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昊晟
摘要:從哲學咨詢的概念入手,基于分析哲學討論了哲學咨詢的合法性,基于分析哲學理論科學識別哲學咨詢與心理咨詢,認為哲學咨詢是分析哲學向生活實踐的延伸,哲學咨詢的未來將會充滿無限可能。
關鍵詞:哲學咨詢;分析哲學;生活實踐
中圖分類號:B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CN61-1487-(2019)05-0028-03
一、哲學咨詢的發(fā)展過程
哲學咨詢不僅是一個新興的哲學類別,更是一場新興的哲學運動。一般認為,這場哲學運動是由德國學者G.阿申巴赫(Gerd Achenbach)于1981年發(fā)起的。世界上第一家“哲學實踐”(Philoso-phische Praxis)咨詢機構成立于科隆。哲學咨詢有據(jù)可考的肇端是蘇格拉底的“哲學對話”,蘇格拉底通過“哲學對話”的方式告訴人們“未經(jīng)審視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蘇格拉底采用問與答的模式,靈活運用比喻、類比等技巧,使對話者在談話中一步步走向隱含的矛盾點或者沖突點,最后清晰地把握住自己的觀點。用比喻來描述這個過程,就好似產(chǎn)婦經(jīng)歷了艱辛與陣痛,產(chǎn)下自己孕育的胎兒,只不過這個“胎兒”是真理。與蘇格拉底時代及地位相近的孔子則代表了中國哲學重視道德實踐的觀點??鬃釉凇墩撜Z》中不言天道鬼神,通篇在講仁禮中庸,大多是為人處世之道。從“克己復禮”,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從“為政以德”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孔子所關注的在于道德的踐行,其思想更多體現(xiàn)為一種教誨和訓示。
當代哲學咨詢的代表,美國實踐哲學協(xié)會會長馬里諾夫說:“哲學咨詢就是對心智健全之人的治療?!盵1]馬里諾夫在這里想表達的是:首先,哲學咨詢的對象是心智健全的人。其次,“心智健全”指的是沒有心智上的疾病。也就是說,人們會在生活中感到精神上的痛苦且這種痛苦并非一定是因為我們患有疾病。最后,疾病或者心智問題是需要醫(yī)生來治療的,而不是由于疾病導致的精神痛苦就可以交給哲學咨詢來治療。筆者認為,現(xiàn)實生活中確實有這樣的情況,我們感到精神痛苦并不是因為我們是病人,比如:忠孝兩難全、對新職業(yè)新崗位的焦慮、對生的追問與對死的顧慮、社會經(jīng)驗與個人信念的不一致以及存在價值的沖突等。對于這些境遇的解決,需要的不是醫(yī)生和藥物而是哲學。
由于哲學咨詢還處于發(fā)展階段,哲學咨詢師對于哲學咨詢的定義都有各自的說法,暫時沒有十分明確的定義。筆者認為,哲學咨詢就是運用哲學的理論和思維來幫助思想上有困惑的人進行思維構建,以求從根本上改善人們的思想困境,是對人生真諦和生活智慧的探尋。它主要處理的是由思想價值觀念沖突而引起的心靈痛苦,具體方式類似蘇格拉底的“哲學對話”,以與咨詢者對人生與生命的價值、意義等系列問題進行探討為目的。
二、基于分析哲學論哲學咨詢的合法性
(一)分析哲學與哲學咨詢的治療性
