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怡君
【摘 要】在阿德勒的經(jīng)典著作《自卑與超越》中,他的“個體心理學”理論,從人生的意義展開,強調(diào)人類心理的三大制約,提倡人與人之間增進合作,建立親密友好的合作關(guān)系,實現(xiàn)人類各方面的共同目標。阿德勒提出的合作精神對于高校團支部的基礎(chǔ)建設(shè)、活力提升、健全發(fā)展等方面具有值得借鑒的意義。
【關(guān)鍵詞】合作精神;高校;團支部
我們從幼兒的身上可以看到,家庭和學校鼓勵他們參與合作,允許他們與同齡人一起玩耍或者做事。被寵壞的小孩,他們只對自己感興趣,并會把這種對他人缺乏興趣的態(tài)度帶進學校。只有他們以為對自己有利的東西,他們才聽得進去。進入大學學習后,這種在成長過程中缺乏社會感而帶來的對生命意義扭曲的價值觀,會影響他們對自身責任感和獨立感的培養(yǎng),從而使得他們無法應對生活中的各種考驗和挫折。生活中任何問題解決都需要合作的能力??朔щy的前提是必須在人類社會的框架之中,簡言之,我們無法脫離人類群體,無法“真空”。在這一框架中,懂得生命在于奉獻的人,會充滿勇氣并很可能獲得成功。
在學校的“一心雙環(huán)”格局中,我們能夠看到組織與組織之間的合作、個體與個體之間的合作、個體與組織之間的合作。我們不禁要問,他們之間的合作真的能做到親密無間嗎?他們?yōu)楹斡袝r積極合作,有時又漸行漸遠?阿德勒提倡的合作精神正好可以解答其內(nèi)在的動力和意義,幫助我們能夠在“一心雙環(huán)”格局下,從“人本”出發(fā),探討培養(yǎng)學生合作精神,以促進學校共青團基層團支部的活力提升。
一、阿德勒的合作精神
阿佛雷德·阿德勒是人本主義的先驅(qū),在其著作《自卑與超越》一書中,強調(diào)了人的合作精神。在個體心理學的觀點中,人的行為是由社會力量決定的,人們交往,相互依賴與合作。人獲得工作,開始職業(yè)生涯,也是以人際交往為前提。
在阿德勒的理論中,人們?yōu)閮?yōu)越而奮力是生命的實質(zhì)。人的行為動機并不是生物因素在起主要的作用,而是人的社會性。從行為動機出發(fā),我們設(shè)想,在一個組織當中的個體為了其個人的優(yōu)越而奮力,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如果一個人不顧他人、集體和社會,只考慮個人的優(yōu)越,并為之專心付出,可能就會產(chǎn)生優(yōu)越情結(jié)。那么,這樣一個人可能是自吹自擂的、傲慢帶有偏見的、專制的人,這樣的人在組織中、在社會中是不太受歡迎的。那么,我們從阿德勒提出的合作理論主要有幾個目標:
1、學會合作。阿德勒把合作的問題作為個體心理學的重點,他認為,合作是解決生活問題的。并且,建立在合作基礎(chǔ)上的分工是人類幸福的重要保障。此外,他認為,真正生活的意義在于“奉獻,對人發(fā)生興趣和互助合作”。
2、糾正錯誤的生活風格。在阿德勒看來,絕大多數(shù)兒童帶著家庭教育的失敗所導致的錯誤生活風格的過去(例如自卑、溺愛、忽視等)走進學校和課堂。我們說,并不是有了孩子,男女就能成為合格的父母。很多父母不知道耶不想知道如何能夠促進孩子成長。當不恰當?shù)慕逃绞绞┘佑诤⒆由砩虾?,大概會在他們身上形成三種錯誤的生活風格。統(tǒng)一-支配型(權(quán)力型兒童),喜歡支配他人;索取-依賴型(自我中心兒童),竭力從他人那里索取一切可以索取的東西;回避型(懶惰兒童),通過回避問題而在人生中取勝。權(quán)力型兒童在組織中與同伴活動的目的是為了統(tǒng)治駕馭他人,自我中心兒童是為了要求別人加以關(guān)注。以上三種都是缺乏合作精神的。阿德勒建議,教師要糾正錯誤生活風格,要不斷鼓勵,并教會他們合作之道。
3、倡導合作的教育方式。阿德勒認為最恰當?shù)慕逃绞绞呛献鳌R越處熍c學生、學生與學生友好合作為出發(fā)點和前提,找出學生的錯誤生活風格,定制教法,引起學生實質(zhì)性學習行為,并糾正錯誤的生活風格。
在學生與學生的合作關(guān)系上,教師要建立合作的組織。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自治,而不是教師放任自流。教師應當與學生較長時間相處,給予學生經(jīng)常的提醒和指導。
