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藝術學院 影視與傳媒學院 530022)
桂劇作為廣西著名本土戲曲,同時也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廣西人民的喜愛,但桂劇并不是直接從廣西本土發(fā)展起來的,在其漫長歷史當中,經歷了數(shù)次演變和更新,最終共同形成了當前桂劇的主要形態(tài)。
最早的桂劇是由祁劇演變而來的。在清乾隆年間,大量的祁劇戲班在廣西地區(qū)進行表演,逐漸演變形成桂劇,其中主要有地理、歷史以及文化三方面因素。首先從地理因素而言,祁劇誕生于永州,永州與廣西相鄰,分處兩地的漓江與湘江之間水路便通,再加上靈渠水運渠道的存在,直接促進祁劇向廣西地區(qū)流傳。其次從歷史方面而言,永州與廣西在西漢到明朝期間屬于同一個行政區(qū)域,兩地人民之間關系融洽,祁劇進入廣西地區(qū)后便開始在地化演變,再此后的二十年間,祁劇逐漸吸收廣西本土文化。最后從文化元素而言,永州人與桂北人在文化上存在著共通性。尤其是在語言方面,永州地區(qū)與廣西地區(qū)的語法和發(fā)音區(qū)別較小,尤其祁劇在表演過程中并沒有使用祁陽的方言,而是采用本土官話進行表達,使得廣西群眾更易接受。兩地在風俗喜好上也有共通點,當時廣西人與永州人都喜歡歌舞和弦歌,在本土的花鼓、漁鼓以及其他各風俗中都有所體現(xiàn)。因此,在這種文化習俗共通的基礎下,祁劇快速的被廣西人所接受,并在其基礎上進一步發(fā)展成為地方戲種。
廣西桂劇的演化主要經歷祁化和桂化。桂劇祁化是桂劇的起始階段,也是桂劇基礎形成的階段。在桂劇祁化的演變過程中經歷兩次變革,第一個是桂劇藝人私下拜師學藝;對于桂劇形成而言,表演的藝人是必不可缺的。但是從祁劇藝人的角度而言,這種傳授給其它地域人民手藝是不被允許的。因此,桂劇藝人都是私下與祁劇藝人建立師徒關系,從而學習祁劇的表演方式。根據史料記載,在清道光年間開始出現(xiàn)第一批桂劇班社,當時的桂劇內容都是直接來自于祁劇。例如桂劇中《觀音》《西游記》以及《目蓮傳》等,都不是桂劇的原生劇目,而帶有濃厚的祁劇色彩。在當時桂劇并非純粹的劇種,在表演形式上大多借鑒祁劇。此外從劇種占據的比例而言,祁劇的劇目比遠大于桂劇。第二階段是桂劇藝人大規(guī)模學習祁劇的階段。隨著桂劇的祁化發(fā)展,公開的設立科班進行教學是必不可缺的。例如在清光緒年間創(chuàng)建的“纓絡小社”就是桂劇公開設立科班教學的典范。纓絡小社從教學的模式上來看,是一種公開化的祁劇教學。因此,這使得桂劇在發(fā)展的過程中不斷出現(xiàn)祁化,逐漸使得桂劇與祁劇之間具有高度的相似性。
祁劇的桂化標志著桂劇開始走上一條獨立的發(fā)展道路。對于這一時期的桂劇而言,桂劇自身的藝術特色與表演方式開始逐漸占據主導地位,祁劇逐漸轉換為輔助的存在。桂劇的桂化主要存在著三個轉折點。第一個轉折點是桂林春社的出現(xiàn)。對于一個劇種而言,只有出現(xiàn)屬于自己獨有的藝術作品時,才能夠稱之為獨立的存在。而桂林春社撰寫桂劇的第一個獨立劇目《看棋亭雜劇》,標志著桂劇開始真正的走上獨立的道路。桂林春社的創(chuàng)始人是唐景崧尤其是在甲午中日戰(zhàn)爭結束以后,唐景崧退出官場,開始全身心地投入到桂劇的開發(fā)之中。他招募大量的祁劇藝人進行表演,并通過這些藝人來培養(yǎng)桂劇藝人。經過唐景崧對于桂劇的經營,桂劇的劇目數(shù)量和藝人數(shù)目不斷增多,桂劇也逐漸擁有自己的表演方式與特點。第二個轉折點是桂劇戲院的出現(xiàn)。獨立的桂劇戲院出現(xiàn)標志著桂劇從探索階段過渡到發(fā)展階段。除去廟會、祁劇院場,桂劇在此之前是沒有固定的表演地點。大多是零散不固定的表演地點影響桂劇的傳播,直到清光緒二十八年間,景福戲院的出現(xiàn)標志著桂劇第一個固定表演地點的成立,此時的桂劇正式進入發(fā)展階段。第三個轉折點是桂劇出現(xiàn)女科班和女演員。這種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表明桂劇的演員體系逐漸完善。從祁劇和之前的桂劇而言,只用男演員的規(guī)矩限制了劇種本身的發(fā)展。因為從演員的表演效果而言,男演員與女演員具有不同風格的表現(xiàn)形式,“原本桂劇種只有男演員的表演方式過于陽剛,即使有反串表演方式的存在也是無法彌補。福珍園女科班為桂劇提供第一批女科班演員,進一步彌補桂劇表演中陰柔之力不足的缺陷?!?
