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義,賀曉云,許文濤,羅云波,*
(1.北京物資學院物流學院,北京 101149;2.中國農業(yè)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yǎng)工程學院,北京 100083;3.農業(yè)農村部農業(yè)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食用)重點實驗室,北京 100083)
轉基因植物商業(yè)化種植已超過20 年,截至到2016年,全球種植面積達1.851億 hm2,比1996年的170萬 hm2,增長了100多倍。轉基因植物為農民乃至全社會帶來了巨大的農業(yè)、經濟和社會效益[1-3]。我國是少數幾個擁有轉基因植物自主研發(fā)能力的國家,目前我國轉基因植物種植面積排在全球第8位,主要種植品種為抗蟲棉花與抗病番木瓜,轉基因水稻、玉米仍未商業(yè)化種植,由于公眾對轉基因食品安全性的擔憂,雖然我國的轉基因植物研發(fā)水平位于世界前列,但轉基因植物產業(yè)化速度較慢,逐步被巴西與阿根廷等發(fā)展中國家所超越[3-5]。
轉基因技術是一種育種手段,與近年來興起的基因編輯技術并稱為精準育種技術,在育種史上做到了基因序列、蛋白序列、功能位點、插入位點的四精準[6]。傳統育種如雜交育種、誘變育種并沒有辦法做到精準,不過基本原理是相同的,都是發(fā)現、創(chuàng)造變異,選擇、利用變異,使植物性狀更加符合人類需求[7]。已有多家權威機構發(fā)布報告證明,轉基因技術育種與傳統育種比,并沒有特別的風險與增加風險的可能性[8-10],轉基因植物大規(guī)模商業(yè)化至今,也未出現對人類與動物健康有負面影響的報告[11-12]。
轉基因技術可將來源于任何種類的植物、動物、微生物的遺傳物質引入到植物中,其打破了生物種屬間的自然有性繁殖,故而人們增加了對其食用安全性的疑慮,轉基因植物食用安全性評估是消除人們對轉基因食品安全性疑慮最有效的方法[13-14]。風險評估指在特定條件下的風險源暴露時,對人體健康產生的潛在危害大小與可能出現的概率[15]。風險評估更強調對其潛在后果或可能的不利影響進行評價,從而回答關于健康風險的具體問題。因此對轉基因植物在商業(yè)化種植前進行科學評估,對于消除公眾對轉基因食品的疑慮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就轉基因植物的產業(yè)現狀、風險評估原則與內容、國內外評估與監(jiān)管情況等方面進行總結,并綜述轉基因植物的食用安全性評估、國內外監(jiān)管研究進展。
截至到2016年,共有26 個國家與地區(qū)種植轉基因植物,其中發(fā)過國家7 個、發(fā)展中國家17 個,而在1996年實現商業(yè)化種植的國家僅有美國與加拿大。轉基因植物品種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如表1所示,四大傳統轉基因植物大豆、玉米、棉花、油菜的種植面積占全球總種植面積的一半,復合性狀轉基因作物發(fā)展迅速,占全球轉基因種植面積的41%[1-3]。
表1 轉基因植物商業(yè)化與研發(fā)情況Table 1 Commercializa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transgenic plants
按生物技術產業(yè)情況分類,轉基因植物劃分成3 代:第一代轉基因植物以農藝性狀的改進為主,如耐除草劑、抗蟲,還有抗病、抗旱、抗鹽堿、延緩成熟等;第二代轉基因植物主要以提高品質性狀;第三代轉基因植物主要作為生物反應器應用于生物醫(yī)藥與工業(yè)領域。
