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天美
摘要:嶺南獨有的鍋耳墻文化源遠流長,最早可追溯到明代以前,具有深刻的嶺南文化意蘊。首先,就建筑結構鍋耳墻的功能進行簡單介紹,交代鍋耳墻隨朝代的變更而形成的變化,并結合地理環(huán)境等因素,發(fā)現(xiàn)其基本結構形成的原因;其次,分析鍋耳墻的形式與其他相似山墻之間的關聯(lián)與差異,論述在不同觀察方式下,鍋耳墻單個展現(xiàn)與組合成的群落形式所產生的不同美學含義。從微觀到宏觀角度探究傳統(tǒng)建筑文化在現(xiàn)代裝飾中運用的方式,結合現(xiàn)代裝飾設計的需求與鍋耳墻所蘊合的藝術文化特征,詮釋在現(xiàn)代環(huán)境下中國傳統(tǒng)建筑文化對裝飾設計應用的借鑒與啟發(fā)。
關鍵詞:建筑結構;鍋耳墻;現(xiàn)代裝飾;應用
中國分類號:TU2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碼:1672-7053(2019)06-0131-02
鍋耳屋是中國古代社會后期出現(xiàn)在嶺南一帶的特色民居建筑之一,它的造型風格和工藝特征主要體現(xiàn)在祠堂、民居、府邸、文塔等建建實物中,在這個越來越重視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時代,對探尋獨具中國特色的現(xiàn)代裝飾藝術方面具有深厚的意義與價值。
1 建筑結構鍋耳墻的功能
第一,抵御外敵侵略,在屋頂建瞭望臺?!稄V志繹》中提到,萬歷年間“南中造屋,兩山墻需高起梁棟五尺余,如減垛,然其近墻處不蓋瓦,惟以磚成路,亦如梯狀,余問其故,云近海多盜,此夜登之以嘹望守御也”[1]。第二,防止火災蔓延,加高山墻,中國傳統(tǒng)民居建筑大多數是以木構造為主,而木材是易燃物質,所以建筑的防火功能是一個主要考慮的因素。古代建筑多連在一起,為避免火災蔓延連片燒,明代開始用磚石結構來防火,阻止火勢蔓延。第三,防止風力過大,增寬厚度,嶺南位于我國的最南部,枕山襟海,嶺南形成了炎熱、潮濕、常有臺風、日照時間長的氣候特點。木材容易發(fā)霉腐爛與蟲蛀,需要建筑構造達到遮陽、隔熱、通風等物質生活的功能要求,所以嶺南的山墻有意建造的比屋脊高很多。刮臺風時,高聳的山墻可以阻止臺風將屋面的瓦片吹走,且山墻可擋風入巷道,將風向分散進而通過門、窗流入屋內,既減弱風力,又保證了屋內的通風。
2 建筑結構鍋耳墻的形成及發(fā)展
2.1 建筑結構鍋耳墻的形成
古代南方省份由于地處邊陲,屬于荒蠻之地,皇權控制相對較弱,百姓在日常生活、文化心理上也不會墨守成規(guī),當思想體現(xiàn)在建筑上時,便孕育出了許多蜿蜒起伏、形式多樣、層層疊疊的民居山墻。
山墻形式繁多,有時同一幢建筑山墻都有所變化,有學者便將“五行”風水學說以輔助區(qū)分山墻。而且中國古人建房習慣信奉風水學,據說居民在選擇山墻的形式時往往請風水先生來把握,而風水先生又根據環(huán)境特點來定奪,比如周圍的山形多為火形,則山墻就采用“水式”,取水克火或“水火共濟”之意;如果正堂方位坐“水”,那么山墻可用“金”,“金”生“水”為吉[2]。諸如此類,是一種相生相克的五行關系。而火式山墻一般用在宗祠家廟,取家族興旺之意,“金”式山墻大量出現(xiàn)在廣東佛山大旗頭村以及臺灣澎湖地區(qū)等,因其形狀酷似古代鐵鍋兩側的手柄,所以被當地居民稱為“鍋耳墻”。
2.2 建筑結構鍋耳墻的發(fā)展
從唐代開始,廣州便為我國最著名的商業(yè)城市之一;明代以后,廣州就一直為對外通商的重要港口之一。多種文化的融合,在嶺南建筑中留下了痕跡,鍋耳墻是當地居民建筑的傳統(tǒng)山墻形式,但當多種文化交融時,使得嶺南建筑形式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有許多微妙的變化,迄今為止部分區(qū)域還明顯夾雜著外來文化的痕跡。因當時人口流動性大,移民文化環(huán)境濃郁,各國的工匠師們頻繁交流。可能是因為膚色、種族相類似的關系,各籍移民在建造房子或者制造一些產品時,大多數更愿意聘請同籍或同鄉(xiāng)匠師,一方面因為同籍的匠師熟悉當地慣用的樣式和各類工藝;另一方面,相互之間也比較信任,交流起來相對更方便。但有時人手不夠,他們也不排斥請外籍工匠來幫忙。這樣一來,來自不同地域、不同派系,接受了不同文化教育的工匠們在建造過程中相互交流、切磋,造成了以鍋耳墻為主要形式的大同小異的山墻,一些外來的文化直至今日依然保留在建筑山墻上。
3 建筑結構鍋耳墻的美學意蘊
3.1 個體的形式美
鍋耳屋的外觀造型頗具特色,除了具有一般中國古代建筑的坡頂外,還著重采用了“鍋耳”的建筑造型,將房屋兩端的山墻建造的超過屋面與屋脊,并以流暢曲線的山墻檐收頂,起伏三級,整體輪廓呈階梯狀(如圖1)。對比建筑造型中的各個結構發(fā)現(xiàn),鍋耳墻將不同的建筑結構組成了富有秩序、和諧、美感的畫面,如大小、高低、曲直、方向、凸凹、開合、明暗、動靜、繁簡、輕重等藝術美,遵循了統(tǒng)一與變化、節(jié)奏與韻律、對稱與均衡等形式美學法則圈。嶺南的建筑藝術美在于它將不同時空具有某種象征寓意的符號巧妙地融合在一幅畫里,以此來寄托某種情感,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平安、幸福生活的愿景。嶺南山墻與古時候鍋兩邊的手柄形狀相似,高高聳起的鍋耳墻象征著屋內主人身份高貴、家庭富裕、子嗣繁多。而這種形狀又很像清朝官員的官帽邊,因此后人修鍋耳墻也有保佑子孫能當高官的意思。可以說嶺南的鍋耳墻無論在實用上、還是在美觀上,都承載了當時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3.2 組合的形式美
嶺南古村整體迎合夏季東南季風方向,經由南北向排列成行的梳式結構,很好地構造了村落室內外風的流動,締造合適的村落外部微環(huán)境,穿堂風帶走夏季室內的濕熱空氣,創(chuàng)造了涼爽宜人的室內外居住環(huán)境,中和了嶺南地區(qū)夏季的悶熱。中間隔出來的空道起到了防火巷的作用,也讓鍋耳屋的山墻都朝一個方向建造,形成極富特點的嶺南建筑文化。由于建筑房屋的格局、朝向一致,村落布局整齊密集,住宅兩側外墻開門與筆直的小巷縱橫相通,中間間或著防火巷,村尾封閉。從烏瞰的角度來欣賞,群體組合的大屋頂雖形體龐大,但卻顯輕巧活潑,比例有度,主次分明。房屋側面的鍋耳墻接連在一起便組成高低錯落、延綿起伏的曲線畫面,打破了單一呆板的直線墻體,具有豐富的節(jié)奏與韻律感之美,尤為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