20世紀以來,分析哲學憑借一場哲學運動成為英美哲學的主流,將邏輯和語言作為出發(fā)點,分析哲學在反形而上學的主基調上體現(xiàn)出了其“治療性”,只不過它面對的“病人”是形而上學以及形而上學家。分析哲學認為,形而上學的病疾根源在于“病人”的邏輯或者語言出了錯誤。分析哲學作為“治療型”哲學要給他們指出“病因”,分析哲學所使用的“聽診器”便是現(xiàn)代邏輯。維特根斯坦認為:“哲學的目標是思想的邏輯澄清。哲學不是任何理論,而是一種活動。一部哲學著作本質上說是由說明構成的。哲學的結果不是‘哲學命題而是命題的澄清。哲學應該使思想變得清楚,應該清晰地劃出思想的界限,否則,它們可以說是混沌的、模糊的。”[2]在維特根斯坦看來,有兩種狀況叫做理智的蠱惑,一是問題解決不了的狀況;二是解決問題過程中又繼續(xù)產(chǎn)生新問題的狀況。他把形而上學家比作困在捕蠅瓶中的蒼蠅,而他從事哲學的目的就是為了引導捕蠅瓶里的蒼蠅穿過曲折而窄小的瓶頸逃出來。所以,在維特根斯坦看來,他的哲學就是要在建立消除語言誤解的前提下消除哲學問題,因為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匡正人們的思維方式,以求達到清晰的、健全的認識的目的。
哲學咨詢其實也是治療性的,哲學咨詢師也可以說是“思想醫(yī)生”。分析哲學就是為了澄清人們的思維,讓認識變得清晰且健全。而哲學咨詢則是通過對人們思想的分析和澄清,幫助人們面對生活中的困惑。分析哲學和哲學咨詢都企圖去匡正思維和治療思想,只是一個針對形而上學家和他們的語言錯誤,另一個針對的是現(xiàn)代人和他們的日常困惑。所以兩種事物都同樣具有治療性,而且內在理念極為一致。
(二)以現(xiàn)代邏輯作為分析工具
在分析哲學家那里,哲學是分析思想的邏輯和語言,經(jīng)過邏輯澄清,分析哲學家證明傳統(tǒng)形而上學在語言或者邏輯上是無意義的。而批判的分析哲學是“治療型”哲學,治療的對象是形而上學家。而且,很容易理解的是不僅只有傳統(tǒng)哲學家邏輯上會出錯。所以,當把目光從哲學家的高度轉換到日常生活中來,生活中的人也需要邏輯清晰、思想明朗。此外,人們犯邏輯錯誤以及語言錯誤也是可能的,甚至是常見的。生“病”不取決于職業(yè),既然都是邏輯和語言上的錯誤,無論哲學家、農(nóng)民還是工人都可以接受邏輯方法的“治療”。由此看來,分析哲學和哲學咨詢不僅在理念上極為相似,在工具上也是一致的,分析哲學所謂的分析工具和哲學咨詢的所謂咨詢工具,都是指邏輯和邏輯方法。
(三)價值中立的咨詢原則
分析哲學家通過邏輯和語言的分析證明所有關于價值命題的斷言都是無意義的。這不是說所有價值觀都沒有意義,也不是我們不需要有價值觀,而是說關于價值的真理不可以被壟斷。既然如此,哲學家就無法給出任何關于價值的真理,因為“真理”就意味著壟斷,所以分析學家在價值問題上保持“價值中立”原則。按照哲學咨詢的理念,哲學咨詢與宗教、意識形態(tài)是不同的。宗教和意識形態(tài)都是“隱蔽的”思想,宗教和意識形態(tài)工作者會導向某種觀念或者灌輸某種觀念,但是哲學咨詢師不為咨詢者的思想觀念添加色彩,而是幫助人們更清晰地認知自己的思想,哲學咨詢也是遵守“價值中立”原則的。
所謂“價值中立”就是指對于價值理論不偏袒。在哲學咨詢過程中,體現(xiàn)為哲學咨詢師不會對咨詢者所持有的價值觀進行評判,而是引導對方進行邏輯分析,達到咨詢者自行確認他對自己的價值觀是否認知清晰、其中是否有不一致和邏輯上不適當?shù)牡胤健I钪?,人們的痛苦要么源于疾病的疼痛,要么源于思想的沖突。思想上的沖突大多數(shù)情況是價值觀念的沖突,比如在家庭情感關系處理上出現(xiàn)的善意的謊言問題,到底是要誠實道出殘酷真相還是要帶給親人一份好的信念呢?哲學咨詢家不能指導咨詢者接受一個而放棄另一個或者諸如此類的行為,哲學咨詢家要幫助咨詢者清晰地看到邏輯上的沖突點,并且構造可能發(fā)生的狀況對咨詢者進行追問。在追問中對方會更加清晰的認知自己的邏輯以及沖突點,最終自己進行取舍。
決策者永遠是咨詢者自己,哲學咨詢師只是“產(chǎn)婆”。此外也有很極端的情況,就是有些人的痛苦在于不持有可以指導他決策的價值觀,或者說有些人的價值觀隱藏的比較深。此時咨詢者的決策在于提出自己的要求或者隱藏于內心的訴求,哲學咨詢師以此為據(jù),讓咨詢者自己慢慢搭建起能滿足內心訴求的價值觀。哲學咨詢師也可以利用哲學理論,從認識論和思維科學的層面向對方講解價值觀的形成過程,以此讓對方對自己的價值觀進行追問。因此,哲學咨詢是一種思想上的實踐,在理念上所遵循的原則也是和分析哲學相一致的。
