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股權代持的現象已經愈發(fā)普遍,由此產生的代持股權繼承問題也不容忽視。關于股權繼承,《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75條的規(guī)定較為抽象,沒有關于繼承程序的具體規(guī)定,針對代持股權的繼承問題也沒有做出具體規(guī)定,導致司法裁判上的混亂。鑒于此,從風險防范的角度,股權代持協議或公司章程應設計相應條款以避免糾紛的產生,如未約定,則應區(qū)分完全隱名出資與不完全隱名出資的情形。完全隱名出資時繼承人想要繼承股權應經由股東同意;不完全隱名出資時由實際出資人的繼承人繼承股權。
關鍵詞:股權代持;股權繼承;股東資格
中圖分類號:D91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4428(2019)05-0142-03
一、 問題的提出
所謂股權代持,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三)》(以下簡稱《公司法解釋(三)》)第25條的規(guī)定,是指實際出資人與名義出資人訂立合同,約定以名義股東登記為股東,而由實際出資人負責出資并享有投資權益的法律關系?!蹲罡呷嗣穹ㄔ宏P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三)》第25條:有限責任公司的實際出資人與名義出資人訂立合同,約定由實際出資人出資并享有投資權益,以名義出資人為名義股東,實際出資人與名義股東對該合同效力發(fā)生爭議的,如無合同法第五十二條規(guī)定的情形,人民法院應當認定該合同有效。
關于股權繼承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以下簡稱《公司法》)第75條的規(guī)定較為抽象,沒有關于繼承程序的具體規(guī)定,也無法解決實務中出現的問題。當名義股東或實際出資人死亡后,由何方繼承人繼承股權以及繼承的程序為何,司法實務和理論界都存在爭議。司法實務中,法院通常將股權代持繼承問題定性為股東資格確認糾紛,但是司法裁判路徑不一,也沒有提出具體的繼承方案。
在鐘華、王奇與慶鈴公司股東資格確認糾紛案中,王某生前與慶玲公司的法定代表人馬作謙口頭協商以慶鈴公司的名義為王某購買煙臺銀行的股份。王某過世后,其繼承人鐘華、王奇因與慶鈴公司為320萬股的股權權屬發(fā)生爭議,故訴至法院。煙臺中院一審判決確認慶鈴公司名下的320萬股煙臺銀行股份中的100萬股系慶鈴公司代王某持有,但該院未直接確認100萬股歸鐘華、王奇所有。后最高人民法院認為,因繼承法律關系與股權確認法律關系并非同一法律關系,繼承人要繼承被代持的股權,應當先確認被繼承人確實存在被代持的事實。在繼承人要求繼承被代持股權時,應先代替被繼承人先行向名義股東主張權利,證明被繼承人為代持股權的實際出資人,進而確認代持人與被繼承人之間存在股權代持關系。在確認名義股東與被繼承人的代持關系后,相應股權才可作為被繼承人可供繼承的財產范圍,進而對該股權進行分割繼承。參見最高人民法院(2015)民申字第497號民事裁定書。
最高人民法院認為實際出資人死亡后,繼承人繼承被繼承人被代持的股權時,應先確認被繼承人與名義股東之間存在股權代持關系,而不能直接要求確認股權的歸屬。判決中也只是提出確認存在代持關系后,對應股權才能被分割繼承,但并沒有給出具體的繼承方案。
可見,當名義股東死亡發(fā)生代持股權繼承時,實際出資人及其繼承人的權益很難得到保障。最高人民法院認為其應先證明存在股權代持協議,而在當事人死亡后證明此種關系的存在具有較大的困難,雙方存在很大爭議。為解決代持股權繼承問題,應從繼承的客體、主體以及繼承的程序等方面進行分析,以期提出一個較為合理的繼承方案。
二、 代持股權繼承的客體
