準與國際標準接軌,保持開放透明是應有之義。那些因當地政府更迭需要進行項目“再談判”的案例,更是凸顯規(guī)則清晰、手續(xù)完備以及建立有約束力的國際協(xié)議履約執(zhí)行機制的重要性。
在對外宣傳中,“一帶一路”部分經濟走廊的所謂“戰(zhàn)略重要性”被刻意夸大和拔高,并不符合客觀實際,導致外界曲解了中國推動有關走廊建設的初衷,造成不必要的負擔,也觸發(fā)某些走廊沿線國在商業(yè)談判中抬高對中方的要價。因此,我們有必要在對外宣傳中做到客觀務實,“在商言商”,而不宜什么都往“地緣戰(zhàn)略”上引。
還有一個問題是,“一帶一路”無疑是在幫助中國企業(yè)“走出去”,但企業(yè)利益并不完全等同于國家的利益,不能隨意掛鉤。換言之,“一帶一路”是中國與其它國家開展互利合作的一個重要方面,但不是兩國關系的全部。衡量中國與有關國家關系的好壞,對方對“一帶一路”建設的態(tài)度不是唯一標尺。
我們還要考慮,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特別是中國對某些地區(qū)和項目投資的增長,中國在有關地區(qū)的戰(zhàn)略靈活性是否會下降?是否可能由此打破我們在一些地區(qū)長期堅守的戰(zhàn)略平衡呢?這個問題在南亞、中亞可能會越來越突出。對于這樣的問題,學術界和政策界都有必要更加全面地研究和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