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思堯
在越南和中國臺灣舉辦的MSI季中冠軍賽已經(jīng)開打,售票信息顯示決賽票價最高不到250元人民幣令人注目,比去年MSI的最高票價還要便宜100余元。
在半個月多月前,4月23日晚11點,一群又一群的觀眾陸陸續(xù)續(xù)聚集在全國各地的電影院門口,攥著拼手速搶來的天價電影票,等待著《復仇者聯(lián)盟4:終局之戰(zhàn)》(以下簡稱:復聯(lián)4)的首映。
值得一提的是,此片在美國的上映時間是4月26日。
作為全球首批看到復聯(lián)最終結(jié)局的觀眾,中國的復聯(lián)影迷們“不負眾望”地貢獻了足夠的話題熱度和真金白銀的票房。
一張復聯(lián)4的電影票,有的影院只要28塊錢就能買到,有的電影院卻賣到680元一張,是前者的24倍。
更令人咋舌的是零點首映場的票價,單張票價一度從平時的百元左右炒到4-5倍的價格,北京、上海等地均出現(xiàn)了超過400元的高票價,除此之外不少城市的首映場票價動輒達到200元300元。
即便如此,許多想看首映場的觀眾仍然一票難求,而求助于黃牛的價格顯然比原價還要貴得多。
截至首映前,復聯(lián)4的預售票房破了6億,根據(jù)漫威影業(yè)公布的消息顯示,零點票房破1.8億;上映首周周六,單日票房突破5.5億元,刷新中國影史最高單日票房紀錄。
這背后有多少是高票價堆積出來的數(shù)據(jù)我們不得而知,哪怕有些觀眾連復聯(lián)里的超級英雄都認不全,但是也不妨礙他們?yōu)檫@一股來勢洶洶的熱度買單。
仿佛買了一張復聯(lián)4的首映票,就與當下的潮流拉近了距離。對更多不熟悉復聯(lián)的觀眾來說,這不止是一張電影票,還是參與大眾流行話題討論的入場券。
基于觀眾這樣的觀影心理,加之中國觀眾日益提高的購買力,不難理解漫威這次選擇把中國當做首批上映的國家,水漲船高的票價也似乎在情理之中。
漫威旗下的復仇者聯(lián)盟從2012年電影推出以來,已成為被世界各地觀眾認可的知名電影IP,足夠龐大的觀影人群支撐起了中國的漫威票房,即便這次摻雜著不少高票價。
似曾相識的情景出現(xiàn)在2017年在中國北京舉辦的S7英雄聯(lián)盟世界總決賽。
2017年11月4日,英雄聯(lián)盟S7世界總決賽在北京鳥巢舉辦,半決賽獨立觀眾人數(shù)峰值超過8000萬,決賽超過5760萬觀眾收看。
華麗的線上觀看數(shù)據(jù)背后,賽事購票的體驗卻不那么完美,10月25日在大麥網(wǎng)正式開售的門票,官方票價分別為1280元、880元、480元、380元和280元。在此基礎(chǔ)上黃牛的加價,令許多打算到現(xiàn)場觀賽的觀眾心生不滿。
的確,比起當年常規(guī)賽150元左右的票價,總決賽門票陡然升高的價格幾乎與當紅一線歌手的演唱會門票相差無幾。作此比較的原因是,雖然在價格上足以匹敵演唱會門票,但是人們對電競賽事的認可遠未達到和演唱會,甚至一部電影大片的同等水平。
同樣翻了數(shù)倍的票價,我問身邊一個陪自己男朋友觀看復聯(lián)4首映場的女孩的感受,雖然她連一部復聯(lián)系列的電影都沒看過,并表示兩張近千元的電影票有些奢侈,但她話鋒一轉(zhuǎn):“那可是復聯(lián)最終章啊,能最先看到結(jié)局還是很值了?!?/p>
無獨有偶,演唱會一兩千的門票定價更是隨處可見,也很少會有人因此批判其價格太高。我們能說花成百上千元去看一場演唱會或者一部電影的體驗一定大于看一場電競比賽嗎?答案并不盡然。
問題的關(guān)鍵就在于此,當票價被認可為“值得”,無法對此付費的人們便不付費,有能力買單的人們也會心甘情愿地掏錢,價格的漲跌只是起一個對消費者消費能力的過濾作用。
隨著中國電競市場的擴大,商人挾裹著資本紛紛涌入,游戲廠商、贊助商和賽事方對電競賽事的投入越來越多,觀眾到現(xiàn)場觀賽看見的早已不是簡單的幾張桌子凳子拼湊起來的比賽“舞臺”了。
場地、燈光、音響等硬件設(shè)施和主持人、解說、現(xiàn)場安保等幕后工作人員,都需要計入辦賽成本,觀眾們一方面享受著日益精彩的電競賽事,另一方面在潛意識里對電競認可程度卻還停留在當年“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時候。
中國觀眾的消費水平經(jīng)過復聯(lián)4的檢驗再次展現(xiàn)出毋庸置疑的實力,也反映出一個頂級IP一呼百應的號召力。在這個人們逐漸適應為內(nèi)容付費的時代,電競賽事及其衍生內(nèi)容也正在通過不斷出圈,打造自身IP,與觀眾之間建立更強的聯(lián)系,從而獲取與內(nèi)容質(zhì)量相匹配的收益。
這一切都建在人們對電競知名IP的口碑積累上,同時也是LPL、KPL、以及大洋彼岸的OWL等電競賽事近年來致力于賽事品牌打造的重要原因。
當一張上千元的電競賽事門票能夠因為各種理由被觀眾打心眼里覺得“值得”的時候,也就意味著人們對于電競的認可邁出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