(一)普通股權繼承的客體
《公司法》第75條規(guī)定:“自然人股東死亡后,其合法繼承人可以繼承股東資格?!钡⑽疵鞔_何為“股東資格”,有學者認為僅能繼承財產性權益,股東身份隨著股東的死亡而消失;有學者認為也包括股東身份的繼承。關于股東資格的界定,主要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股東資格,是指依照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的規(guī)定,以對公司出資為代價而取得的一種公司法上的身份。股東資格是投資人取得、行使股東權利,實現投資利益,承擔相應的股東義務與責任的基礎。
廣義的股東資格則不僅能夠體現股東在身份法上的地位,還具有財產性的權利性質。關于股權的性質,學界曾有過許多爭議,如“股權所有權說”“社員權說”“債權說”等等。但是目前,通說認為股權是指基于股東身份和地位而享有的一種綜合性的權利,既有非財產權性質的表決權,亦有財產權性質的分配請求權等。
在股東與公司的關系中,股東資格與股權是兩個密不可分的概念,不存在有股東資格而無股權,也不存在無股東資格卻享有股權的情形。根據《公司法》第32條規(guī)定,股東資格的確認需經過特定程序,即股東請求公司將其姓名載入股東名冊, 記載于名冊的股東可以依股東名冊主張行使股東權利。因此,出資人取得股東資格的實際意義就在于更好地行使股權,股東資格是取得股權的前提,股權是股東資格的實質內容。雖然兩者有所區(qū)別,但是本質相同,該條文中的股東資格宜采取廣義解釋,其所體現的內容與股權相同,均包括財產性權利和身份性權利。
股權作為一種綜合性權利具有可繼承性。原因在于股權不具有專屬性。與人格權、身份權等具有強烈的人身專屬性不可繼承的權利不同,股權不因權利人的死亡而消滅,而且股權可以轉讓,因此股權不是身份權。股權的核心為其所包含的財產性權益。股東行使股東權利的目的是為了獲得經濟利益,且股東的出資可以被估價轉讓,因此股權具有財產權的基本性質。我國《繼承法》明確規(guī)定了公民私有財產可以被繼承,并列舉了遺產的范圍,之后出臺的司法解釋也沒有明確將股權納入可被繼承的財產范圍。但是股權繼承不同于其他財產的繼承,有其特殊性,且《公司法》已經做出明確規(guī)定,因此股權具有可繼承性。
(二)代持股權繼承的客體
有限責任公司代持股權繼承的客體既包括股東身份的繼承,也包括財產性權益的繼承。股權繼承時應具有整體性,可以被完整地繼承。被代持的股權同一般股權一樣可以被繼承,但是一般股權的財產性權益與身份性權益都屬于股東一人,而在股權代持法律關系中可能會出現分離的情形。因此有學者主張厘清股權中的人身性權益和財產性權益,由名義股東或實際出資人的繼承人分別繼承,但是人為地割裂股權不利于股東權利的行使,也不利于公司的管理經營,股權作為一項完整的權利不應被分離。是故在繼承被代持股權時不應發(fā)生上述股權被分別繼承的結果。實際出資人和名義股東基于代持股權協議分別享有股權的財產性權益和人身性權益。但是合同具有相對性,股權代持協議僅對當事人具有拘束力。如果公司其他股東不知道股權代持關系的存在,對他們而言股權完整地歸屬于名義股東;如公司其他股東知曉股權代持協議且無異議,實際出資人也參與公司的經營管理活動,那么實際出資人就享有完整的股權。因此,被代持的股權也應當被完整地繼承,不具有可分割性。
三、 代持股權繼承的主體
代持股權繼承的客體為廣義的股東資格,既包括財產性權益也包括身份性權益,因此確定隱名出資中的股東資格對解決代持股權繼承問題至關重要。
(一)主要學說
實務中法院通常將股權代持繼承糾紛定性為股東資格確認糾紛,但是對于股東資格認定的具體標準,理論界存在爭議。一是形式要件說。該說認為公司應當以對外公示的材料作為確認股東資格的基本標準,登記在冊的股東即為公司股東。二是實質要件說。該說認為在確認股東資格時,應當探求當事人的內心真意,真正履行出資義務,行使股東權利承擔股東義務的是實際出資人,因此實際出資人為公司股東。三是折衷說。該說認為應區(qū)別具體情形,在涉及處理公司內部有關問題時實際出資人具有股東資格,而在處理公司與外部第三人的事務時應認定名義股東具有股東資格,而不能單純依據登記或者出資來認定股東資格。
