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善
中國新文學(xué)作品之有毛邊本,出于周氏兄弟特別是魯迅的倡導(dǎo),魯迅還自詡“毛邊黨”人。這早已不是什么秘密,早已有許多論者依據(jù)他倆的文章和書信作過梳理,不必再重復(fù)。但是,魯迅與毛邊本因緣的具體細(xì)節(jié),相隔約一個世紀(jì),我們已難以知曉。
值得慶幸的是,有一個人在他的回憶錄中對此作過十分生動的追述,那就是荊有麟的《魯迅回憶》。此書初名《魯迅回憶斷片》,1943年11月桂林上海雜志公司初版。抗戰(zhàn)勝利后,回到上海的上海雜志公司又在1947年4月出版了此書“復(fù)興一版”,書名改為《魯迅回憶》。
荊有麟(1903-1951)是山西臨猗人,1924年在北京世界語專門學(xué)校求學(xué)時結(jié)識魯迅,對魯迅執(zhí)弟子禮,《京報副刊》的創(chuàng)辦與他的提議有關(guān),他又參與魯迅主持的《莽原》周刊的出版工作。
《魯迅回憶》是他1941-1942年間在重慶陸續(xù)寫成,寫的正是他1924-1926年間與魯迅交往的點點滴滴,頗多鮮為人知的史料。除了此書,他還寫過《郭沫若與魯迅》《魯迅所關(guān)心的丁玲——<魯迅全集>研究拾遺》等文,同樣頗具參考價值。
在《魯迅回憶》的第七章《魯迅的嚴(yán)謹(jǐn)與認(rèn)真》中,荊有麟專門寫到了魯迅與毛邊本的關(guān)系。這段故實很少有人提及,照錄如下:
中國印毛邊書,是先生所主張,而且開創(chuàng)的。因為先生看到,中國新裝訂的書,因看書人手不清潔,而看書,又非常之遲緩,一本還沒有看完,其中間手揭的地方,總是鬧得烏黑,因為那地方,沾的油汗太多了,等到看完了要收藏起來了,一遇天潮,書便生霉,再長久,就生蟲。
所以先生主張將書裝訂成毛邊,待看完以后,將沾油汗的毛邊截去,書便很整齊擺在架子上了,既新鮮,又不生霉。但看毛邊書,卻非常之麻煩,第一先用刀子割,不割是不能看。第二看完又得切邊,不切邊放不整齊。
因此,一般買書的人,多不高興要毛邊,以此,先生第一次在北新書局印毛邊書,就再三告訴北新老板李小峰,一律裝成毛邊,一本都不許切邊,但等印成,李小峰將一二十本送給先生,預(yù)備供給先生送贈人時,書卻都是切好的了。先生當(dāng)時火起來了,問李小峰,究竟怎么一回事?李小峰是這樣答復(fù)的:
“一開始裝訂,我就將毛邊的擺出去買,但沒有人買,要教我切了邊才肯要,我看沒辦法,所以索興都切了邊?!?/p>
魯迅先生馬上說:
“那我不要切邊的,非毛邊的不行,你能將就買客,當(dāng)然也可以將就我。切邊的我決定不要,你帶去好了?!?/p>
李小峰只得將截邊的光本帶回去,再為先生送毛邊的去。此后為先生送去的,雖然都是毛邊,但寄到外埠分店的,還是切邊本,在北平,恐怕先生看見不答應(yīng),便將毛邊本送上街坊上了。待以后,毛邊本成了時髦品,那只能又作別論了。
原來,后來成為毛邊本大本營的北新書局,一開始并不看好毛邊本,沒有魯迅的督促和堅持,毛邊本很可能半途而廢,無法推廣。在這段回憶中,荊有麟首先肯定毛邊本是魯迅所主張,所開創(chuàng)。
但他同時提醒我們,魯迅之所以大力提倡毛邊本,或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從實用角度出發(fā)。書本的書口閱讀時容易受污,制成毛邊本,閱讀后就可以將受污處再裁去,以保持書本的“新鮮”。當(dāng)然,荊有麟也不忘告訴我們,“待以后,毛邊本成了時髦品,那只能又作別論了?!?/p>
有必要指出的的是,魯迅本人并未對他為何那么喜愛毛邊本作過完整的說明,他只在1935年7月16日致蕭軍信中如是說:“我喜歡毛邊書,寧可裁,光邊書象沒有頭發(fā)的人——和尚或尼姑?!?/p>
后來唐弢對此又加以引申和發(fā)揮,歸結(jié)為“和尚、尼姑”說(參見唐弢《“拙的美”——漫談毛邊本之類》)。荊有麟的回憶不僅使魯迅與毛邊本的關(guān)系鮮活起來,而且也是一個必要的補(bǔ)充。也許可以這樣說,魯迅鐘情毛邊本,既注重其美觀,同時也考慮到了實用的因素。
與魯迅同時代的人,大概只有荊有麟寫過魯迅與毛邊本,而且又寫得那么細(xì)致,那么生動。而今,毛邊本早已成了搶手的“時髦品”,重讀荊有麟的回憶,不是很有意思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