第一代轉基因植物解決的是作物產出問題,與傳統作物在外觀、風味、營養(yǎng)價值上實質等同[3]。自1996年商業(yè)化以來,抗除草劑和抗蟲一直是轉基因植物最具優(yōu)勢的兩個性狀,也是產業(yè)化速度與規(guī)?;羁斓霓D基因植物,從1994年到2016年,共有40 個國家和地區(qū)批準了轉基因植物用于糧食和/或飼料中,釋放到環(huán)境中的共涉及到26 種轉基因植物與363 個轉化體,主要轉化體批準情況如表2所示。第二代轉基因植物以改善人體健康為重點,不但對農民有利,還對普通消費者有直接的好處,更加關注消費者的營養(yǎng)與健康,可改善消費者的營養(yǎng)狀況,有利于營養(yǎng)平衡,例如科研人員正在培育高異黃酮大豆與高不飽和脂肪酸大豆,很快將會商業(yè)化種植[4];還包括提高必需脂肪酸、必需氨基酸含量、多種微量元素和其他植物功能性成分等營養(yǎng)素的含量,所開發(fā)產品有高植酸酶、高賴氨酸和鐵蛋白的玉米[16-18],富含亞麻酸的亞麻籽[19],富集β-胡蘿卜素的大米[20-21],富含白藜蘆醇、綠原酸、類黃酮的番茄[22],富含高蛋氨酸的土豆[23]。第三代轉基因植物主要以藥用、工業(yè)用為主,已成為研究最活躍、產業(yè)發(fā)展最迅速、效益最顯著的熱點之一,例如疫苗、人血清蛋白、抗體、工業(yè)酶及生物燃料等[24]。
表2 主要轉化體獲批情況[1]Table 2 Approval of major transformants[1]
包含兩種與多種特征的復合性狀轉基因植物擴展了轉基因植物功能,如一種轉基因植物有多種抗蟲性狀,擴展了殺蟲圖譜,可對多種害蟲有效,同時含有耐除草劑性狀或改善植物營養(yǎng)價值等多種性狀,既提高了作物的種植效率,又滿足了種植者多元化的種植需求[25],復合性狀轉基因植物發(fā)展非常迅速,據國際農業(yè)生物技術應用服務組織統計,2016年全球復合性狀轉基因植物種植面積為7 540萬 hm2,占轉基因植物總種植面積(1.851億 hm2)的41%,2015、2014年這一比例分別為33%、28%[1]。
轉基因植物的食用安全性從轉基因技術誕生之日起就是科學界、消費者以及政府關注的焦點問題。質疑者認為轉基因植物打破了生物種屬間的自然隔離屏障,食用安全性對人類健康存在不確定的影響。公眾對轉基因植物食用安全性的疑慮主要體現在:一是轉基因植物營養(yǎng)成分是否與非轉基因植物一樣,可以為人類提供必要的營養(yǎng)物質;二是轉基因植物對人體是否具有毒性,質疑者認為蟲子吃了抗蟲轉基因植物會死,人吃了會不會中毒,實際上,人體不存在蘇云金桿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蛋白的受體,其對人不會產生作用,而且Bt蛋白只有在昆蟲的堿性腸道內才有活性,在人體酸性環(huán)境的胃里會失去活性;三是轉基因植物與傳統植物相比是否增加新的過敏性;四是轉基因植物是否存在非預期效應;五是食用轉基因植物后是否會發(fā)生基因轉移,轉基因植物與普通植物一樣,人們每天食用的果蔬糧食里都含有大量的基因,基因在胃腸中被降解、失活,這也是人類至今沒有被轉基因的原因[26]。
為了消除消費者對轉基因植物食用安全性的疑慮并保證其健康,從促進轉基因產業(yè)健康發(fā)展的角度出發(fā),對轉基因植物食用安全性進行評估非常必要。國際權威機構如世界衛(wèi)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聯合國糧食及農業(yè)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FAO)、國際生命科學學會(International Life Sciences Institute,ILSI)、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odex Alimentarius Commission,CAC)、世界經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等多次召集專家召開會議,出臺了多部指導轉基因植物食用安全性評估的相關條例[20],已經形成一套較為科學、完善的轉基因植物食用安全性評估體系[27]。1993年OECD提出了“實質等同”的概念,并得到了WHO、FAO、CAC的認可,轉基因食品食用安全性評估的最重要原則之一就是實質等同原則[28-29]。關鍵成分分析、營養(yǎng)學評估、毒理學評估與致敏性評估等是轉基因食品食用安全性評估的主要內容。
