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小學數學? ?教學方式? ?有效性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小學數學的教學有效性也逐漸的受到了各界人士的重視。數學教學的有效性主要是指,老師通過熟練地實施各種教學模式,且能夠引導學生自主的進行合作學習,通過這種教學手段和方法,實現數學教學的有效性。數學的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且日積月累的過程,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只有努力的使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得到提升,學生才能夠高效率的學習,因此,作為一名數學老師,應該針對自己的數學教學方式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同時進行認真地思考,教師應該給予正確認識和冷靜思考。思考出一個適合自己同時更加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使學生能夠更快、更好的掌握數學課程中的理論知識,且同時還能夠熟練地掌握操作技能。因此本文會結合實際的教學實踐,對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進行詳細探討和分析,具體的探討策略如下。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在進行講課之前,首要任務就是做好前期的準備工作,首先,需要將自己的教案寫好,如老師需要明確自己此次課程的教學目標,然后要寫清楚教學過程中所需要做的活動,并詳細的寫清楚活動的每一個細節(jié),同時還需要列清楚教學過程中需要準備的工具,并將自己的教學內容制作成生動形象的教學課件,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整理好自己的教案后,老師還需要將教學過程中所需要的道具準備好,如老師給學生講圖形,必須準備好尺子、圓規(guī)等,還可以提前制作好一些圖形,以便于上課的時候,給同學及時的做出展示。
通過提前做好的教學前的準備,老師在講課過程中,就會很順利,不會因為不清楚而講的糊里糊涂,講課的內容能夠清晰明了,有條理性,使學生聽起來更容易明白;同時,提前準備好教學道具,就不會因為工具的不湊手而耽誤教學時間,導致教學進度變慢,使得學生學習的有效時長減少,從而降低了學習的效率,對老師和學生的整體素質的提高起不到促進作用。
現在大部分的小學教師仍然采用的是傳統的教學方式,大多仍然還是“一言堂”的模式,都是老師在講臺上進行知識的講解,學生在課堂中學習,但是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如何 ,是否在認真地聽講,是否積極的融入到老師講課的氛圍當中,老師根本不太清楚,只有在經過測驗后才會發(fā)現,班級中仍然有很多學生沒有掌握了課程內容。因此,老師要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通過適合自己也更適合學生的方式進行小學數學的教學。
首先,讓學生先進行自學,也就是自己先預習,老師需要將自己提前準備好的教案拿到課堂上,將本次課程的教學目標告訴學生,讓學生能夠圍繞著這個明確的目標,進行自主的預習,同時,老師需要告訴學生在預習過程中,將自己預習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進行記錄,并在接下來的合作討論環(huán)節(jié)中得到解決。
其次,在學生預習完成后,老師便進行教學環(huán)節(jié),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通過多媒體將自己的教學內容制作成課件,可以在課件中融入生動的動漫圖片,比如熊出沒等,以此來吸引學生們的注意,使學生們都能在課堂上認真地學習,從而促進課堂實現高校性;老師在講完重點知識后,可以讓學生針對本次課程的知識進行合作討論,老師可提前將學生分成若干組,每個組需要將成績好和成績弱的學生平均開來,使得每個組的討論都能夠順利的進行,且高效率的完成,在合作過程中,老師需要針對學生們的討論過程,做出正確的引導,同時在合作討論完成后,老師可以讓每個組推舉一個代表,對自己的小組討論后的結果進行闡述,老師針對學生們的闡述,做正確的指導,使學生能夠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同時加深對知識的印象,提高學習的效率。
最后,為了鞏固學生們對知識的掌握,老師可以專門空出一堂課,給學生組織一個小小的實踐活動,通過學生們動手實踐,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同時也使學生們清楚的了解所學的知識和現實生活的聯系,比如,老師再講完十以內的加減后,可以給學生組織一個買東西的實踐活動,老師需要提前制作好代替的錢,準備好買賣的物品,讓學生們分別做賣家和買家,通過對貨物的購買,使學生熟練地掌握十以內的加減。通過這樣的活動,在緩解了學生學習壓力的同時又增加了學生對學習的興趣,為以后的教學起到促進作用。
數學實踐活動主要以數學知識做為支點,以生活實際作為背景,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實驗、調查、驗證等等,以此來獲得初步的數學應用經驗,從而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例如在一年級的課程中有一個“小小商店”這樣的實踐活動課,那么這節(jié)課的主要內容是學生認識人民幣。因為學生和父母一起肯定會有一定的購物經驗,所以老師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一個購物的真實情景,首先讓學生在老師提供的購物情境中收集物品的信息,然后進行模擬購物的活動,老師應該努力的引導學生積極的參與到模擬購物中,充分的體驗取幣、付幣、找?guī)胚@個過程,學會將數學應用到實際生活當中,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能力。
數學實踐活動課程中,經常會遇到一些富有挑戰(zhàn)性的獨立無法解決的問題時,往往需要同學之間的合作,來提高活動的效率。例如:老師安排一節(jié)實踐活動課程,課程的內容為“測量學生的身高”,老師首先需要教給學生測量的方法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項,接下來的測量將無法獨立完成,因此,在活動前,老師需要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通過分工協作,使同學之間的合作意識得到提高,從而培養(yǎng)了學生的合作能力,同時在活動中老師要時刻關注學生們的合作情況,保證每個學生都有事情做,這樣才能使不同的學生都能得到很好的發(fā)展。
小學數學課程時小學階段里一個基礎課程,它關系著學生在更高一年級時的學習狀態(tài)以及學習方式,因此,作為小徐額的數學老師,應該適當的改善自己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模式,使學生能夠充分的認識數學,并且逐漸的喜歡上數學,最后明白數學和現實生活中所存在的聯系。因此,老師要采用新型的教學方式,通過組織集體的小組討論以及和課程相關的時間活動等,提高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從而實現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且還可以推動新課程改革的發(fā)展,最終實現所有課程的教學有效性。
參考文獻:
[1]胡飛.淺析小學數學教學中創(chuàng)設有效問題情景的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旬刊,2016,(12):110-111.
[2]高慶功.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中創(chuàng)設有效問題情境的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旬刊,2016,(02):92.
[3]陸建峰.在實踐中體驗在活動中發(fā)展——淺談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活動課的有效開展[J].數學教學通訊,2016,(07):51-52.
[4]韓秀麗.小學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展及教學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7,(05).
[5]詹清蓮.注重實踐寓教于樂 ——淺談小學數學實踐活動課中的教與學[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6,(13).
[6]麥少云.有效開展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活動課程的策略研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04).
(作者簡介:張玉欣,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向城鎮(zhèn)興明小學,研究方向:小學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