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婕婷 (宜春學院 文傳學院 336000)
近年來,以大眾為主要傳播對象,為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精神生活需要而創(chuàng)作生產的各種大眾文藝形態(tài)快速發(fā)展起來,但溝通大眾與文藝創(chuàng)作者,幫助大眾提高文藝欣賞水平的大眾文藝評論卻并未隨之擴大普及。各類媒體評論很熱鬧,大量流行資訊熱點,在大眾中傳播迅速,但往往以爆料為手段,以營銷為目的,商業(yè)化特征突出,缺少藝術給養(yǎng)。專業(yè)評論和學院派評論的審美養(yǎng)分含量很高,但卻往往傳播范圍狹小,一般以受教育水平較高的知識分子和社會白領為主,難于拓展更廣的影響維度,覆蓋到多數(shù)大眾。所以,在當前大眾文藝如火如荼發(fā)展的形勢下,如何改善大眾文藝評論,使之貼近大眾、走進大眾,引領大眾、帶動大眾,增強“大眾化”效果,發(fā)揮“大眾化”作用,是迫切需要考慮的問題。
一
為推進大眾文藝評論的“大眾化”,首先應注意評價標準和尺度的“大眾化”問題,承認大眾文藝通俗性、世俗化特點的合法性,避免以精英文藝的純粹超越境界對其進行嚴苛貶斥,這是進行大眾文藝評論的基本立場和前提。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大眾文藝剛剛開始興起之時,最具有話語權的學院派評論在一段時間內對大眾文藝的評價幾乎是一邊倒的批判態(tài)度。其采取的是“五四”新文學運動建立起來的精英文學標準,追求的文藝理想是要么“為人生而藝術”,要么“為藝術而藝術”,認為既不具有突出的警醒人生之意義,又不具有純粹美學意義,只能提供消遣娛樂的大眾文藝是毫無價值的。但是,隨著大眾文藝在大眾中受歡迎的程度越來越高,國家文化產業(yè)政策的不斷推動,大眾文藝日益成為最主導的文藝形式,與人民大眾的生活息息相關。這樣火熱的大眾文藝現(xiàn)實,與學院派的抵制抗拒形成了鮮明對比,如何評價大眾文藝,引起了一些學者的反思。
有學者指出,“當代中國通俗文學創(chuàng)作十分繁榮,比較之下,通俗文學的批評顯得相當冷落,即使是這些很零落的批評文章有些也很難說服讀者,為什么呢?是批評家們不夠努力么?顯然不是。在我看來,是眾多的批評家對通俗文學的性質認識不夠,以至于對通俗文學的批評方法掌握得不夠準確?!币灿袑W者直言,非精英主義的“大眾文藝以世俗性,消閑性,自娛性為其基本的時代特征,而大眾文藝批評必須遵循大眾文藝自身規(guī)律與游戲規(guī)則,不能以精英文藝批評為其尺度?!薄皬谋举|上說,通俗文學是追求‘快感’的,嚴肅文學是追求‘痛感’”。這里所說的通俗文學就是大眾文藝的一種,將大眾文藝與嚴肅文學、精英文藝區(qū)別對待,采取不同的評價標準,是勢在必行,也是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唯物辯證方法的實踐運用。
鑒于大眾文藝的通俗性特征,不宜對其提出過高的現(xiàn)代美學要求,如陌生化形式、反諷修辭、嵌套結構等等,當然,民族化的創(chuàng)新另當別論。對大眾文藝審美形式的要求不必超出一般觀眾的欣賞水平,拔的過高,因為藝術形式上的新奇總是以犧牲受眾的普及為代價的。同時,由于大眾文藝傳播的廣泛性,對大眾精神的塑造和影響作用,大眾文藝評論需特別注意對大眾文藝的道德品格要求,要保證大眾文藝的起碼道德底線,引導大眾正確的價值觀念。魯迅先生曾做比喻:“有害文藝的鐵柵是什么呢?批評家就是。”作為大眾文藝評論主體,可以包容大眾文藝通俗化的審美水準,卻絕不能容忍其低俗、庸俗、惡俗趣味,要堅決把無益有害的惡劣之作抵擋于文藝的鐵柵之外。
另外,不以精英主義的立場來衡量大眾文藝,并不意味著對大眾文藝就沒有更高的要求與期待。恰如有學者所說,“越是在資本橫行、大眾狂歡的時代,越需要建立精英標準,而這正是學院派的義務?!边@里所說的精英標準并不是要以高雅文藝的標準對大眾文藝吹毛求疵,求全責備,而是意味著大眾文藝評論應努力幫助大眾文藝進一步提高藝術水準,使我們的大眾文藝由通俗性的“大眾化”向更高更先進的“民族化”“人民化”方向發(fā)展?,F(xiàn)在大眾文藝市場已經(jīng)非常繁榮,大眾文藝的普及范圍極廣,所面臨的一個問題就是提高,如何以適當?shù)膶徝罉藴侍岣叽蟊娢乃嚨馁|量,使大眾文藝進一步健康發(fā)展,如何以恰切的文藝評價提高大眾的鑒賞能力,增強我國人民大眾的審美素養(yǎng),這都是評論家義不容辭的使命。