對轉基因植物進行關鍵成分分析是基于“實質等同”原則的基本評估方法。即分析轉基因植物與對應非轉基因對照的表型以及營養(yǎng)成分的差異,得出兩者是否實質等同[22-23]。關鍵成分分析是轉基因植物食用安全性評估的起點與重要內容。進行主成分分析最重要地是選擇好與轉基因植物對照的非轉基因植物品種,選取樣品時,如選取同一種植地點,需選取3 個以上不同季節(jié)種植的樣品,或3 個以上不同種植地點的非轉基因樣品。
對轉基因植物進行營養(yǎng)成分分析是關鍵成分分析的重要內容,也是消除公眾對轉基因植物與普通植物營養(yǎng)成分是否相同疑慮的方法所在。由于傳統育種方式如雜交育種、誘變育種培育植物新品種的營養(yǎng)成分也可能會存在顯著性差異,因此轉基因植物與其非轉基因對照之間進行營養(yǎng)成分的差異分析很有必要[30],由于每種轉基因植物的營養(yǎng)成分不同,對需要檢測與對比的成分并沒有作出統一的規(guī)定,OECD已制定了針對不同轉基因植物需要檢測對比的成分,并提供了參考數據范圍[31],大體上主要對營養(yǎng)成分,比如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以及膳食纖維、維生素、礦物質、灰分與水分等進行分析比對,特定的品種還可能需要分析蛋白質含量及氨基酸組成比例,脂肪中的飽和、單不飽和、多不飽和脂肪酸的比例與含量。分析轉基因植物是否與對應非轉基因對照一樣能為人類提供必要的營養(yǎng)成分,當轉基因植物與其對照親本植物營養(yǎng)成分含量有差異時,應考察此種差異是否包含在這類食品的含量參考范圍內,多位學者對轉基因抗蟲大豆[32]、水稻[33-34]、耐除草劑玉米[35]、抗蟲木豆[36]等轉基因植物中主要營養(yǎng)成分與其非轉基因親本中的含量進行分析,結果表明各成分含量基本一致。而對于改良營養(yǎng)組成的轉基因食品,如為了補充VA,有學者對黃金大米進行了評估,全面分析對比了其營養(yǎng)成分,結果表明轉基因黃金大米除了β-胡蘿卜素顯著高于對照外,必需脂肪酸、半乳糖含量也有較大地提高,顯著提高了轉基因植物的營養(yǎng)價值[37]。
同時需對抗營養(yǎng)因子進行對比分析,比如植酸、胰蛋白酶抑制劑、凝聚素以及單寧等。另外,不同的植物中可能含有不同的天然有害物質,會影響人體健康,如棉籽中的棉酚、油菜籽中的硫代葡萄糖苷和芥酸,在主成分分析中應分析轉基因操作是否增加了植物中天然有害物質的含量。另外,對因轉入外源基因產生的新抗營養(yǎng)因子或過敏原引起的非預期效應也應進行安全評估。有研究表明新轉入的Cry1Ac基因都沒有以抗營養(yǎng)因子、過敏原的形式產生非預期效應[34]。
營養(yǎng)學評估是轉基因植物食用安全性評估的重要方法之一,其建立在對營養(yǎng)成分分析的基礎上,對轉基因植物的營養(yǎng)學評估應遵從個案分析原則,把轉基因植物制作的飼料以全食品的方式飼喂動物,通過與非轉基因對照組對比,觀察轉基因植物對動物采食量、消化率以及健康狀態(tài)的影響,并測定實驗動物的血液學與臟器質量等指標,評價轉基因植物與普通對照植物在營養(yǎng)學方面的變化,為轉基因產品是否適合人類食用提供參考。如轉基因植物營養(yǎng)學評價時營養(yǎng)、生理指標有變化,需進一步提供營養(yǎng)素的吸收率、利用率,人群營養(yǎng)素推薦攝入量、最大可能攝入量等營養(yǎng)學資料[26,38]。張同童等[39]用轉抗胰蛋白酶水稻飼喂SD大鼠90 d,結果表明大鼠生長發(fā)育情況、食物利用率、體質量、臟體比、血液學指標以及病理組織學觀察等指標與普通植物對照組相比沒有顯著性差異。Papineni等[40]通過45 d小雞實驗證明了轉基因大豆與非轉基因大豆的營養(yǎng)等同性。轉基因抗病玉米飼喂Wistar大鼠28 d,結果表明,與對照組大鼠相比,生活狀況無明顯差異,沒有中毒癥狀出現,大鼠體質量、谷草轉氨酶活力等血常規(guī)指標均無顯著性差異[41]。