三、基于分析哲學理論科學識別哲學咨詢與心理咨詢
自從哲學咨詢出現(xiàn),其最大的阻力便是心理學。哲學咨詢與心理咨詢的劃界問題一直都備受關注,甚至還關乎哲學咨詢的合法性。目前,對于哲學咨詢和心理咨詢的區(qū)別問題,學者們往往從哲學咨詢和心理咨詢的概念、理論基礎、目的、方式、受眾人群等方面進行區(qū)別。
(一)心理咨詢的治療過程及要求
廣義上的心理咨詢,一般會對心理問題進行預防、干預、矯正以及輔助心理治療,它面對的人群更加多樣。既可能是由于生活、社交等各方面所產(chǎn)生的壓力無處排解而出現(xiàn)情緒上的問題或個人認知問題的人群,也可能是出現(xiàn)心理障礙以及心理疾病的人群,他們的行為會產(chǎn)生失控或者失衡。在廣義心理咨詢中,心理治療是一種治療方式,是具有心理治療相關工作經(jīng)驗的專業(yè)人士針對患有心理疾病的人,為了改正病人行為、情感以及價值觀而進行的心理咨詢過程。有關學者認為,心理治療最遠可追溯至19世紀催眠術的實施和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心理治療的對象是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心理疾病的人群,他們具有病理性的特征,需要醫(yī)學類治療模式的介入,涉及用藥與行為的干預,具有強制性、控制性,其目的是通過各種醫(yī)學類手段輔之心理咨詢手段,去控制病人的某些極端行為、治療他們的精神類疾病,從而使其行為方式、極端情緒得以緩解或治愈,重建病人人格。在心理治療過程中,心理治療師采取主動的姿態(tài),對病人的心理狀態(tài)進行測評、引導甚至是糾正,同時他們對醫(yī)學類病理藥理知識的要求比較高。
而狹義的心理咨詢所面對的對象是人們一般認為的“精神正?!比巳海饕ぷ魇翘幚碜稍儗ο蟮倪m應性與發(fā)展性問題,同時負責嚴重心理問題人士的轉介工作。在狹義的心理咨詢語境下,心理咨詢師沒有處方權,不得做診斷與治療,因此更需要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心理咨詢過程中,心理咨詢師傾聽咨詢者的訴述以達到對咨詢者的關注與慰藉,對咨詢者提出的問題表現(xiàn)出共鳴,讓咨詢者不再處于孤立狀態(tài)。
(二)哲學咨詢與心理咨詢的不同之處
哲學咨詢主要是通過談話進行詰問或反思,以辯證思維的方式了解問題的本質,調整理性與欲望的關系,達到思想治療的效果,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更多解決的是認知層面的問題。其目的在于找到問題源頭、增長個人智慧、預防心理問題。然而對于這個問題,分析哲學可以作出相應的解釋。弗雷格特別強調邏輯符號和規(guī)則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其客觀依據(jù)是邏輯對象以及一切可被歸結為邏輯的對象不依賴于人的心理活動而獨立存在,同時也表明他堅決反對心理主義思潮?!笆冀K要把心理的東西和邏輯的東西、主觀的東西和客觀的東西嚴格區(qū)別開來?!盵3]這是弗雷格的《算術基礎》序言里面表明他所遵循的三條原則之一。
