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妙如
摘 要:文章從一些日常的小事入手,概說了《詩經(jīng)》的地位、作用以及當今國學教育中挖掘經(jīng)典價值的方式方法,初步探索出了煥發(fā)經(jīng)典光芒的路徑與模型。
關鍵詞:《詩經(jīng)》;禮樂;經(jīng)典
中圖分類號:H109.2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03-10 文章編號:1674-120X(2019)13-0017-03
歷史是不能化裝的,述歷史講經(jīng)典,不能用文學的技法來損害客觀嚴謹性,更不能生搬硬套地這個這樣說、那個那樣說,說半天還是在故紙堆里轉圈。
學經(jīng)典,貴在追根溯源,返璞歸真,從源中得到真知,從“真”中悟出今天乃至今后我們可以吸取的養(yǎng)分。去讀去背經(jīng)典是需要的,學會吸收比吸收知識更重要。
為此,我在課堂講授經(jīng)典篇章時,大多是采用“一詩(文)一本一時代”或者“一詩(文)一人一朝代”的思路,引導學生讀一篇翻一本品一個時代。書要浸讀,方可悟得,不一味求數(shù)量,但求讀懂、讀通、讀活。
四書五經(jīng)中只要讀活了其中任何一本,再讀其他書,都會容易很多。尤其是《易經(jīng)》和《詩經(jīng)》,是兩本百科,一本是哲學為主高屋建瓴直擊幸福問題,一本是文學為主呈現(xiàn)君民百態(tài)生活。
本文是我為高二學生開設的《詩經(jīng)》專題,包括愛情、戰(zhàn)情、孝情、頌情、離別、發(fā)泄反抗、自然背景、守業(yè)、創(chuàng)世等系列課程之預熱課講稿。分享于此,希望能給想閱讀《詩經(jīng)》的朋友一點參考。
一
據(jù)說,宋神宗時,遼常常侵犯北宋。后來,兩國修好,遼派使臣,宋派蘇東坡接待。相見之后,遼國使臣對東坡說:“久仰學士學富五車,才高八斗,鄙人可有一句,敬請相賜?!?/p>
東坡微笑,做請姿勢。
遼使笑笑說:“上聯(lián)是‘三光日月星?!?/p>
說完側著頭看著東坡,心想著,這是個絕對,短短五個字,第一個字“三”是數(shù)目字,對句必找一個相對數(shù)目字,日、月、星是三樣發(fā)光的自然界物體,與前面詞直接聯(lián)系,對句也必須與之相對應,看你怎么對!
其他官員聽了也在思考,感覺這副上聯(lián)看來不難,實則不易,自認一時找不到合適應對。
蘇東坡在眾目注視下,卻打起了哈哈,似隨意一說:“四詩風雅頌?!?/p>
陪同官員一聽則明心稱妙對。遼使卻說,想聞其詳。
東坡說,“詩”指的“詩經(jīng)”,它由“風”“雅”“頌”組成?!把拧庇址帧按笱拧薄靶⊙拧?,合起來是四部分,所以稱“四詩風雅頌”。
遼使聽了,很是欽佩。
就在當時,狂風突起,雷雨大作。蘇東坡走向窗前指著庭外,對遼使說:“你的上聯(lián)也可對為:‘一陣風雷雨。 還可對:‘六脈寸關尺、一牢牛羊豕。如果寬松一點,‘一門公卿長‘九章勾股弦‘五府僉同督‘六曹郎員主‘九賦上中下‘五音清平濁‘六子長中少‘百年幼壯老等,都可以應對,沒有絕對,只有相對。
遼使驚嘆不止,問還有嗎。
東坡答曰還可以“三光日月星,四德元亨利”。
遼使由衷嘆服,成了東坡的鐵粉。
從這個對聯(lián)游戲中,我們可以看出,大文豪蘇軾能對多多,但首推《詩經(jīng)》,一顯正宗,更現(xiàn)高雅。熟悉《詩經(jīng)》的人,吟詩作對時,會首選《詩經(jīng)》中的妙詞金句,一顯博學,也增厚重。如今很多人取名,也會從古籍中取材,有女《詩經(jīng)》、男《楚辭》、文《論語》、武《易經(jīng)》之說,屠呦呦獲諾貝爾獎時,說她的名字就是父親從《詩經(jīng)·小雅·鹿鳴之什》中“呦呦鹿鳴,食野之蒿”之句里取得,這樣既表慎重,又顯文雅高貴。
二
伯魚是孔子的孩子,學名叫作孔鯉,名字來自伯魚出生,魯昭公送了一條鯉魚祝賀,孔子為了紀念這件事,便為兒子取名孔鯉。一天有一位叫陳亢的同學問了伯魚這樣一個問題:“子亦有異聞乎?”意思是,你在老師那里聽到過特別的教誨嗎?
