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麗
歌德說:“只有運動才能除去各種各樣的疑慮?!备咧姓Z文課堂也是如此,只有運動,包括思維的運動、肢體的運動,才能真正排除學生的疑慮。知識的灌輸是不能替代自我的主動探究的。因此,在高中語文課堂中,教師要生成一種動態(tài)化的教學模式,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并將其作為教學一部分資源的構成者及生成者,關注他們提出的不同觀點和呈現(xiàn)出來的不同思維方式及其學習的不明和錯誤之處,并將這些作為動態(tài)化教學生成的依據(jù),臨場發(fā)揮,巧妙運用,生成一種動態(tài)化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質疑的生成、錯誤的排解、相關的實踐活動中學習語文,使學生在動態(tài)的學習中感受知識的變化。這不僅能夠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感受到語文知識的精彩,還可以充分帶動學生,將不思考的學生融入在人人思考的環(huán)境中,讓思維運動的學生帶動思維停滯的學生。課堂在流動中,學生才會受益。
一、引導學生生疑,在思維運動中學習語文知識
巴爾扎克說:“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毫無疑問是‘問號?!备咧姓Z文學習也是如此,學生要不斷的思考,在思考中發(fā)現(xiàn)疑問,而思維的運轉就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這也是孔子所說的:“疑是思之始,學之端?!边m當?shù)纳扇缫粔K投入到靜止河流中的石頭,激起千層浪,使靜態(tài)而又乏味、使人昏昏欲睡的高中語文課堂生動起來,所有學生會被帶入思維運動的軌道,順著某位學生的疑問,對知識進行一番思考,這更有利于全體學生的深入學習,也更有助于學生的互動探討。
在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上,教師獨自高談闊論,學生追隨其后,即便有疑問也沒有開放的平臺提出來。更多的教師對經(jīng)常生疑的學生敬而遠之,認為其對課堂知識掌握不佳,又默默贊許其勇敢;還有一些教師害怕無法解答學生的質疑,或浪費時間,所以剝奪學生提出疑問的權利。這種行為只會使學生對高中語文課堂產生厭煩心理,壓抑著學生的主體性,會使學生的思考興趣如一團困斃之火漸漸熄滅。而語文知識的延伸是依靠思考進行的,思考能力的覆滅無疑會成為阻礙高中語文知識學習的最大問題。因此,教師要“廣開言路”,為學生提供表現(xiàn)自己、提出質疑的平臺,根據(jù)對問題的質疑,進行思維的運轉,高效思考,進而使學生深入學習,獲得更多的體會。
從心理的層面來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需要,即希望自己成為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或探索者,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是非常強烈的,這也是蘇霍姆林斯基的觀點。而生疑,便是使其成為發(fā)現(xiàn)者的途徑,在發(fā)現(xiàn)這一動力的導引下,學生會聯(lián)合起來成為研究者和探索者,在需求的操控下,學生會很自然主動地投入到學習和思考中。關于生疑,分為兩個層次,首先是對文本內容觀點的不理解;另外就是高層次的疑,即是對書中的見解產生異議,或是發(fā)現(xiàn)文本的謬誤所在。在這里,教師可結合兩種形式,無偏無倚,幫助學生解疑。
如龔自珍的《病梅館記》中有一句:“或曰:‘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以歌為美,正則無景;以疏為美,密則無態(tài)。固也?!边@里的“固也”被解釋為“固然如此”,表示承認某種事實,但是這有悖文章的思想情感。大家都了解龔自珍寫此文是為了抨擊這一現(xiàn)象的,并找出“天下之梅皆病”的根本禍因,怎么會承認“曲為美;疏為美”。學生產生疑問,于是開始探索這個“固也”的正確解釋。根據(jù)語境,能理解這個“固也”是作為貶義詞存在的。因此“固也”在這里有“固陋”之意,意為見識淺薄,固塞鄙陋。
由生疑到探究,學生會更加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意旨。還有學生不同意作者的觀點,認為修梅如同修身,因材施教,展現(xiàn)多樣的美。竹子就是直的,所以展現(xiàn)直的美,梅花的枝干一開始就是彎曲的,所以有彎曲的美。人們去修剪,意在修身,是為了使美的更美,在其基礎上更增其造詣。學生這種疑,也是很有道理的,教師可以組織一次小型的辯論會,讓學生以正反方進行這一問題的辯論。有正方學生舉出封建社會為女人裹足的問題,有學生舉出人的自然發(fā)展觀,還有學生舉例說人民的思想自由、行動自由的權利等,都抨擊“繩天下之梅”這樣的做法。反方則從修身養(yǎng)性、德育、美育等層面反駁之。通過辯論,學生得以深入地由文本進行延伸。這正是文本閱讀的最終目的。