弗雷格認為存在的東西可被分成三個領域:物理領域、心理領域和思想領域。其中最重要的是心理領域和思想領域的鑒別。首先,主觀和客觀的區(qū)別即是心理和邏輯的區(qū)別,因為思想是心理過程的客觀內容,而不是主觀的,一個客觀的概念可以對應多樣的主觀狀態(tài)。其次,思想領域的規(guī)律不依賴于人和人的心理活動,但是心理領域的規(guī)律卻依賴于每個人或者心理活動。由此可見,邏輯學所研究的邏輯規(guī)律就是思想領域的規(guī)律,它是不依賴人類和人類心理的客觀存在。另外兩個領域則分別是物理學和心理學所研究的。弗雷格從心理學那里劃出了屬于自己的領域,帶領邏輯學家奪回了心理學無從把握的那一塊。邏輯學后續(xù)的發(fā)展也正是依靠了這次合法性的辯護。因此,邏輯學與心理學的界限,也就意味著哲學咨詢不同于心理咨詢。
四、哲學咨詢是分析哲學向生活實踐的延伸
分析哲學視域下形而上學家雖然在邏輯和語言上有錯誤,但他們卻不會因此感到心理上的痛苦;而生活中“想不通”和“糾結”卻是人們痛苦的源泉。能夠給“哲學家”治療的分析哲學同樣可以運用邏輯分析澄清人們實際生活中感到痛苦的邏輯根源,消除痛苦的內在邏輯。
秉承分析哲學的原則、目的和方法,分析哲學路徑下的哲學咨詢運用分析哲學的理論和思維來幫助思想上有困惑的人進行思維構建,以求從根本上改善人們的思想困境。哲學上有很多令人費解的命題以及各種各樣的邏輯悖論讓哲學家很為苦惱。學術上的苦惱發(fā)生在研究學術的領域,這種苦惱不會影響生活,也不會引起對生活或者生命的絕望。生活實踐中我們雖然不會像哲學家那樣煩惱,但是會在面臨價值沖突時對社會關系或者人生產(chǎn)生苦惱。而且生活實踐中的苦惱也顯示出更大的殺傷力,人處于生活之中這種苦惱便會始終伴隨在人的周圍,更有甚者選擇通過終結生命來結束痛苦。也就是說,分析哲學與哲學咨詢是相同的理念特征與相同的方式特征在不同范圍的表現(xiàn),因而筆者認為哲學咨詢是分析哲學向生活實踐的自然蔓延。
五、哲學咨詢的發(fā)展方向
近些年來,北京大學副教授徐凱文先生從自己多年精神科的行醫(yī)經(jīng)歷中,首先提出了“空心病”的概念。由于目前還未有專家深入研究這種現(xiàn)象,所以理論體系目前還不完善,甚至學界還沒有對“空心病”做出一個明確的嚴謹?shù)亩x,但是“空心病”現(xiàn)象卻實實在在的存在,并且導致精神科學的反思與追問。徐凱文先生對“空心病”現(xiàn)象表述為:“空心病看起來好像是抑郁癥,情緒低落、興趣減退、快感缺乏,如果到精神科醫(yī)院的話,一定會被診療抑郁癥,但是問題是所有的藥物都無效?!毙靹P文先生在行醫(yī)經(jīng)歷中有過這樣的實錄,根據(jù)現(xiàn)有的精神學理論與臨床經(jīng)驗電抽搐治療可謂是精神科醫(yī)生的撒手锏,這種治療方法可以讓任何抑郁癥患者短時間內產(chǎn)生迅速的恢復反應,但是對“空心病”也是像其他抑郁癥藥物一樣是無效的。根據(jù)徐凱文教授的臨床經(jīng)驗分析,“空心病”的核心問題在于“病人”缺乏一種價值觀,這種價值觀是支撐患者人生意義和存在價值的價值觀,而哲學咨詢恰恰是可以通過邏輯分析幫助“空心病”患者重塑符合患者內心訴求的價值觀。筆者認為,徐凱文教授對于“空心病”的提出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弗雷格從心理學劃分出了邏輯學的地界,而徐凱文從精神心理學劃分出了哲學咨詢的地盤,為哲學咨詢未來的開展作出了貢獻。
哲學咨詢的未來充滿了無限可能,盡管我們還未能從它身上真切地感受到社會的回應,盡管在以后的一段時間里,它可能需要借助政策的力量和心理咨詢的影響來被大眾所慢慢接受和認可,盡管它必將一直處在對自身的修正和與社會的磨合之中,我們依然有理由相信,人類共同的情感會超越時間空間的維度,使處在迷茫和等待中的人聽到來自過去和遠方的回答。
參考文獻:
[1](美)馬里諾夫.哲學是一劑良劑[M].北京:新華出版社, 2010.
[2](奧地利)維特根斯坦.邏輯哲學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3](德)弗雷格.算術基礎[M].王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