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宇清
中國歷史上留有大量的興亡感懷詩,時勢變遷后,再次釋讀這些從細膩的心靈深處吟哦而出的詩句,品味這些動人詩篇中營造的意象,追溯我們民族曾經(jīng)走過的歲月,仍可以窺見其思想境界、精神風貌和生存圖景,可以知曉我們民族曾經(jīng)的輝煌與哀愁。
由自身情境發(fā)出聯(lián)想的詩篇最早可追溯到《詩經(jīng)·黍離》:“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蔽髦軠缤龊?,周大夫路過舊都鎬京,舊時宮殿已成廢墟,禾黍遍地,荒草萋萋,悲從中來,作下這首詩?!爸艺撸^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鼻椴荒芙l(fā)出悲鳴:“悠悠蒼天,此何人哉?”《黍離》流露的只是一個臣子的亡國悲情,而李煜這個亡國之君的哀鳴則痛徹心扉。“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保ɡ铎希骸独颂陨场罚┯稍瓉砣f乘之尊的皇帝淪為萬劫不復的階下囚,真是“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間”。一曲《虞美人》,凄美中浸透哀憫,打動過多少憂傷的心靈,這種錐心刺骨的痛是身外之人難以真切體味的。
沒有千年不變的江山,“誰家興廢誰成敗”(宋方壺:《山坡羊·道情》),是司空見慣的現(xiàn)象,但盈虛消長的底蘊卻令人回味。晚唐詩人章碣的《焚書坑》堪稱經(jīng)典:“竹帛煙銷帝業(yè)虛,關(guān)河空鎖祖龍居??踊椅蠢渖綎|亂,劉項原來不讀書?!睉{借崤函之固、秦軍之勇,似乎可以圓了始皇帝的萬世帝業(yè)夢,然而統(tǒng)治者的暴政最終走向了愿望的反面,秦二世而亡。用暴烈的手段終究禁錮不了人們的思想,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最終滅秦的并不是那些議論時政的儒生,而是“不讀書”的劉邦和項羽。
與這首詩相媲美的是唐末詩人皮日休的《汴河懷古》:“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鼻爻退宄际侵袊鴼v史上強盛但短暫的王朝,與歷史上許多漸進衰亡的王朝不同,它們都是在其締造者手中臻于鼎盛忽而崩摧的,它們滅亡的相似點都是統(tǒng)治者的苛政與濫用民力。大運河的開鑿溝通了南北,促進了運河沿岸物資和文化的交流,是中國乃至世界偉大的水利工程,但隋煬帝操之過急,這項偉大的工程與同時期其他眾多的工程一道,使得民不堪命,終于成為滅亡隋王朝的催命符。
然而歷史竟是如此的奇妙,一個時代為人所痛恨的秕政,時過境遷后,卻是另一個時代為人所歌詠的豐碑。秦始皇的長城和隋煬帝的大運河給其營造者帶來了厄運,但對于后世,卻是引以為傲的功勛。清人趙翼對此有著精妙的見解:“當其興大役,天下皆痍瘡。以之召禍亂,不旋踵滅亡。豈知易代后,功及萬世長。周防鞏區(qū)夏,利涉通舟航。作者雖大愚,貽休實無疆。如何千載下,徒知詈驕荒?”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保虾迫唬骸杜c諸子登峴山》)時間在悄無聲息地流走,歲月會淘盡一切勛業(yè)。李白《越中覽古》勾畫了一代霸主的榮耀與落寞:“越王勾踐破吳歸,戰(zhàn)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痹倏磩⒂礤a《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痹酵跗茀鞘钦鸸艩q今的功業(yè),王謝人家又是多么煊赫,然而轉(zhuǎn)瞬之間已為陳跡。與此有異曲同工之妙的還有韋莊《臺城》:“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泵鲀舻木跋笾邪岛环N寂寞和冷清。岑參《登古鄴城》:“下馬登鄴城,城空復何見?東風吹野火,暮入飛云殿。城隅南對望陵臺,漳水東流不復回。武帝宮中人去盡,年年春色為誰來?”同樣的今昔對比,冷寂悵然。
