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家老屋有一個豬欄,養(yǎng)了一頭家豬,等豬差不多可以賣的時候,父母請賣豬佬上門來收購。賣豬佬說,收購有估價和按斤結算兩種方式,但不管用哪一種方式,價格都差不多。父母希望賣個好價錢,故推辭說多養(yǎng)一個月后再賣,其間我家買飼料花了80元,一個月后又請賣豬佬上門來估價時,估價也只比上次的價格多80元。父母認為再養(yǎng)也是徒勞,怎么勞作,也比不上賣豬佬的精打細算,便答應賣掉那頭豬??墒?,當豬被賣豬佬趕出豬欄后,經(jīng)過小院子,快到大門口時,豬又掉頭快步亂竄回豬欄,賣豬佬又趕幾步,豬又折返。哎,豬不愿意走,意味著買賣尷尬了起來。這時,父親用一個大竹簍套住豬的頭部,相當于蒙住豬眼,采用豬屁股朝外、豬頭朝里的方式,一步一步將豬推出大門口,再交由賣豬佬趕走……
20世紀90年代,在我生活的村莊,基本家家戶戶都會建一個豬欄。平時,豬吃一些剩飯剩菜,等豬養(yǎng)大后賣給賣豬佬以補家用,而豬糞則經(jīng)過腐熟處理后可用于種田,當作蔬菜的肥料。父母認為養(yǎng)豬無法滿足生活所需,于是做起豬苗買賣的小生意。
舉目望去,在距離村莊不遠的鎮(zhèn)中心,新建的湖光市場在湖昌路共有6間臨街而設的豬欄,每間面積約25平方米。豬欄外觀基本相同,外墻貼了馬賽克瓷磚,一根根鋼筋豎在60厘米高的混凝土墻體上,旁邊有一個僅1.6米高的鐵門。父母當時就租了最靠近排污水渠的兩間豬欄,第一間豬欄又隔成3個小豬欄,用于存放豬苗,而剩下的那間豬欄,便是父母晚上看護豬苗的蝸居之所。因市場靠近學校,人來人往,與鄉(xiāng)村相比,我忽然感覺有種“城里人”的優(yōu)越感,慢慢地,我們兄弟姐妹為了上學方便,主動要求住進了豬欄。
每隔一段時間,父母赴廣西博白購回若干頭豬苗供附近的鄉(xiāng)親選購。每當豬苗占滿豬欄,不必說豬苗為了搶占地盤、搶食互相侵咬,斗得鼻紅耳赤,也不必說豬苗感冒了,要找獸醫(yī)給它看病打針,單是這些豬苗拉屎撒尿,特別是炎熱的夏天,飄來一陣陣臭味熏天的豬屎氣味,就令人呼吸難受。每當此時,父親拿起水管,打開水龍頭沖洗豬屎,為豬苗“洗澡”,我曾經(jīng)常站在旁邊觀看。只見父親按住水管的一邊,水管馬上射出沖擊波式的水花。豬苗先是一陣驚慌,嗷嗷直叫,隨著豬屎被沖走,水花又射向豬的頭部、豬頸、后背和大腿,眾豬齊跳亂竄,遇水而上,尋水而擠。不用說,天氣太熱,豬喜歡上沖水了。
往后的日子,父母便將沖洗豬屎的“光榮任務”交給我。我一靠近豬欄,豬苗馬上從坐臥改為站立,虎視眈眈地看著我。我也學著父親,按住水管射出沖擊波式的水花,豬苗看到水花射來,紛紛亂竄,仿佛是動作笨拙的舞者,在跳著鄉(xiāng)村舞蹈,享受著夏日清水的沖刷。當然,豬與豬之間也會打架,互相亂咬。母親說,豬如果亂咬,到處受傷,這樣就不好賣出去,便叫我去驅趕、調和“紛爭”,我有時用水管向打架的豬噴水,有時拿起長棍打去。果然,豬安靜地靠墻邊站立著,眼睛睜得大大的,仿佛是在行檢討注目禮……
而我們兄弟姐妹在豬欄讀書、寫作業(yè),忽然有一種“城里人”的便捷,走幾步就到學校,再也不用走那么遠的鄉(xiāng)間小路。于是,我對母親說:“媽媽,我以后就住在這里,哪也不去!”母親說:“傻孩子,這是豬欄,以后你還要努力,住高樓大廈呢!”