大家想想,陳亢為什么會有此一問,而伯魚可能怎樣回答呢?
伯魚想了想,回想起幾個情景,便回答說:
“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粚W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粚W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p>
意思是,伯魚說:“應該沒有。有一次父親獨自站在堂上,我快步從庭里走過,他說:‘學《詩》了嗎?我回答說:‘沒有。他說:‘不學詩,就不懂得怎么說話。我回去就學《詩》。又有一天,他又獨自站在堂上,我快步從庭里走過,他說:‘學禮了嗎?我回答說:‘沒有。他說:‘不學禮就不懂得怎樣立身。我回去就學禮。我就聽到過這兩件事?!?/p>
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保ā蹲蠲勒撜Z》孔子的家教,選自《論語季氏第十六》)
陳亢聽后內(nèi)心非常興奮,回到同伴中說:“我提一個問題,得到三方面的收獲,聽了關于《詩》的道理,聽了關于禮的道理,又聽了君子不偏愛自己兒子的道理?!?/p>
陳亢明白三個道理,而我讀之更明白了一個道理:不論你是誰、你的父親是誰,學習都應該從基礎開始。
“不學詩,無以言”,也可理解為不好好讀《詩經(jīng)》,說話就沒有根據(jù)。學習表達,學會表達,表達有藝術,《詩經(jīng)》是基礎。
三
“不學詩,無以言”,很多沒有學詩的照樣能言,只是言語的層次有不同而已。當然,在當時來講,學不學詩是區(qū)別修養(yǎng)的一個標尺??鬃訉ψ约旱暮⒆舆@樣反復提醒教導,對自己的學生也是一樣,反復勸讀:
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論語·陽貨》
孔子說的是:“孩兒們,為什么不學《詩經(jīng)》呢?《詩經(jīng)》,可以激情,可以明目,可以合群,可以發(fā)泄。學好了,近可侍奉好父母,遠可侍奉好君主。還可多識一些鳥獸草木的名稱。”
《詩經(jīng)》的作用可大了,幾乎是一本百科全書,里面的內(nèi)容包羅萬象,琳瑯滿目,不僅可以從中了解風土人情、天文地理,了解人心向背、治國方略、山川河流、花鳥魚蟲等,是非常好的教科書,而且可以從中學到許多做人與做事的道理,值得大家“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我用孔子的話給《詩經(jīng)》的功用建模為:
詩教:通過興觀群怨,修煉身心。
詩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
詩識:詩經(jīng)是鳥獸草木的自然集合。
四
一定要讀《詩經(jīng)》嗎?
孔子反復引導學生、兒子一定要讀詩。《論語·陽貨》篇中,子謂伯魚曰:“女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墻面而立也與?”人如果不學《周南》《召南》,就好像對著墻壁站著一樣。他覺得做人做事的道理都含在詩里了。
不過,孔子也說,不想讀的就不要讀。他在《論語·子路》中的一段話的態(tài)度很明確。
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孔子的意思是,讀了《詩經(jīng)》三百篇,交給他政事,卻不能處理得好;叫他出使外國,又不能獨立應對;雖然讀得多,又有什么用處呢?
詩可以教會你修身正心事父事君之從政之事,教會你出使他國,具有獨立應對之能。據(jù)說春秋時代的外交談判時,常引用詩中篇來組織語言,當時《詩經(jīng)》也是外交人才的必讀書。但是若只是死讀書、讀死書,讀了也是白讀。說到這里,我們也許明白了孔子那么會傳授,為什么不給兒子一對一多講一點課,卻是讓他自己去讀。
不用腦子去讀,不思考,不去悟,是讀不出書中真意的。不能學以致用,讀再多也是無意義的。
孔子說,讀了不會用,讀了也沒有作用。我卻認為多讀一些,存在那里,哪天發(fā)酵了,可能就有作用了。開始用不上,或許是來得慢一些,人是有差異的,領悟也是有快慢的。完全功利性地為用而學,也不怎么好,學以備用才是我想提的。
選擇性閱讀,學以備用。
《詩經(jīng)》中“風”是周各諸侯國與地方的歌謠;“雅”多為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頌”是專門用于祭祀宗廟、祈禱贊頌神明的樂歌?!帮L”“雅”“頌”,每項都選一些有代表性的讀一讀;手法賦、比、興,每樣都采集一點欣賞;章法重章疊句、反復詠嘆的也選列其中,畢竟現(xiàn)實主義手法的源頭在那里,所有詩的源頭在那里,今日的歌詞重章起源也在那里,怎樣傳播文化更是有現(xiàn)成的模型。
有人會問:哪些是有代表性的?我沒有全部讀完,我怎么知道哪些能代表?