二、“一心雙環(huán)”格局下高職團支部活力不足的緣由
“一心雙環(huán)”團學組織格局是共青團中央、教育部聯(lián)合印發(fā)《高校共青團改革實施方案》中提出的。在高校黨委領(lǐng)導下,以團委為核心和樞紐,以學生會組織為學生自我服務、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監(jiān)督的主體組織,以學生社團及相關(guān)學生組織為外圍延伸手臂。在這樣的格局之下,充分發(fā)揮先進青年自身的組織優(yōu)勢,做好各項學生管理服務工作。學校團委對學生會組織和學生社團的指導管理,系部團總支指導基層團支部開展主題團日活動。團支部是共青團工作和活動的基本單位,是團的最基層以及組織,應該充分發(fā)揮團結(jié)教育青年的核心作用。在高職院校中,各基層團支部的工作水平直接影響到共青團工作的意質(zhì)量。黨的十八大明確要求,解決如何增強團支部的活力,增強共青團工作在高校工作的影響。在實際的團學工作中,團支部活力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團支部開展活動一般以班級為單位,開展活動的力量有限,活動收效欠佳。能夠堅持長期、規(guī)律開展活動,并做出成效的團支部鳳毛麟角,影響力較弱。通常情況下,團支部工作是在團總支的指導下開展,傾向于團總支層面開展,發(fā)動各班資源,從而保證活動質(zhì)量。因此,團支部的力量無法充分運用起來。
2、團支部組織不健全,團干部工作職責不清晰,活動組織效果較差,無法有效發(fā)揮引領(lǐng)和管理學生職能。團支部通過選舉產(chǎn)生團支部書記、組織委員和宣傳委員,有些搞笑組織委員和宣傳委員是其他班干部兼任,不單獨設(shè)立。在實際工作中,我們能夠看到,班級活動和團的工作往往沒有明確的界限,并且主要由班長、團支書和副班長來做,團支部委員的作用不大,對自己的工作任務認識不明確,從意識上認為自身職務并不重要,容易產(chǎn)生工作懈怠。在團支部開展工作時,我們經(jīng)常能看到團支書一人開展工作,或是跟班長商量開展工作,其他班委少參與或不參與意見的情況。這樣的情況,容易導致班級同學被動參加活動,團支部委員不支持團支書甚至拆臺的結(jié)果,活動的收效甚微。
3、團支部人才分流,增加團支部活動組織難度,導致團支部活動執(zhí)行力降低。很多團支部都存在學生干部在學生會、學生社團工作的現(xiàn)象。他們在學生會等組織中發(fā)展空間大,獲得榮譽的機會較多。特別是新生剛進校,有的學生報名參加了系部學生會、校級學生會和不少學生社團、協(xié)會等,每天非常忙碌。不少學生分流在各種學生組織中,而不愿意參加班級活動,使得團支部在組織活動時的難度增加,團支部的活動能力也大大降低,團支部的凝聚力和戰(zhàn)斗力大大削弱。
三、阿德勒合作精神對“一心雙環(huán)”高職團支部活力提升的意義
在團支部中,無論是選擇做班干部還是做普通學生,無論是選擇在團支部出力,還是在學生組織效力,每一個學生對在學校生活的選擇都是其對生活意義有自己的看法。在阿德勒看來,良好的生活意義應符合一些共性:“奉獻、對別人發(fā)生興趣和互助合作?!睆暮献髦邪l(fā)展出社會興趣,為他人、為社會奉獻是人生的意義所在。團支部出現(xiàn)凝聚力不強,團員意識不清,活力不足的問題,可以理解為他們?nèi)狈膶俑泻蜕鐣d趣,并且不相信合作可以解決問題。阿德勒的合作精神對于團支部建設(shè)的意義在于——教會學生合作。
在現(xiàn)實生活中,社會輿論宣傳個人努力獲得成功,家庭教育中,父母也會要求孩子在學業(yè)努力獲得個人成果,例如高考狀元、競賽達人等,忽視了人與人之間的合作,忽視了個體在集體中的力量。一個個體的成功,離不開集體,但通常我們意識不到或是過分強調(diào)個體,從而忽略了集體。極端的在意個體、在意自我,有時會出現(xiàn)極端事件,例如要錢不成,弒母殺父;戀愛不成,上門糾纏;學習受挫,輟學自殺等等。已經(jīng)上了大學的學生無法再回到童年重新學習合作之道,那在團支部中如何能夠再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與合作能力,從而提高團支部的活力,值得我們思考額研究。學生在校園中,接觸最多的是同伴和教師,因此,在團支部的建設(shè)中可以從三個方面發(fā)展學生的合作能力。