二、珍視學生的錯誤,營造動態(tài)化的語文課堂氛圍
一致的聲音,雖然使課堂看起來整齊劃一,學生幾乎是進行統(tǒng)一步調的學習,但是卻缺少某種鮮活力。換句話說,每個學生都是不同的,包括文化背景、知識儲備、情感價值、思考方式等,因此,課堂上所生成的同一步調是很可疑的?;蛘呤且恍W生亦步亦趨,或者是教師的話語領導,不然無法造成這樣的結果。所以,教師所追求的應是每個學生的不同表達,包括不同的錯誤。允許其在自己的思考統(tǒng)領下犯錯?!板e誤是真理的鄰居?!蓖ㄟ^錯誤可走向正確的彼岸。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可忌諱學生犯錯,反而要珍視課堂中學生出現(xiàn)的錯誤,并將其作為學生深刻理解知識的一個契機。因為錯誤會帶給學生強烈的印象,使其產生強烈的通向正確途徑的愿望,所以會對正確的觀點深刻記憶。這有利于學生的學習。此外,錯誤如一個小事故,會使課堂緊張起來,變平靜為動態(tài),學生在動態(tài)化的學習氛圍中會更加有激情,更投入。
以劉禹錫的《石頭城》為例,這首詩是組詩《金陵五題》的第一首,雖然以大唐帝國的衰敗作為寫作背景,但是卻巧妙避開金陵、六朝等相關的史實,而是將詩作的敏銳觸角伸向周邊的景物——“群山、故都、潮水、空城、秦淮河、圓月、皇宮”,以內在對比的形式暗示今昔的差距,時間的巨變,虛與實相互生長,富有張力。在學這首詩的時候,有些學生掌握不好境象之間的關系,尤其是后兩句“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大部分學生認為是淮水從女墻上過去。在這里,教師可為學生介紹秦淮河。秦淮河橫貫石頭城,六朝的王公將其作為醉生夢死的游樂場,徹夜笙歌。水是流動的,永遠都在流淌,所以強調夜深是無用之舉,那么是什么在夜深還過女墻來呢?是舊時明月從秦淮河的東邊升起,朗照空城,夜深時候過到女墻的這邊來,表現(xiàn)無盡的依戀和寂寞之情。詩境渾厚深遠。
關于這首詩,作者的主要目的是諷喻現(xiàn)實,借六朝之滅亡,抒發(fā)自己國家的衰微,并希望統(tǒng)治者能以前車為鑒。這種情感體現(xiàn)在作者所選取的意象之中,教師可讓學生去找找看,有學生不理解何為意象,將“寂寞”、“圍”、“打”、“舊時”等動詞或形容詞提煉出來作為意象,這是不對的。從此出發(fā),教師可水到渠成地提出有關意象的定義,是一種藝術形象。由于發(fā)生了錯誤,學生能深刻地理解正確的知識。對此,教師可再讓學生試著提煉意象,這一次,學生很準確地提煉出:“潮、空城、淮水、舊時月、女墻”等,并找到這些意象相對應的情感和意味。
三、組織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動態(tài)化的教學中體驗知識
“自古圣賢之言學也,咸以躬行實踐為先,識見言論次之。”可以說,高中語文教材中的文本都是經(jīng)過作者的一番實踐而鑄就的,有的是親身經(jīng)歷,有的是設身處地,有的是觀察體驗,凡是成文都不是妄作。作為讀者的高中學生不能只涉足到文字的層面,更要將文本作為理論材料進行實踐。“實踐,是個偉大的揭發(fā)者?!避嚑柲嵫┓蛩够缡钦f。通過實踐,學生可以對文本進行驗證,對不符合規(guī)則的可進行揭發(fā)。對真知灼見進行深入理解,并能夠得到自己的見解和經(jīng)驗。這正是教學的意義所在,引導學生到文本中去,從文本中跳脫,形成自己的經(jīng)驗格局。
以海子的《麥地》為例,這首詩展現(xiàn)了鄉(xiāng)村世界的圖景,圍繞麥子,歌頌麥子,描述辛苦的父親,勾勒樸實農民的形象,以及自己對勞動人民的歌頌。但是對于“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高中學生來說,麥地是陌生的,作為最重要的意象,學生無法體會其中的意味。因此,教師可以組織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動態(tài)化的教學中體驗知識。例如,可帶學生去麥地觀看麥浪,如何像“天堂的桌子”,如何“洗著快鐮刀”;那被白楊樹圍住的健康的麥地,健康的麥子,如何“養(yǎng)我性命”。經(jīng)過觀察,設身處地,學生會感受到農民的不易,以及麥子一望無際的璀璨。
高中語文課堂呼喚知識動態(tài)化的流動,而不是如一潭死水,由學生圍著它分割那么一點。所謂動態(tài)化,就是源頭的活水,是能夠將學生帶到更遠處的力量。所以,教師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以動代替靜。
作者單位:江蘇省江陰市第一中學(214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