總之,桂劇的發(fā)展是經過祁化和桂化這兩個演變過程。演變過程中祁化與桂化的劃分依據就是桂劇是否處于主體地位。桂劇的誕生就是祁劇藝術向桂劇藝術的過度,最終形成一種全新的藝術形式。
廣西桂劇經過自我演變最終成為一個獨特并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地方劇種。隨著桂劇的發(fā)展,桂劇劇目也更加繁多、表演體系更加完善,擁有更多的專屬劇場。桂劇從依靠祁劇產生轉而成為全國十大劇中之一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廣西桂劇的鼻祖是當時在朝廷中身居要職的唐景崧,借由唐個人的影響力,桂劇得到了官府的支持,加之時任時廣西提督陸榮延對于桂劇也有極大的興趣,使得桂劇在誕生之際就持續(xù)得到官方的認可和支持。在當時官方的力量推動下,桂劇吸引大量的著名藝人進行表演和教學,為隨后的發(fā)展和繁榮建立堅實基礎。直到民國時期,桂劇依然是官方重點支持的文化項目。隨著桂劇的越發(fā)成熟,主政廣西的官員都養(yǎng)成了觀賞桂劇的習慣,例如時任廣西省的省長馬君武對于桂劇十分喜愛,幫助組織相應的桂劇劇團,主導建立廣西劇場,鞏固了桂劇的地位。在這種官方力量的基礎上,桂劇有更高的平臺和發(fā)展前景。
對于桂劇而言,只有不斷地提高自身的藝術水準才能夠在中國戲曲界占據一席之地。在桂劇的發(fā)展歷史中,其藝術成就受助于各個藝術名家提供的指導和幫助,“經歷歐陽予倩和焦菊隱兩位藝術大師的指導與改進,這才致使桂劇有深厚的藝術基礎。歐陽予倩不僅對桂劇起到指導與改進的作用,而且重視培訓桂劇演員和改造桂劇?!?為改進和發(fā)展桂劇,歐陽予倩在馬先武的邀請支持下先后建立桂劇實驗團以及戲劇學院,從而更好地針對桂劇存在的問題進行改革。例如歐陽予倩在其《關于舊劇改革》等文章等中,充分闡明了桂劇近現(xiàn)代的改革策略。對于桂劇的改革而言,歐陽予倩不僅僅起到理論層面的指導,更進行了實踐嘗試。例如《桃花扇》、《人面桃花》以及《黛玉葬花》等,都是歐陽予倩在桂劇的改革時期的創(chuàng)作。為能夠更好的規(guī)范桂劇的表演和安排,歐陽予倩專門為桂劇的導演排練制作系統(tǒng)的流程方案,推動桂劇的發(fā)展與繁榮。其次另一位歐陽予倩齊名的桂劇大家焦菊隱,在改造桂劇方面與歐陽予倩起到相同重要的作用。但與前者相比,由于焦菊隱在國外學習過較長時間的戲劇理念,更加注重將桂劇與世界戲劇的結合,在桂劇的改革中往往會把桂劇放到世界戲劇的理論體系之中進行研究分析,這些理論在《雁門關》、《四進士》等戲劇中都有所體現(xiàn)。
至于桂劇真正成為全國性的劇種,歷史時代的變遷在其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在20世紀30年代,日本發(fā)動的侵華戰(zhàn)爭導致國內文化和經濟的變遷。從國內戰(zhàn)爭的狀況來看,桂林位于我國戰(zhàn)爭的大后方,從而吸引來大批量的有才之人,文化與經濟的轉移讓桂林的文化氛圍劇烈增加。雖然桂劇在發(fā)展過程十分曲折,在后期也融合了其他多種藝術,但是主體仍然是祁劇。這種祁劇的主體地位一直持續(xù)到了民國的抗戰(zhàn)時期才發(fā)生重大變化。
抗日戰(zhàn)爭所引起的文化轉移就為桂劇的藝術積累創(chuàng)造了直接的環(huán)境。這種文化的變遷不僅僅是涉及到戲劇方面,更是囊括了文學、書法、美術界等,由于各大名家也紛紛在這一時期聚集到桂林,加深了桂劇發(fā)展的文化氣氛,甚至徹底的改變桂劇藝術的根基。在這段時期之中,各大名家都對于桂劇的發(fā)展獻策建言,從而讓桂劇在發(fā)展過程中有更多的可能性。尤其在各種藝術之間的互通和借鑒方面,做出了諸多重要的實踐和嘗試。桂劇在肥沃的藝術土壤之中,逐漸在新中國成立前后迎來了空前的繁榮。
注釋:
1.王湘蓮.談民族聲樂教學方法在桂劇旦角演唱中“聲音”的處理[J].藝術評鑒,2018年04期.
2.朱江勇.中國傳統(tǒng)戲曲現(xiàn)代化的嘗試——以歐陽予倩桂劇改革為例[J].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3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