《公司法解釋(三)》中第25、26條對隱名出資的問題進行了解釋,但是仍未對股東資格的認定做出明確規(guī)定。對于如何理解司法解釋的相關規(guī)定,理論界也產生了不同的觀點。有觀點認為,司法解釋第24條處理的是公司內部關系,采取實質說認定實際出資人享有股東資格,而第25條則采取形式說來處理公司外部關系,故司法解釋采用了折衷說。還有觀點認為,司法解釋采取的是實質說,第22條的證明責任規(guī)定,同樣可以適用于對股權代持中公司股東資格的認定,如果實際出資人能夠證明其實際履行了出資義務,那么就能取得公司股東資格。張雙根教授則認為,司法解釋采取形式說,實際出資人并非公司股東,只能依據合同來處理其與名義股東間的關系。
(二)學說評議
1. 形式說
形式說主張股東資格的認定應以公示文書記載為準,主要包括股東名冊的記載、公司登記機關的登記等。在沒有相反證據證明時,實際出資人不是公司的股東。基于商法的公示主義和外觀主義,采取形式說認定名義股東的股東資格有利于保證交易安全和效率。如果認定隱名股東的股東資格,勢必會對已經形成的交易關系秩序造成嚴重破壞,因此在股東身份認定方面應堅持“重形式、輕實體”的理念,但是股權代持協議本質上是一種合同,應當尊重當事人的意思自治。在實際出資人與名義股東就股東資格發(fā)生爭議時,如果協議中有明確約定,且無無效事由,該約定即為有效。如果雙方約定實際出資人為股東,那么名義股東就不能依據公證文書的記載主張自己為公司的股東,至于實際出資人能否顯名依據相關法律規(guī)定仍應由其他股東同意。即使沒有相關書面協議或協議中沒有明確約定,如公司其他股東明確知曉實際出資人的存在且默許其參與公司管理或名義股東自認實際出資人享有股東資格,也應當認為實際出資人為公司股東。簡單地以形式說來認定名義股東享有股東資格明顯不合理。
2. 實質說
實質說更傾向于保護實際出資人的權益,認為實際出資人雖然借用他人名義向公司出資,但其出資行為是一種民事法律行為,應當考慮到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示,實際出資人的行為能夠表明其向公司投資并享有股東權益的內心真意,因此實際出資人為公司股東。主要原因在于公司章程的約定、股東名冊的記載或者工商登記僅是對公司股東資格形式上的推定而不是實質上的認定。但是實質說未能正確認識出資與取得股東資格的關系,雖然出資行為與股東資格的取得之間存在一定的聯系,但是國內外立法及理論均傾向于淡化出資行為對股東資格取得的影響。并且對于第三人及其他不知情股東而言,名義股東就是公司的股東,一味地以實質說來認定股東身份,勢必會破壞交易的安全與效率。
3. 折衷說
該說認為應當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遵循誠實信用和公平原則,在認定股東資格時應先對隱名出資行為進行分類,協調各相關者的利益。隱名投資股東資格爭議涉及利益關系的性質不同,法律側重保護的對象也不同,因此無法采取一元的認定標準。有觀點認為應按照完全隱名出資與不完全隱名出資進行區(qū)分。完全隱名出資是指公司及其他股東、第三人均不知曉股權代持協議存在。在這種情形下,股東資格確認糾紛就不僅僅是公司內部糾紛,而涉及其他第三人的利益,應當采取形式說,名義股東享有股東資格。在不完全隱名出資的情形下,公司股東或第三人已經知曉實際出資人的存在,應當探求當事人的內心真意采取實質說,實際出資人為公司股東。