豬欄進了一批豬苗,又賣掉一批豬苗。我們幾個兄弟姐妹從豬欄這個家門口出發(fā)到學校,上學,放學。讀完小學又讀初一,漸漸地,我們也跟著長大,父母又租了一間豬欄。同學見狀,便叫我到他那里住,我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
記得小學二年級有一次中午放學,那天市場剛好趕集,媽媽忙于賣豬苗,我則在豬欄門口淘米、洗米準備煮飯,被班里兩位女同學看到,我與同學遠遠點頭,揮手示意打招呼。想不到第二天,其中一位女同學走到我面前,舉起大拇指稱贊“樂于助人,幫助別人煮飯”。我告訴她,那就是我家,可女同學不相信。
后來,父親調到食品公司擔任負責人,我們搬離了豬欄那個家,也結束了豬苗生意。但父親的單位還是與豬有關,從事生豬等家畜的屠宰加工。我家也住進單位宿舍,宿舍四周放眼望去,清一色的豬欄起碼超過三十間。
長大后工作了,我結識了朋友,閑聊問其是從事何種工作,朋友答曰:“我是賣豬肉的!”我回復:“我還在豬欄住過呢!”我暗喜我們是“豬友”。而身邊的同學好友權也租了2000多平方米的地,準備建豬場養(yǎng)豬。我不禁感慨,從養(yǎng)豬到賣豬,從殺豬到遇上“豬友”,再到住進豬欄包圍的宿舍。我暗暗自嘲,自己與豬竟有如此的緣分!
如今,我們兄弟姐妹都讀完大學,在不同崗位工作,我也住進小區(qū)高層。每逢過年過節(jié)回到家鄉(xiāng),我偶爾路過市場,腳步不由自主地走到湖昌路看一眼豬欄,昔日與豬共舞的時光歷歷在目。只是如今豬欄變成賣雞的檔口,成為賣雞一條巷。忽然發(fā)現(xiàn),我以前竟在豬欄住過七年,與豬同吃同住,感受著豬的氣息,豬似乎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
其實,人類蓄養(yǎng)家豬的歷史源遠流長,不過,直至16世紀才家喻戶曉。在我國,早在母系氏族公社時期,人們就已開始飼養(yǎng)豬、狗等家畜。在村莊,豬是行者,而在豬欄里,它是舞者。民間流傳著許多關于豬的典故或習俗。相傳,姜子牙未受重用前,曾在朝歌菜市場當屠夫殺豬賣肉。周文王到集市走訪,姜子牙便故意耍玩弄刀,弄出聲響,做出各種怪異的動作,以便引起周文王的注意。而愛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觀》里則說:“我從來不把安逸和快樂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這種倫理基礎,我叫它豬欄的理想。”
豬厚實的脊背、肥壯的軀體,無不昭示著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在紅土地上燃起人們養(yǎng)家糊口的信念。
在豬的身上,我們看到憨厚、善良,看到勤勞、樸實,看到六畜興旺、豐衣足食。豬是族群維系生活、解決溫飽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沒有豬,村莊似乎就沒有泥土的氣息。如果沒有豬肉,餐桌似乎又缺少一道美味佳肴。步入豬年,無論城市還是鄉(xiāng)村,有關豬的元素、豬的話題、豬的氣息如影隨形,遍布大街小巷,演繹成人們一種生活的儀式感和一個時代的剪影。
我漸漸發(fā)覺,一個樸素的豬欄理想正在生長。
(廣州大學華軟軟件學院黨群部)
作者簡介:林延軍(1984-),男,廣東湛江人,廣東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廣東散文詩學會理事,廣州市從化區(qū)作家協(xié)會秘書長。作品散見于《閱江學刊》《散文選刊》《散文百家》《南方日報》《羊城晚報》《散文詩》《散文詩世界》《中華文學》《文學教育》《廣州文藝》等,入選《2017中國散文詩年選》《2018年中國散文詩精選》《2018中國散文詩年選》《2018年中國精短美文精選》等選本。獲廣東散文詩年度作品評選一等獎、中國散文年會二等獎等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