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永
前不久我去上海參加一個教育論壇,會議期間有位專家提出一個疑問:如果莫言不是只讀四年的書,而是和大家一樣接受完整的教育,讀初中、讀高中、讀大學,那么他還會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嗎?這個問題引發(fā)在場的專家和校長的熱議,雖然他們來自不同區(qū)域和不同領域,但卻給出了一個幾乎相同的答案,那就是接受完整教育的莫言很可能不會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一位專家甚至說:“幸虧莫言只讀了四年的書,沒有受到我們中國教育對他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摧殘?!边@位專家的話語有些偏激,但是卻引起了很多校長的反思。聯(lián)想到多年前的“錢學森之問”,這些年中國各地的學校無論硬件設施還是軟件配置上都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我們的教育是否真的跟上了新時代的步伐?我們今天的教育到底能不能讓“莫言式”的孩子長大能夠成為“莫言”呢?
《莊子·外篇·至樂》中寫道:“昔者海鳥止于魯郊,魯侯御而觴之于廟,奏《九韶》以為樂,具太牢以為膳。鳥乃眩視憂悲,不敢食一臠,不敢飲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養(yǎng)養(yǎng)鳥也,非以鳥養(yǎng)養(yǎng)鳥也?!边@個故事說的是有一只海鳥停留在魯國郊外,魯侯讓人駕車迎接它,并且把它放到宗廟里對它敬酒,演奏《九韶》國樂給它聽,準備豐盛的食物給它吃,海鳥眼睛花了,憂愁悲傷,一塊肉也不敢吃,一杯酒也不敢喝,三天就死了。這是用侍奉魯侯的方式來養(yǎng)鳥,不是用養(yǎng)鳥的方式來養(yǎng)鳥。莊子講的這個故事對教育者也有很大的啟發(fā),我們教育者不要從成年人的視角來做教育,用成年人的標準來教育學生,而是要從兒童的視角出發(fā),尊重兒童成長規(guī)律,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最好的教育是無痕的教育,是原生態(tài)的教育。教育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應該讓尊重打開學生幸福的通道,讓他們今天的生活擁有童真、童趣,讓他們在學校里有時間玩耍、有時間發(fā)呆,盡情地享受成長的快樂。
教師作為學校教育的主體還應該努力提升自己的素質,教師與學生交流的方式應該注重精神影響,而不是停留在淺層次的知識傳遞。老子《道經(jīng)》第十七章說道: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老子的這段話就告訴了我們應該如何當教師,最好的教師應該是讓學生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教師,學生親近他并且稱贊他;再次的教師,學生畏懼他;更次的教師,學生輕蔑他。教師通過自身的學識修養(yǎng)和人格魅力給學生以無聲的影響,這種影響會讓學生受益終身。最好的教師是把學生托起來,讓學生還覺得是自己站得高的緣故。這樣我們才能培養(yǎng)出更多的“莫言”式的學生,他們明天的生活才能走得更穩(wěn)健、更長遠。
(作者單位: 廣東省深圳市羅湖區(qū)蓮南小學)
編輯/魏繼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