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四季都有。春雨綿綿,秋雨細細,冬雨淅淅,而夏天的雨可以說是最獨特的了。在閃電、雷鳴的映襯下顯得氣勢磅礴。那么同學們有想過雷電的作用嗎?雨又是怎么形成的呢?接下來,我就為同學們一一解答。
雷電是一種放電現(xiàn)象,產(chǎn)生雷電的條件是雷雨云。雷雨云伴隨著降雨,能給農(nóng)作物提供充足的水分。雷雨將大氣中的灰塵、煙霧等污染物沖刷掉,能起到凈化大氣的作用。這也是為什么一場大雨過后,空氣會變得清新的原因。另外,閃電產(chǎn)生的高溫,能使空氣中氮氣和氧氣直接化合成二氧化氮,隨著雨水滲入到土壤中變成硝酸鹽,而硝酸鹽可是農(nóng)作物的上等肥料。
下雷陣雨要有兩個條件:一是地面上的溫度要高。一旦地面熱了,靠近地面的空氣,溫度能升得很高,變得很輕,浮翔高空。二是大氣層里的濕度要大。當濕度大時,潮濕的空氣上升到高空,就會形成雷雨云,有了雷雨云,才有可能下雷雨。大氣里溫度高了,水汽多了,地面上的水不易蒸發(fā),人身上的汗也不容易干,我們就會感到十分悶熱。所以悶熱是大氣里水汽多、溫度高的表現(xiàn),也就是雷雨發(fā)生的預兆。
雨的形成過程
雨是一種自然降水現(xiàn)象,降水的形成就是云滴增大為雨滴、雪花或其他降水物,并降至地面的過程。一顆云滴要成為能降落到地面的雨滴或雪花,必須經(jīng)歷兩個過程:一個是云滴以凝結方式而增大。在雨滴形成初期,云滴不斷吸收云體四周的水汽來使自己凝結或凝華。如果水汽能源源不斷地供應和補充,那么云滴就會不斷增大,進而成為雨滴。反之水汽不夠,那么云滴則不能增大成為雨滴。二是云滴以碰并方式而增大。因為云滴經(jīng)常處于運動之中,這就可能使云滴之間發(fā)生碰撞,當大云滴的體積和重量不斷增加,它們在下降過程中不僅能趕上那些速度較慢的小云滴,而且還會“吞并”更多的小云滴,從而使自己壯大起來。當大云滴越長越大,最后大到空氣再也托不住它們時,它們便從云中直落到地面,成為我們常見的雨水。這種“碰撞合并”過程同樣可以在云滴上升時產(chǎn)生。
降雨量的測定
為測定降雨量的大小,氣象工作人員在露天的地面觀測場放置一個直徑20厘米的金屬圓筒雨量器,它在24小時內(nèi)所接收到的雨量就是日降雨量。我國國家氣象局規(guī)定:凡日降雨量在10毫米以下的稱為小雨,10毫米~25毫米為中雨,25毫米~50毫米為大雨,50毫米以上統(tǒng)稱為暴雨。世界日降水量最大地區(qū)是留尼汪島上的塞路斯,1952年3月15日~16日,留尼汪島日雨量達1870毫米。(由于熱帶氣旋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