抗營養(yǎng)因子的營養(yǎng)學評估也是重要內容之一,張宇等[42]對轉AO基因高植酸酶玉米進行了營養(yǎng)學評價分析,認為這種轉基因大玉米中轉入的高植酸酶沒有抑制蛋白質的吸收,從營養(yǎng)學角度分析該類型玉米是安全的。對于改善品質的第二代轉基因植物的營養(yǎng)學評價,除了營養(yǎng)成分分析外,通過動物實驗觀察營養(yǎng)特性改變造成的影響也是不可少的。人類飲食習慣一般是將食物經過煮熟或其他加工方式處理后食用,很少生食,轉基因植物加工方式也是“實質等同”考慮的一個重要方面;因此,有必要考慮生產加工對轉基因植物食用安全性的影響。有研究發(fā)現高壓滅菌和紫外輻射對轉基因食品中DNA的降解作用較強[43];還有研究發(fā)現發(fā)酵與烘烤處理都會導致轉基因玉米DNA的降解[44];干熱與濕熱處理對內外源基因都具有顯著的降解作用[45-46]。因此,熱加工、紫外輻照、發(fā)酵等烹飪加工都會對轉基因植物內源性基因與外源性基因有不同程度的降解作用,從而降低了水平轉移完整功能基因的風險,提高了轉基因植物的安全性。
毒理學評估是轉基因植物食用安全性評估的重要內容,主要包括對外源基因表達產物的毒理學評估與全食品毒理學評估。
對外源基因表達的新蛋白的評估,應充分考察分子與生化特性等信息,包括新表達蛋白與已知毒性蛋白或抗營養(yǎng)因子(植物凝集素、胰蛋白酶抑制劑)的核酸、氨基酸序列對比是否同源。熱穩(wěn)定性實驗、模擬消化實驗可確定新蛋白質的耐熱性與抗消化能力。新蛋白在沒有安全食用歷史的情況下或安全性資料不足時,需要經急性毒性實驗與28 d重復劑量暴露實驗[47-49],對非蛋白類表達產物,需提供相關理化特性及生物學功能數據[5]。對轉入基因表達產物的評估是對預期效應的評價,在植物轉基因的操作過程中,會伴隨著非預期效應,因此,對全食品的毒理學評價即對非預期效應的評估,更加保證了轉基因植物的安全性。全食品毒理學評估主要包括90 d動物喂養(yǎng)實驗,分析判斷轉基因植物對人類健康的長期影響,90 d動物喂養(yǎng)實驗也是FAO/WHO針對轉基因植物食用安全性評估的推薦方法[50]。如果轉基因植物的90 d亞慢性毒性實驗沒有異常反應,就認為此種轉基因植物長期食用不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危害,如果實驗有異常反應,則需進行慢性毒性、生殖毒性動物實驗。
國內學者通過體外表達獲取了Cry1Ab/Ac新蛋白,分析表明,該蛋白與轉基因水稻源Cry1Ab/Ac蛋白的分子大小、糖基化、結構與功能等具有實質等同性,且該新蛋白熱穩(wěn)定性好,經100 ℃加熱處理60 min后,蛋白質沒有降解并保持免疫活性,但體外消化實驗表明該蛋白在消化液中容易被降解;通過生物信息學分析,Cry1Ab/Ac新蛋白與已知毒素或過敏原沒有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劑量為5 g/kg mb經口動物急性毒性實驗表明,Cry1Ab/Ac蛋白質沒有毒性[27,51-52]。
多位學者對轉基因植物的全食品毒理學進行評價,結果都表明轉基因植物與其親本對照具有同樣的安全性。有學者用高直鏈淀粉轉基因大米喂食大鼠,90 d動物實驗結果表明高直鏈轉基因大米與親本對照有同等的食用安全性[53];有學者對轉DMO基因水稻[54]、轉BT基因水稻[55-56]、轉Cry2A基因水稻[57]、轉基因耐草甘膦除草劑玉米[58]、轉Cry1Ab基因大米[59]、轉CV127基因大豆[60]進行了90 d大鼠實驗,比較了喂養(yǎng)轉基因大米大鼠的進食量、體質量、血常規(guī)和血生化、臟體比以及骨密度等指標與對照大米大鼠的差異,證明轉基因大米與對照大米具有同等安全性。蘆春斌等[61-62]研究了轉基因大豆對雌性大鼠胚胎發(fā)育、受精能力以及對雄性大鼠生殖系統的影響,結果表明轉基因大豆對雌性大鼠的生殖能力沒有影響。
致敏性不是轉基因植物所獨有,普通食物也存在致敏性,大多數食物致敏是由蛋白質引起的,并不需要進行致敏性評價,而轉基因技術打破了自然界中物種之間的遺傳物質不能轉移屏障,為預防轉基因技術引起的過敏基因物種間轉移,需要對轉基因植物產生的新蛋白進行致敏性評估。目前,世界各國采用的2001年FAO/WHO頒布的過敏原評價決定樹[63]過敏性評估法,其在2003年被CAC采納[64]。外源基因供體是否包含過敏原遺傳物質、新表達的蛋白質與已知蛋白質的氨基酸序列是否同源、外源蛋白質的熱穩(wěn)定性、體外模擬蛋白消化能力以及動物模型實驗等方面是致敏性評估的主要內容。
