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思琪 董沛萱
摘 要:中國旅游業(yè)空前繁榮,旅游資料翻譯問題也層出不窮。其中文化差異因素不容忽視。本文旨在探究中西文化差異所導致的旅游資料英譯問題及提出相應的策略。以滕王閣閣內(nèi)譯文為例,探索其中體現(xiàn)的中西文化差異,以期傳播發(fā)揚中國文化。
關鍵詞:文化差異;旅游資料;問題及策略
旅游是人類經(jīng)濟發(fā)展的衍生物。而近代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帶來旅游業(yè)空前的繁榮。江西絢爛的文化資源及自然景觀令國內(nèi)外游客心馳神往。而滕王閣作為四大名閣之一,承受著古今中外游客的贊美,其文化內(nèi)涵非一日可道盡。對于海外游客而言,要理解文化底蘊絕非易事。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可謂是中國旅游業(yè)發(fā)展的攔路虎,翻譯目的之一是使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理解景點的文化內(nèi)涵。因此在旅游資料英譯中要盡量避免出現(xiàn)文化碰撞,做到對旅游資料的信達雅翻譯,從而促進中國旅游業(yè)的蓬勃發(fā)展。
一、旅游資料翻譯現(xiàn)狀
實踐需要系統(tǒng)理論指導。我國旅游英語翻譯尚處于新生發(fā)展階段,沒有系統(tǒng)成熟的理論指導,誤譯、錯譯、胡譯現(xiàn)象繁多。目前世界上權威的翻譯理論有德國諾德的“功能翻譯理論”。國內(nèi)則以嚴復提出的“信達雅”原則為準。但常常大家只注重“達”,即文章通順,并不追求“信、雅”,尤其古文翻譯就更難達到“雅”原則。而后來尤金·奈達提出“語義對等和風格對等”的功能對等理論也不能達到譯文的優(yōu)雅,尤其在翻譯中國古代地名、官職名等專有名詞,該理論難以傳達中國的古文化內(nèi)涵。如“衙門”直接翻譯成“Ya-men”。這對國內(nèi)游客來說并非難事,但外國友人難得要領。其余零散的等效翻譯理論、描寫翻譯理論等眾多理論只是對翻譯的某個過程進行系統(tǒng)指導,不能全方位解決旅游翻譯中的問題。真正適合旅游翻譯的理論體系只有在不斷探索中才能得到完善。
有些旅游資料譯本雖符合句法,但常使人不知所云。古文詩詞翻譯便是如此,因為逐字翻譯時譯者易忽略其文化背景。如將《滕王閣序》中“飛閣流丹,下臨無地”翻譯成“flying in the sky, while the ground beneath out of sight”。該翻譯雖將意思表達真切,但其恢弘意境毫無體現(xiàn)。再如“聽取蛙聲一片”翻譯成 “many frogs are singing”。本是用蛙聲來反襯安靜,可外國游客只會有嘈雜煩悶之感。
專有名詞譯法不一。主要體現(xiàn)在旅游景點名稱和景點標志的翻譯上。有些地方景點名稱時而用拼音翻譯,時而意譯;沒有統(tǒng)一的翻譯標準。如“少林寺”時而譯成“The Shaolin Monastery”,時而譯成“The Shaolin Temple ”;“黃河瀏覽區(qū)”譯成“The Yellow River Sightseeing Zone”和“The Yellow River Science Area”等等。這著實需要統(tǒng)一的標準規(guī)范。
二、文化差異對旅游資料英譯的影響
旅游資料作為外宣材料,旨在向讀者傳遞信息。歷史文化底蘊及風土人情常需體現(xiàn)在譯文中。因而要將極具地方特色的俗語或常識譯成讀者能感受到文化內(nèi)涵的譯文不失為一個重任。旅游資料具有文化交際功能,涉及的方方面面無不帶有鮮明的中華文化特色。而如今中國形象日漸高大,旅游資料作為他們了解中國文化的又一途徑就更為重要。因而,旅游資料翻譯的重點應當是傳播中國特色文化。但中西方文化上不容忽視的差異,旅游資料翻譯道阻且長。
文化的功能數(shù)不勝數(shù),其中最重要的為人群教化功能。人類作為極具個性的獨立體,也是整個社會的一部分。而人類的社會化進程,歸根結底就是文化接受與同化的過程。所以即便是文化的細微差異,也會使他人的理解產(chǎn)生偏差,可謂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而世界正在慢慢變成“地球村”,各方文化交流日益緊密。外國游客大多為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心馳神往,為中國深厚的文化底蘊所折服。而在向外國游客介紹文化底蘊深厚的景點時如何將其文化含義形象地傳達出便成了難題。
中西文化差異對翻譯的影響主要體現(xiàn)有二:詞匯翻譯和句法翻譯。詞匯翻譯影響主要指那些帶有文化內(nèi)涵的詞匯,如人名地名和歷史典故;而句法差異主要指的是文體差異。
旅游資料的目的之一是使讀者了解其中的歷史文化,所以在翻譯中應該在讀者能理解接受的最大范圍內(nèi)保留原文的文化環(huán)境。中國大多旅游資料重在描繪意境,詞匯大多抽象晦澀;加之很多讀者不了解其由來,如果直譯此類詞匯,會令讀者不知所云,失去閱讀興趣,更不用說文化交際。例如,“百?!睘槭裁词欠g成 “Hundred Blessings”而不是 “Hundred luck”?這便是差異所在。英美國家大多相信上帝,將上帝的保佑視為有福氣;他們在向他人表達祝愿時也常用 “God blesses you”。因而表達百福時應用 “Bless”。再如,“天下第一壽”的閣內(nèi)譯文為“World No.1 Shou,Longevity”。這種注釋的做法是極其正確的。對于很少接觸中華文化的外國人來說,很難理解“壽”的含義。若此處只是將“壽”音譯,可以說大多數(shù)人都難以理解其深意,就更無法理解中國第一長壽的概念。
漢英旅游資料的文體風格大不相同。中文常常用華麗辭藻如四字成語。中西迥然不同的思維方式又導致了句式差異。中文常先分后總,先敘述故事再下結論。而英語一般會先開門見山擺出結論,再進行推演證明結論的正確與否。如滕王閣的簡介中,有這樣一段文字寫道“唐上元二年(675年),初唐 “四杰”之首的王勃至此,寫下千古名篇《滕王閣序》,文以閣名,閣以文傳...滕王閣自創(chuàng)建以來,亂世則非,盛世則興,迭廢迭興達28次,堪稱古建筑史上奇跡...”這段文字旨在介紹滕王閣的歷史發(fā)展,用了“文以閣名,閣以文傳”以及 “亂世則非,盛世則興,迭廢迭興”等多個四字成語來強調(diào)其深厚內(nèi)涵。然而外國人并不能理解這些長相“相似”的詞語意欲為何,因而翻譯就很重要了。而閣內(nèi)官方譯文為“It had been crowned with eternal glory since the ‘Preface to a Banquet in Tengwang Pavilion was written by Wang Bo, a noted poet in the early years of Tang Dynasty... The Tengwang Pavilion had been destroyed and rebuilt for 28 times in the history...”這篇英文旅游資料用簡單文字描述滕王閣的歷代變遷,讀者能一目了然感受到滕王閣變遷之久。國人的生活環(huán)境、教育背景決定了他們追求虛實相間的朦朧美;而英美文化背景決定了他們崇尚簡潔明了的簡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