這些由眼前景物聯(lián)想史事發(fā)出的感慨,想象的意味濃厚,隱有惋惜、無奈之意,流露出繁華不再、富貴浮云之嘆。這是詠史詩中最常見的題材,再看王勃《滕王閣》:“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贝鲝凸拧稘M江紅·赤壁懷古》:“幾度東風吹世換,千年往事隨潮去。問道旁、楊柳為誰春,搖金縷?!崩顗絷枴洞蹬_春日懷古》:“流水浸城隋柳盡,行宮為寺汴花開?!泵鎸排f宮殿、浩渺江天,詩人的情思被撩動了。雕梁畫棟的高樓和千萬年不變的江山勝景在世事變遷后,也只能寂寞地佇立在流云細雨中,靜靜地供后人品評、緬想。
“興廢由人事?!保▌⒂礤a:《金陵懷古》)政治得失關(guān)系王朝興衰,統(tǒng)治者的精神狀態(tài)也牽連社稷安危,雖然歷代逸豫亡身的事例不少,但烽煙散后,重蹈覆轍者也不罕見。蘇軾《驪山三絕句》(其一)道破了中國古代治亂相循的玄機:“功成惟欲善持盈,可嘆前王恃太平。辛苦驪山山下土,阿房才廢又華清?!倍拍痢哆^華清宮絕句》描繪了一幅江山與美人的鮮艷畫面:“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唐玄宗不惜動用國家用以傳遞軍政要事的通信系統(tǒng),只是為了滿足愛妃的口腹之欲,真是1500多年前周幽王的異代知己。美人笑了,江山倒了,周幽王身死國滅,貽羞萬古,唐玄宗是“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白居易:《長恨歌》),唐王朝盛極而衰,玄宗本人也是晚景凄涼。
與評論朝政得失、感嘆繁華過眼不同,也有遭逢時代巨變、命途多舛時對歷史的懷思,多有追慕前賢、不滿當下之念。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英雄淚!”辛棄疾一生以恢復失地為職志,因與主政者意見不合,屢受排擠。此篇借景物和歷史抒懷,在抒發(fā)報國無路悲憤的同時,隱寓對南宋朝廷茍且偷生、偏安一隅的蔑視與憤恨?!澳隙删驾p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趙孟:《岳鄂王墓》),江南的和風細雨、紅脂金粉早已軟化了南渡君臣的氣質(zhì),哪里會想起北方胡塵里的黎民?南宋小朝廷屈辱求和、紙醉金迷的后果就是醉生夢死,直至最后滅亡,南宋政權(quán)也沒能重返中原舊都,可惜了詞人的一腔赤忱。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保ㄌK軾:《和子由澠池懷舊》)人生天地間,或為生計奔忙,或為理想奮斗,窮達不一,有才未必得志,有志未必遂愿。陳子昂《燕昭王》:“南登碣石館,遙望黃金臺。丘陵盡喬木,昭王安在哉?霸圖今已矣,驅(qū)馬復歸來?!标愖影罕ж撨h大,富有才情,但終究無緣一展其志,通過歌頌燕昭王這位歷史上著名的禮賢下士、知人善任的賢主,嘆惋自己人生不遇。陳子昂感懷己志之不伸,而那些身逢家國之變的志士則更為沉痛。鄧剡《酹江月·驛中言別》:“水天空闊,恨東風,不惜世間英物。蜀鳥吳花殘照里,忍見荒城頹壁。銅雀春情,金人秋淚,此恨憑誰雪?堂堂劍氣,斗??照J奇杰。? 那信江海余生,南行萬里,屬扁舟齊發(fā)。正為鷗盟留醉眼,細看濤生云滅。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沖冠發(fā)。伴人無寐,秦淮應是孤月。”作者是抗元英雄,曾為驅(qū)除侵略者、恢復國家舍生忘死,可惜失敗了,自己也身陷囹圄,但并無絲毫萎靡之色。詞意雄健,以歷史典故隱喻當前局勢和對未來的期望。通過這些借古喻今、托史寄情、以史明志的詩詞,我們可以想見作者的心境。