司法解釋的規(guī)定傾向于實質說與形式說的結合。司法解釋首先確認了股權代持協議的效力,并規(guī)定實際出資人可以以其實際履行了出資義務向名義股東主張權利,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實質說。其次,規(guī)定實際出資人未經其他股東過半數以上同意,不得請求公司辦理變更登記,看似采取了形式說,但實則不然。因為公司股東資格的認定并不以公示文書記載為準,相關登記僅僅起到公示的作用,如有其他證據證明他人履行了出資義務,承擔股東義務行使股東權利,那么公示文書上記載的名義股東就不具有股東資格。在涉及公司外部第三人時,根據《公司法解釋(三)》第27條規(guī)定,采取形式說認定工商登記中記載的股東為公司股東。在這一問題上應采取折衷說,即對公司內部糾紛通過實際出資以及實際履行股東權利來認定股東身份。實際出資人實際履行了出資義務,名義股東只是代替其行使權利。而且在不完全隱名出資情況下,實際出資人實際上已經參與到公司的管理活動中,其他股東對此行為無異議,應當認定其為公司股東。在完全隱名出資時,名義股東具有股東資格。
四、 代持股權繼承的具體路徑
通說認為,在一般股權繼承中,除公司章程另有規(guī)定外,被繼承人可以直接繼承股東資格,公司不得以未進行變更登記而否認其股東身份。由于代持股權具有特殊性,因此在繼承程序上也與一般股權繼承有所區(qū)分。在司法實踐中,實際出資人或其繼承人提起股東資格確認糾紛之訴時,法院通常認為其應證明股權代持關系的存在,而且對證明要求較高,導致實際出資人及其繼承人的利益無法得到保障。在發(fā)生糾紛時應當先確認股權代持關系的存在,有書面協議的應審查書面協議,若無書面協議則應審查是否已經履行出資義務,其他股東是否知曉存在隱名股東等形成的證據。如果存在有效的股權代持協議且協議中就一方當事人死亡后的繼承問題做出了明確約定,在公司章程沒有特殊規(guī)定時應當按照協議約定的內容進行繼承。如協議中沒有對相關事項做出約定,應當根據確認股東資格的不同情形處理。
(一)完全隱名出資
根據前述分析,在完全隱名出資的情形下,名義股東享有股東身份。如實際出資人死亡,其合法繼承人可以直接繼承被代持股權的財產性權益并概括繼承股權代持協議,繼續(xù)由名義股東代持該部分股權。如果繼承人想要成為顯名股東,則應先向公司證明存在合法有效的股權代持關系,并經過其他股東過半數同意才能成為公司股東。如名義股東死亡,按照《公司法》第75條規(guī)定,如果公司章程沒有其他規(guī)定,名義股東的合法繼承人可以繼承股東身份。此時實際出資人可以選擇重新與名義股東的繼承人達成股權代持協議,由名義股東的繼承人成為公司的名義股東。如實際出資人想要取得股東資格,應當按照隱名股東顯名的規(guī)則經過其他股東過半數同意。當實際出資人既不能與名義股東的繼承人重新達成協議也無法成為顯名股東時,名義股東的繼承人應當對實際出資人進行補償,返還實際出資人的出資額以及一定的期待利益。
(二)不完全隱名出資
在不完全隱名出資的情形下,由實際出資人出資并實際參與公司的經營管理,按照實質性要件認定實際出資人為公司股東。如實際出資人死亡,其合法繼承人無須證明存在股權代持關系,可以直接繼承股東資格。因為公司其他股東已經知曉股權代持關系的存在且沒有提出異議,此時由實際出資人的繼承人繼承股東資格對公司的人合性沒有影響。繼承人也可以選擇概括繼承股權代持協議,繼續(xù)由名義股東代持股權。當名義股東死亡時,股權代持協議終止,實際出資人為公司股東,可以請求公司進行股東資格變更登記,不發(fā)生代持股權繼承問題。
當出現公司章程對股權繼承事項做出了特別規(guī)定,實際出資人或名義股東的繼承人無法繼承股權,或繼承人不愿繼承股權的情形時,基于商法中的契約原則和當事人的意思自治原則應當允許其退出公司。由公司對股權進行回購或者轉讓給其他股東,并按照合理的價格對其進行補償。
五、 建立合理的風險防范機制
(一)股權代持協議條款設計