氨基酸序列比較是致敏性評價的便捷方法,有學者利用計算機分析蛋白質的結構、功能及進化情況[65];北京大學建立的轉基因食品過敏原數據庫可以對新轉入蛋白與已知過敏蛋白進行氨基酸序列比對[66];郭明璋等[67]建立了中國食物過敏原數據庫(http://175.102.8.19:8001/site/index)。目前規(guī)定新蛋白與已知過敏原蛋白的相同氨基酸數目大于35%,并且6 個連續(xù)氨基酸相同,就認為氨基酸序列有相似性。此外還可能需要利用致敏性動物模型進行綜合評估,判斷外源蛋白是否有潛在的致敏性[68-70]。
FAO、WHO、OECD、ILSI及CAC負責制定轉基因植物安全性評估指南[71],OECD于1993年提出評價轉基因產品安全性的“實質等同”原則,即如果轉基因產品成分與其非轉基因對照大體相同,它們就是同等安全的[22];ILSI發(fā)展了一種評估轉基因食品過敏性的“樹型判斷法”策略;《現代生物技術食品風險評估原則》(CAC/GL 44-2003)及《轉基因植物及其食品的安全性評價指南》(CAC/GL 45-2003)在2003年由CAC發(fā)布,成為各國制定轉基因植物安全性評估與管理的指導性文件。
美國農業(yè)部(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USDA)、環(huán)境保護署、食品與藥物監(jiān)管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以及FDA下屬的動植物檢驗檢疫處負責環(huán)境與食用安全兩方面的評估與審批,USDA建立了基于不同風險類型的食用安全評估方法,對低風險類型實施通知程序,對高風險類型實施許可程序。加拿大負責環(huán)境與食用安全性評估的機構是加拿大食品檢驗服務站與加拿大衛(wèi)生組織。美國與加拿大對轉基因植物的管理相對寬松,轉基因植物安全性評估是以轉化體為基礎的,即只要一個轉化體在某個品種中獲得解除管制批準,任何該轉化體在其他品種中的應用都有同等批準。美國與加拿大采取的是“可靠科學原則”與“實質等同”原則,即針對科學問題,通過科學的理論、路徑與方法,得出科學的判斷,而不是以其他關切與消費者疑慮為判斷基礎[72-73],以科學與風險為基礎進行的評估與決策,監(jiān)管對象是轉基因產品,而不是轉基因技術本身,所以該地區(qū)轉基因植物產業(yè)化速度發(fā)展較快。歐盟對轉基因植物監(jiān)管較為嚴格,雖然對轉基因技術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極力主張對轉基因產品采取“科學預防原則”與“個案處理原則”,由歐盟食品安全機構負責轉基因食品的風險評估;此外,歐盟還堅持對轉基因產品從農田到餐桌各環(huán)節(jié)進行標識,以保證可追溯性,因此歐盟國家轉基因植物推廣面積很小。
目前我國已批準轉基因棉花與木瓜兩個品種的商業(yè)化種植;已批準轉基因大豆、玉米、甜菜、油菜及棉花等品種的進口,但進口的產品只可用于加工的食品原料[71]。我國對轉基因植物的評估以產品為基礎,即無論轉化體是否相同,每個新品種都要重新評估與審批。
我國政府非常重視轉基因植物安全管理工作,現已建立起了較為完善的法規(guī)體系、管理體系與技術支撐體系[3]。
為了防范轉基因生物風險與加強在我國境內從事轉基因生物研究、實驗、生產、加工、經營及進出口等環(huán)節(jié)的監(jiān)管,國務院在2001年5月頒布并實施《農業(yè)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條例》賦予農業(yè)部對農業(yè)轉基因生物進行安全性評價與監(jiān)督管理。隨后相關部門根據《條例》規(guī)定出臺一系列配套規(guī)章,進一步完善了轉基因評價與監(jiān)管制度。雖然我國已經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監(jiān)管體系,但《條例》與配套規(guī)章還存在實際實施不到位的現象。武維華[74]認為科學監(jiān)管是轉基因技術發(fā)展的保證,應盡快推進、完善轉基因生物安全監(jiān)管法律法規(guī)體系、科學評估體系與監(jiān)管體系。