1、教師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合作關(guān)系。在團支部中,教師應當與學生較長時間相處,最好能夠打成一片。同時,教師有指導和提醒的責任。在與學生合作的過程中,明確團支部建設(shè)的目標和任務。我們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同學是喜歡與他人合作的,但是從眾心理會影響學生的判斷,例如,當一個四人宿舍中,三人在游戲,一人在學習時,學習的那個學生反而顯得“特殊”。在開展團支部工作時,教師有意識地知道團干部組織學生討論,與學生在面對面的交流和互動中學習。但是,在合作舉行活動之前,教師要進行必要的講述,缺少這一環(huán),學生在合作時,沒有明確的目的,學生不理解做什么,為什么要這么做,總是處在被動支配的處境。這樣就無法激發(fā)學生在團支部中合作的欲望。
為了避免出現(xiàn)學生表面服從的表熱內(nèi)冷的狀況,事先做好統(tǒng)籌安排,讓學生在合作之前清楚合作規(guī)則,明確團支部成員應承擔的責任與義務,將團支部的任務落實在每一個學生身上,強化學生在團支部中的角色意識,增加他們對團支部的向心力和責任感。
2、促使團支部成為所有學生的舞臺。在團支部開展活動時,性格外向或權(quán)力型的學生往往扮演組織者角色,他們通常會發(fā)表意見,而性格內(nèi)向或回避型的學生往往選擇不提出意見,被動接受團支部的安排,還有的甚至游離于團支部之外。在開團支部會議時,發(fā)言的還是那一兩個學生(通常是團支書和班長),從此,那一兩個學生成了團支部的“主角”,其他學生變成了“配角”。
教師在指導過程中要注意兩個關(guān)鍵點:一、留意每個學生的性格特點,發(fā)掘閃光點;二、分配任務是要注意層次。不同的學生能夠勝任的任務不同,任務層次不同。在開展團支部活動中,注意觀察和參與,特別關(guān)注在班級中存在感較低的學生,適時得進行鼓勵和幫助。對于團支部活動總結(jié)評價時,教師要注重強調(diào)團支部整體的進步,不僅關(guān)注結(jié)果,更要關(guān)注活動過程,關(guān)注每一個學生,對不同水平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鼓勵團支部學生共同進步。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逐步培養(yǎng)學生集體的進步感,培養(yǎng)他們認可自己在團支部中存在的價值。
3、正確發(fā)揮學生干部在團支部中的作用。教師對于團支部建設(shè)的指導,一定要做好學生干部的思想教育工作。往往教師在下達團支部工作任務給學生干部后,學生干部如何將工作任務在學生中傳達、安排會直接影響團支部工作的成效。教師必須引導并強化學生干部的合作意識,提高他們的合作能力。避免學生干部在團支部工作中為了滿足個人優(yōu)越感而開展工作。同時,幫助學生干部了解團支部合作的任務,當他們思路受阻、思想意識狹隘時給予適當?shù)膸椭?。我們?jīng)常能夠遇到學生干部前來“訴苦”,覺得自己“里外不是人”,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的開導、關(guān)心和幫助尤為重要。
鼓勵學生自治,在觀察學生中捕捉閃光點,保證團支部交流時不同觀點之間的碰撞,鼓勵團支部所有學生發(fā)言,并進行合理的質(zhì)疑,在不同的觀點中有所收獲,鼓勵學生反思。
【參考文獻】
[1]曾捷英,周新林.阿德勒合作教育理論簡述.
[2]何東亮.論阿德勒的合作之道[J].常熟高專學報, 1999,(03):79-83.
[3][奧]阿弗雷德·阿德勒.自卑與超越[M].馬曉娜譯.吉林: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5.
[4]共青團中央、教育部,高校共青團改革實施方案[N].人民日報,2017.01(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