股權代持這一法律關系,雖然沒有被法律禁止,但是當事人的合法權益還是面臨著很大的風險。尤其是在立法沒有對代持股權繼承進行明確規(guī)定的情況下,如何平衡各方利益是一個極大的難題。因此,為最大限度的降低風險,雙方當事人應當在股權代持協議中就相關事項做出明確約定。首先,應簽訂書面的股權代持協議,明確雙方的權利義務關系,如實際出資人已經實際出資或實際參與到公司的經營管理應特別注明。其次,雙方當事人可以在協議中就一方當事人死亡后的協議效力、糾紛解決事項進行明確約定。如果名義股東死亡,其繼承人繼承了股權,應當按照約定的價格對實際出資人進行補償。如實際出資人死亡,名義股東可以按照協議的約定向其繼承人主張報酬請求權等。但是關于股權繼承主體問題,由于涉及公司以及其他股東的權益,不能僅僅通過實際出資人與名義股東之間的合同予以解決。
(二)公司章程合理限制
根據《公司法》第75條的規(guī)定,公司章程可以對股權繼承做出特別規(guī)定。然而大部分公司對股權繼承問題并不重視,章程中對股權繼承事項也沒有做出規(guī)定,這也是導致股權繼承糾紛多發(fā)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公司章程中對股權繼承的限制不是任意限制,應當遵循《公司法》和《繼承法》的規(guī)定,以維護有限責任公司的人合性和公司整體利益的原則,不得侵犯股東的基本權利。如公司章程可以約定繼承人的相關資格、年齡等條件,只有繼承人符合規(guī)定的條件才能繼承股權。也可以規(guī)定繼承人應當經過公司其他股東的同意才能成為公司的新股東。為了更好地解決代持股權繼承問題,公司還可以在公司章程中設置股權退出機制或根據《司法解釋四》第十六條的規(guī)定設置其他股東的優(yōu)先購買權。當繼承人不愿成為股東或其他股東不同意繼承人的加入,公司可以對股權進行回購,對實際出資人及其繼承人進行補償,也可以將股權轉讓給其他股東。
六、 結語
效率對于公司、股東而言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若股權繼承得不到有效的解決,必然壓抑股東與管理者的創(chuàng)業(yè)熱情,影響公司的健康成長。代持股權繼承的問題更為特殊,其所牽涉的利益相關方更為龐大,為了平衡各方利益,應當得到有效的解決。鑒于此,最有效的方法是進行事先的風險防范,盡可能地發(fā)揮公司章程以及股權代持協議的作用。如果對代持股權繼承問題均沒有做出規(guī)定或約定,應根據隱名出資的分類適用不同的路徑。
參考文獻:
[1]張大海.有限責任公司股權繼承法律問題研究——兼評我國《公司法》第76條[J].法律適用,2008(4).
[2]李東方.公司法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2:275.
[3]張雙根.論有限責任公司股東資格的認定—以股東名冊制度的建構中心[J].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14(5).
[4]胡曉靜、崔志偉.有限責任公司隱名出自法律問題研究——對《公司法解釋(三)》的解讀[J].當代法學,2012(4).
[5]陳建勛.商法公示主義、外觀主義在股東身份確認案件中的應用[J].人民司法,2011(6).
[6]胡曉靜.有限責任公司隱名出資法律問題研究——對《公司法解釋(三)》的解讀[J].當代法學,2012(4).
[7]褚紅軍.公司訴訟原理與實務[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145.
[8]王芳.隱名投資人股東資格認定問題研究[J].河北法學,2012(1).
[9]周游.股權利益分離機制下隱名主次問題之再闡釋[J].北方法學,2015(1).
[10]劉俊海.現代公司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5:344.
作者簡介:
包穎,女,江蘇鎮(zhèn)江人,華東政法大學法律學院民商法專業(yè)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