農業(yè)部于2010年10月頒布《轉基因植物安全評價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吨改稀方榻B了分子特征、食用安全性、遺傳穩(wěn)定性等內容在內的轉基因植物評估體系[75],并就食用安全性評估進行了詳細的闡述。我國對轉基因植物評估較為嚴格,評估以品種為基礎,實行分級與分階段管理。按照風險大小類型,轉基因生物分為4 個安全等級。轉基因產品的申請需經歷實驗研究等5 個階段[3]。
為強化各部門協調配合,依據《條例》規(guī)定,農業(yè)、環(huán)保、衛(wèi)生、食品、檢驗檢疫等11 個部門共同組建部際聯席會議,協商轉基因重大事宜。農業(yè)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辦公室設置在農業(yè)部,監(jiān)管食用安全性評估在內的農業(yè)轉基因生物安全。為了在科學評估基礎上做好農業(yè)轉基因生物的科學執(zhí)法管理,成立了國家農業(yè)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專門負責轉基因生物安全評估。另外,全國農業(yè)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由國家標準委組建,由農業(yè)部管理,負責開展農業(yè)轉基因生物的安全管理、監(jiān)測與技術檢測的標準化工作。并建設了一批轉基因生物檢測機構,為轉基因安全評估與管理提供技術支撐。
轉基因技術極大地推動了農業(yè)的發(fā)展,但人們對轉基因植物及其產品的食用安全性問題的關注越來越多,且還未從根本上消除人們對轉基因產品安全性的疑慮,因此,如何進行轉基因植物的安全性評估,確保轉基因植物的食用安全,同時又能促進轉基因產業(yè)的健康發(fā)展,是關系到人類健康與轉基因植物產業(yè)發(fā)展的重大問題。
應大力開展轉基因植物安全性評估研究,除了傳統的成分分析、毒理學、營養(yǎng)學、致敏性評估外,應完善轉基因食用安全評估體系,提供更先進的評估、檢測手段。應開展研究現代分子生物學手段在轉基因植物安全性評估中的應用,如“非靶分析”、生物芯片、分子毒理學與細胞毒理學等。檢測是監(jiān)管的基礎,現代生物技術等檢測手段的發(fā)展必將為轉基因產品安全監(jiān)管提供更高效的技術支撐;應研究轉基因新技術帶來的社學心理學變化,鼓勵、引導相關領域科學家加強轉基因技術科普工作,及時回應社會關切、質疑與謠言,凝聚社會各方力量,加強轉基因的科學傳播,減少公眾對轉基因的恐慌,正確引導公眾對轉基因的科學認識。
基因編輯技術作為一種新型育種技術,使植物基因修改的構建方法更為準確與便利,Nature Method于2014年把基因編輯技術列為過去10 年最有影響力的生物學研究方法,基因編輯技術可對植物基因組本身進行插入、突變與修飾等操作,可在不引入外源基因的情況下獲得新的性狀,這是與常規(guī)轉基因技術最大的區(qū)別[76]。因此,基因編輯技術獲得的轉基因產品品質將更有保障。應加大新一代基因技術如基因編輯在轉基因植物中的研發(fā)力度,增加科研投入,使我國在轉基因新藝術研發(fā)領域占領制高點?,F有食用安全性評估體系與監(jiān)管體系是基于最初的轉基因技術水平與產業(yè)水平發(fā)展起來的,隨著基因編輯技術等高新生物技術的發(fā)展及轉基因產業(yè)的發(fā)展,現有的安全性評估體系與監(jiān)管體制已無法滿足需要,應加快研究利用基因編輯技術獲得轉基因產品的食用安全性評估方法與監(jiān)管體制,使評估方法與監(jiān)管體制更加安全與符合基因編輯技術的需要,加大對基因編輯植物的檢測、研發(fā)力度,為基因編輯植物的食用安全性評估提供技術支撐。
轉基因食品的食用安全性評判根據可靠的科學性原則,邏輯上也叫不完全歸納法,即只要沒有科學證據證明轉基因食品有害,就認為轉基因食品對人類無害,實際上,我們祖祖輩輩食用的常見食物也是根據不完全歸納法判斷其安全性。基因克隆技術、遺傳轉化技術以及基因編輯技術等生物技術的不斷進步會強化轉基因植物食用安全性,應不斷加大轉基因技術與生物技術的研發(fā)力度,依據科學性評估與風險管理原則,對轉基因植物的安全評估與監(jiān)管實行風險分級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