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良駿
三九寒天,我去景德鎮(zhèn)。聽說古窯是景市唯一的柴窯,現(xiàn)在還特許燒柴,燒制的瓷器特別好,一下火車,我就直奔那里。工人在忙,我請他教我做只碗。
他說,很麻煩的!給了我一團(tuán)瓷泥。他示范,我照著做。我放在手里捏,厚了放水調(diào),薄了再加泥。做了老半天,好不容易捏成一個圓的泥坯,放在轉(zhuǎn)盤上。轉(zhuǎn)盤不停地轉(zhuǎn),我照師傅的樣子一遍遍抹,去掉多余的泥,把外面抹光,手上覺硌著了,把雜質(zhì)揀出。再抹里面時,同樣仔細(xì)地揀去雜質(zhì)。天很冷,師傅說不能停,要一遍遍抹,否則就不會圓,外表也難看。于是,我手凍僵了也沒敢停。轉(zhuǎn)盤轉(zhuǎn)啊轉(zhuǎn),我站得腳麻、做得手酸,轉(zhuǎn)了好久,一只碗坯才成形。
碗坯被小心翼翼地放在架子上,等自然陰干,不能吹風(fēng),也不可烘。第三天我再去,師傅教我上釉,他把釉調(diào)好后,要我試著做。上釉有幾種方法,簡單的是澆上去,實(shí)際也很難,多了會厚薄不勻,少了會遮不住胎。我屏住氣慢慢地做。釉上好了,看看勉強(qiáng)過得去了,還要等它干。再過一天,我去上色。師傅教我在釉面上畫花,我拿著筆不知怎么下手,因為這筆沒有毛,是硬的,蘸不到顏料。好不容易蘸上了,筆又不聽使喚,畫出來的花簡直不忍看。這還沒有完工,畫好的碗坯要等干透了才能放到窯里燒。
陶瓷是火焰藝術(shù),內(nèi)行說“三分人工,七分天意”,放進(jìn)窯里的半成品,經(jīng)過1000多攝氏度高溫?zé)?,誰都不知出來會是什么樣。
幾天后聽說要開窯了,我趕過去,心里惴惴不安。窯工高喊一聲,開窯啰!他把爐門打開,小心地一件件往外取。出來的碗、瓶、盤、罐,完全不像放進(jìn)去時灰頭土臉的樣子了。有的晶瑩剔透,有的五彩斑斕,有的變了色(稱為窯變,變得好的是瓷器中的絕品),更多的卻是裂掉的,顏色灰暗的,變了形的,圖案沒出來的……看到我的碗了,顏色很漂亮,我雀躍,窯工卻潑我一頭涼水:“這碗要敲掉?!蔽乙豢?,碗底一條縫!辛辛苦苦做出來、耐著性子等了幾天,卻成了一件廢品,我懊惱得都要哭了。
陶瓷藝術(shù)就是這么不可思議。一團(tuán)泥巴經(jīng)過火的洗禮,有的變成了珍品,有的卻只能丟棄;有的煥發(fā)耀眼光芒,有的卻慘不忍睹;有的價值連城,有的一文不值……我忽然就想到了人生,人生就像做陶瓷,混沌未開一團(tuán)泥巴似的出世,人人都是從起點(diǎn)出發(fā)。一路上,有無數(shù)枝蔓牽絆,有無窮意外變幻。主動出擊、被動選擇;不斷地被加工、被塑造、被刀削斧鑿,常常身不由己,最終的“作品”卻往往背離初衷。有時好不容易交了好運(yùn),真正機(jī)不可失時不再來,卻未能修成正果。因為很多時候,人力不能勝天工,需要“天助”。而這“天助”,需多少積累、用功,是鳳凰涅槃、九死一生得來的?!白灾咛熘病?,此話千真萬確,卻常因火候未到,可遇而不可求。
陶瓷作品廢了,重做一個就是,如果人做“壞”了,往往難以從頭來過。做人,要步步踏準(zhǔn)、如履薄冰,要奮力向前,才能絢爛奪目。即使成了一只最普通的“碗”,也得不裂不歪,才能物盡其用。只因有用,才會被珍惜,才得以平安度一生。原來做人與做陶瓷竟是同樣的辛苦又神奇!(常朔摘自夜光杯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