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吉順 李尚霞 陳殿緒 崔鳳高
摘要? ? 為明確有機生態(tài)活性肥的應用效果,進行了有機生態(tài)活性肥在花生上的施用效果試驗。結果表明,施用有機生態(tài)活性肥可以促進花生生長,植株主莖高、側枝長和分枝數均高于常規(guī)施肥對照;可以延緩花生衰老,增加成熟期的葉面積系數;可以提高花生的雙仁果數、百果重和百仁重,從而最終提高花生產量。
關鍵詞? ? 花生;有機生態(tài)活性肥;農藝性狀;產量
中圖分類號? ? S147.5;S565.2?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09-0001-01
有機生態(tài)活性肥是以天然物質為原料、添加經專有生物技術處理的活性體的一種含有多種礦質營養(yǎng)元素及大量有益菌的有機復合肥[1-2]。為了研究有機生態(tài)活性肥在花生上的應用效果,特進行本試驗。現將試驗結果總結如下。
1? ? 材料與方法
1.1? ?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在山東省花生研究所萊西試驗站進行,土壤類型為棕壤土,含堿解氮52.5 mg/kg、速效磷38.1 mg/kg、速效鉀40.6 mg/kg,pH值4.6。
1.2? ? 試驗材料
供試花生品種為花育22號。供試肥料為生物肥、有機生態(tài)活性肥,均由新泰市茂盛生物肥料有限公司提供。
1.3? ? 試驗設計
試驗共設3個處理,分別為生物肥750 kg/hm2(A)、生物肥750 kg/hm2+有機生態(tài)活性肥(B)、常規(guī)施肥(CK)。3次重復,隨機區(qū)組設計,小區(qū)面積25.5 m2(10.00 m×2.55 m)?;ㄉ?月16日播種,起壟覆膜種植,壟距85 cm,每壟2行,密度為15萬穴/hm2,每穴播2粒種子。生物肥于起壟前均勻撒施,有機肥則在播種時開溝,在2穴種子中間點施,其他田間管理同一般大田[3-4]。
1.4? ? 測定項目與方法
1.4.1? ? 葉面積系數。按比葉重法測定葉面積,通過折算單位土地面積的葉面積求得葉面積系數。
1.4.2? ? 測產。成熟期每處理取中間壟,量取生長均勻的3 m測產并折算小區(qū)產量。連續(xù)取長勢良好的10穴,自然風干,進行室內考種。
1.5? ? 數據分析
試驗數據采用DPS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LSD法)。
2? ? 結果與分析
2.1? ? 不同處理花生葉面積系數
葉片是花生進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而光是光合作用的能量來源。在相同的受光條件下,葉面積指數越大,越有利于攔截更多的光照制造同化產物,從而提高產量[5-6]。從表1可以看出,葉面積系數的變化呈單峰曲線,處理之間差異不顯著,只是生育后期處理A、B與CK之間的差距加大,這可能是由于施肥處理能延緩花生植株的衰老,增加了成熟期的葉面積系數。
2.2? ? 不同處理花生農藝性狀
從表2可以看出,施肥可提高花生的主莖高和側枝長,處理A、B與CK之間差異顯著,說明施肥有利于促進花生植株的生長。
2.3? ? 不同處理花生考種性狀
從表3可以看出,施肥處理可以提高花生的總果數、飽果數以及雙仁果數,處理B與CK的差異更明顯。
2.4? ? 不同處理花生產量及產量構成因素
從表4可以看出,處理B與CK相比,可以提高花生的百果重、百仁重和產量。
3? ? 結論與討論
有機生態(tài)活性肥是生產綠色食品的專用肥料,可以加速有機物質的分解,釋放出作物必需的各種營養(yǎng)物質。本試驗結果表明,施用有機生態(tài)活性肥可以促進花生的生長,植株主莖高、側枝長和分枝數均高于常規(guī)施肥對照;施用有機生態(tài)活性肥可以延緩花生衰老,增加成熟期的葉面積系數;施用有機生態(tài)活性肥可以提高花生的雙仁果數、百果重和百仁重,最終提高花生產量。
4? ? 參考文獻
[1] 李高平,徐霞,殷文.南國春生態(tài)活性肥在水稻上應用效果研究[J].上海農業(yè)科技,2007(5):48-52.
[2] 陳中堅,王勇,王朝梁,等.惠滿豐有機活性肥在三七上的應用研究[J].特產研究,2000(4):20-24.
[3] 杜麗美,李美香,楊江升.八達嶺牌高效有機活性肥在黃瓜上使用效果好[J].河北農業(yè),2003(11):35-37.
[4] 王飛,林誠,何春梅,等.不同有機肥對花生營養(yǎng)吸收、土壤酶活性及速效養(yǎng)分的影響[J].中國土壤與肥料,2011(2):57-60.
[5] 林新堅,王飛,蔡海松,等.不同有機肥源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花生產量的影響[J].中國生態(tài)農業(yè)學報,2009,17(2):235-238.
[6] 張翔,毛家偉,司賢宗,等.不同種類有機肥與鉬肥配施對連作花生生長發(fā)育及產量、品質的影響[J].中國油料作物學報,2014,36(4):489-493.
*通信作者
收稿日期? ?2019-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