總有讀完了的,《妙讀<詩經(jīng)>》就是為讀書時間不多,又想對它有一個系統(tǒng)了解,對經(jīng)典篇目又想背誦并能運用的人準備的讀本。
五
《詩經(jīng)》,不一定硬要讀。
孔子那個時候可讀之書畢竟有限,要讀詩,《詩經(jīng)》是上選了。今天不同了,要讀詩,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現(xiàn)代詩可多了。況且《詩經(jīng)》雖語言平易、結構簡單、溫婉敦厚,但很多字生僻難認,算不得通識讀本。盡管它大多來自地方民歌,但到今天已經(jīng)難讓大眾普遍接受了,所以不一定硬要讀《詩經(jīng)》。
可是,要想讀出個所以然來,還是需要讀一讀《詩經(jīng)》。
后代人所作詩歌皆源于《詩經(jīng)》,許多經(jīng)典亦是引用化用《詩經(jīng)》。奉為經(jīng)典的四書之《大學》,全文只有2057字,但直接引自《詩經(jīng)》之句多達12處,《中庸》引用達15處。
《論語》中提及引用《詩經(jīng)》之處達18條。在孔子看來,詩經(jīng)不僅是美的評價標準,更是對學生們測評的一個工具。譬如: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
子曰:“繪事后素?!?/p>
曰:“禮后乎?”
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以言‘詩已矣。”
對什么人說什么話,這是一個能夠交流的基礎。什么時候可以提高一個層次,取決于你所讀之書、所閱之人,以及所經(jīng)之事。
孔子還從一個人對《詩經(jīng)》的喜好上,判斷一個人的人品。如“南容三復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南容經(jīng)常吟詠“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這四句詩,孔子便把侄女嫁給了他。
出口之語,就表明了人品、修養(yǎng)。
《孟子》一書中共引用《詩經(jīng)》之語35處,其中孟子引用原句31處,其他人引用4處。詩經(jīng)于孟子,是知識儲備庫、理論來源,也是他“與民同樂”觀點的起源。
知識的傳授、文化的傳播,一靠人,二靠書。詩經(jīng)因孔子、子思子、孟子等一代一代人的引用、化用、創(chuàng)新而得到傳承。用《詩經(jīng)》里的一句詩可以概括:“周雖舊邦,其命維新?!?/p>
抽點時間,讀點詩篇。
六
如果讀《詩經(jīng)》,能讓我們會說話,會做人,會識人,會理政,懂自然,它的意義就已經(jīng)很大了。當然,《詩經(jīng)》的意義遠不止這個層面。研讀《詩經(jīng)》,能讓我們看到一個古中國軸心文化圈的盛景:以禮樂文化為中心形成的“敬”“和”“創(chuàng)”的君子文化、圣人治國樣本,是人類能夠穩(wěn)定發(fā)展的不可或缺的參照。無論科技發(fā)展到什么程度,它的目的都是讓人們更加幸福。而幸福的根本需要和,要和就得敬,要創(chuàng)新。《詩經(jīng)》向我們展示了一個燦爛輝煌的軸心文化,它影響著中國,也影響著世界;它影響著過去、現(xiàn)在,也將影響未來。
五六百年生活場景因《詩經(jīng)》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四五千載中華文明以禮樂為宗源遠流長。敬天敬祖敬人生活安泰伊始,溫和溫柔溫厚為人快樂永傳。圣君圣臣圣人步步為人著想,民歌正歌樂歌聲聲呼喚大同?!对娊?jīng)》不僅僅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也是第一部禮樂總集,更是中國這個前軸心文化時代奉獻給這個世界最真實的禮物。這份禮所蘊藏的力量,可用《詩經(jīng)· 周南·桃夭》描述,也用它作為本文的結尾: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fén)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zhēn)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參考文獻:
[1]程俊英.十三經(jīng)譯注(詩經(jīng)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趙逵夫.《詩經(jīng)》研究的過去、現(xiàn)在與將來[J].西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3(3):6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