人生窮通難測,睿智的詩人用他們的才思詩意地描述了人生的起起伏伏。王安石《浪淘沙令》:“伊呂兩衰翁,歷遍窮通。一為釣叟一耕傭。若使當時身不遇,老了英雄。? 湯武偶相逢,風虎云龍。興王只在笑談中。直至如今千載后,誰與爭功?”伊尹和呂尚都是寒微之士,在風云際會之時,成就了一段歷史偉業(yè)。在歷史的長河中,高岸為谷、深谷為陵的現(xiàn)象實屬平常。潛伏于草澤之中的奇才異能之士所在多有,誰能永保富貴而又有誰將永遠貧賤呢?正是世事人生有如此變數(shù),明智者則別有見地??滴趸实墼凇督鹆昱f紫禁城懷古》中說:“秣陵舊是圖王地,此日鸞旗列隊過。一代規(guī)模成往跡,六朝興廢逐流波。宮墻斷缺迷青瑣,野水灣環(huán)剩玉河。治理艱勤重殷鑒,斜陽衰草系情多?!笨滴趸实鄢舜涎步?jīng)鎮(zhèn)江、南京之地,觀覽山川形勝,思忖史事,“慨然久之”,寫下了這首自警自勵的詩。作為從祖先那里繼承皇位的一代帝王,相較于歷史上那些耽于享樂的皇帝,康熙有此番見解,甚為可貴。在康熙苦心經(jīng)營下,清王朝一時出現(xiàn)了中國歷史上為數(shù)不多的盛世局面,并非偶然。如此,一個人不論多么志得意盈,還是應該留有一份敬畏之心的。
在中國古代,不乏高潔之士,他們的懿德同樣進入了詩人的視野,備受禮贊。陸龜蒙《和襲美泰伯廟》:“故國城荒德未荒,年年椒奠濕中堂。邇來父子爭天下,不信人間有讓王?!敝艹嫦裙殴赣腥樱L子泰伯、次子仲雍和幼子季歷。古公預見到季歷之子姬昌的圣德,想打破慣例,把君位傳給季歷,從而傳給姬昌,而不是傳給泰伯。泰伯明了父親的意愿,便偕仲雍來到勾吳,古公如愿將君位傳給了季歷,以后又傳給了姬昌(周文王),再后來,周族勢力日益壯大,到周文王兒子姬發(fā)(周武王)時,商紂無道,武王便聯(lián)合諸侯,誅滅了商朝,建立了周朝。詩篇描述的正是泰伯讓王的故事。聯(lián)想到那些為了爭奪皇位不惜父子、手足相殘的血腥事件,泰伯“可謂至德也已矣”(《論語·泰伯》)。作為儒家禮制社會典范的周朝,常常為人們所稱頌,周禮是古代士大夫最為推崇的道德行為規(guī)范,舊時孩童讀物《三字經(jīng)》吟誦道:“周武王,始誅紂。八百載,最長久。”景仰之意依稀可見。
時至晚清,國勢陵夷,強鄰環(huán)伺,中華民族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愛國的詩人們寫下了許多憂時感事的詩篇??涤袨椤肚锏窃酵跖_》:“秋風立馬越王臺,混混蛇龍最可哀。十七史從何說起,三千劫幾歷輪回。腐儒心事呼天問,大地山河跨海來。臨睨飛云橫八表,豈無倚劍嘆雄才。”國家已是風雨飄搖,可恨的是朝廷中魚龍混雜,一班權(quán)臣還在為私利鉤心斗角。詩人登臨懷古,感時抒憤,揣摩往古未來,贊美壯美河山,祈盼有匡時救國人才的出現(xiàn)。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清廷在甲午戰(zhàn)爭中戰(zhàn)敗后,臺灣被外族割占,這是中華民族的“剜心之痛”,極大地震動了每一個有愛國心的人。黃遵憲的《臺灣行》抒發(fā)了五味雜陳的情感:“我高我曾我祖父,艾殺蓬蒿來此土。糖霜茗雪千億樹,歲課金錢無萬數(shù)。天胡棄我天何怒,取我脂膏供仇虜。眈眈無厭彼碩鼠,民則何辜罹此苦?亡秦者誰三戶楚,何況閩粵百萬戶。成敗利鈍非所睹,人人效死誓死拒,萬眾一心誰敢侮?”詩人贊頌了祖先開發(fā)臺灣的艱辛與業(yè)績,展現(xiàn)了這片土地的富饒和神奇,表達了割讓土地的悲憤,抒發(fā)了抗敵御侮的昂揚斗志。這些富有濃郁愛國情感的詩篇拓展了歷代詠史詩的內(nèi)容和題材,升華了詩歌主題和境界,同樣值得用心品鑒。
作者單位:內(nèi)江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