二
馬克思曾說:“我們的闡述自然要取決于闡述的對象?!睘楦玫貑⒚纱蟊?,為大眾欣賞文藝作品服務,大眾文藝評論“大眾化”的對象應優(yōu)先設定為普通大眾,評論文章以盡可能體現(xiàn)通俗性為好,用通俗、淺易的表達方式,真誠、懇切的評論態(tài)度令大眾文藝評論在大眾中獲得更好反饋。
大眾文藝評論的大眾化、通俗性首先體現(xiàn)在評論話語的選擇和使用上。一般說來,我國文藝評論可依賴的話語資源主要是中國古代文論話語、馬克思主義文論話語和西方文論話語。對這些話語資源的運用本無需畫地為牢,非用哪種不可,只要契合文藝評論實際需要都可以自由取用,但是,因為我國大眾文藝與西方大眾文化表面上看存在某種相似性,以及為追求文論研究的新穎性、前衛(wèi)性,在大眾文藝評論中,近年來應用西方文論概念及西方文化研究話語的研究非常常見。這樣的評論可能很有學理深度,有一定的學術價值,但是舶來的外國辭匯,拗口的句式,令人難以順利領會評論的內容與涵義,不要說普通大眾讀者不會接受,就是專業(yè)人士也不愿卒讀。甚至有學者不無激憤地指出,“文化批評要講‘人話’”,對大眾文化現(xiàn)象的批評要“用尋常百姓的身份和話語,同蕓蕓眾生用真心、誠心、熱心去交流?!?/p>
除了評論話語的選擇和使用需注意大眾化、通俗性外,大眾文藝評論的批評風格最好也能明朗透徹,直抒本意,不隱晦,少暗喻,慎反諷,以免使大眾誤讀,造成評論主體與廣大受眾間的交流不暢。本世紀初陶東風先生以“中國文學已經(jīng)進入裝神弄鬼時代”為題評論玄幻文學,“裝神弄鬼”這個醒目的關鍵詞在我國民間有太濃厚的貶損諷刺意味,激起了玄幻迷及廣大通俗文學讀者的反感排斥,網(wǎng)上和各種雜志的反駁言論及文章紛至沓來接踵而至,很多網(wǎng)民甚至連原文都沒看過,單憑這個標題就憤然開炮。轟動效應是有了,但普通大眾關注更多的是論戰(zhàn)本身,看熱鬧的作壁上觀,卻忽略了陶先生文中對文學意蘊、文學人文關懷的精神價值、社會價值取向等現(xiàn)實問題的憂慮與反思。這篇文章不可謂不通俗,稍微有點兒難度的古文原典引用都做了淺白的解釋,但傳播結果卻是如此出人意料,評論家的一番苦心不但沒有被大眾所理解,卻反而受到了攻擊謾罵,真是令人無奈。不可高估大眾集體的理性思維程度,卻也絕不能低估大眾的情緒燃點,大眾文藝評論要想在大眾中取得理想的效果,還是充分考慮大眾的接受習慣為好,畢竟“評論風格和語言的群眾化,不僅是保證評論賦具大眾性的前提,而且也是使評論能夠產生應有的廣泛社會作用的前提?!?/p>
大眾文藝評論話語和風格的大眾化從根本上說取決于評論主體以大眾生活為本位,與人民大眾保持密切血肉聯(lián)系的真誠態(tài)度與實踐。鄧小平同志曾說,“要教育人民,必須自己先受教育,要給人民以營養(yǎng),必須自己先吸收營養(yǎng)?!痹u論家要通過文藝評論啟蒙大眾,提升大眾的審美素養(yǎng),但首先要對大眾的現(xiàn)實生活與審美情感有所理解和把握。雖然都共處于同一社會,但畢竟生活于不同的圈層,評論家若固守于知識分子的象牙塔,脫離了鮮活的大眾生活經(jīng)驗,悖逆了大眾的審美情感,雖然是合理的批評和評論,卻很有可能在閱讀接受中脫離設定的目標主旨,難以發(fā)揮幫助大眾鑒賞文藝作品,溝通創(chuàng)作者與大眾的中介橋梁作用。
三
影響當前大眾文藝評論大眾化效果的,還有傳播路徑方面的問題。新媒體的飛速發(fā)展,使文藝資訊流通加快,文藝批評變得比以往更加便捷,各種社交平臺自媒體的強勢發(fā)展,甚至使得人人都可以成為批評家了。但是,與成分復雜,目的不一、眾聲喧嘩的媒體評論、網(wǎng)民自發(fā)評論相比,學院評論和專業(yè)評論在新媒體上的聲音卻顯得相對微弱,其聲勢與價值含量不成正比,這兩者評論的科學性、藝術性,所倡導的人文價值難以傳播開來。所以,大眾文藝評論亟需借助新興大眾傳媒開拓文藝評論新渠道、新平臺,擴大評論閱讀的覆蓋面,提高文藝評論的實效性,切實增強大眾文藝評論的影響力。
通過傳播路徑來提高大眾文藝評論的大眾化效果,首先需要評論主體在觀念上提高認識,打破傳統(tǒng)觀念,樹立開放的新型互聯(lián)網(wǎng)思維。目前,我們成熟的、有水平的文藝評論家多是受印刷文化教育培養(yǎng)起來的,對新興數(shù)字文化未必親近。而且,出于知識精英對大眾文化的警惕感,對互聯(lián)網(wǎng)營造出來的花花世界也有著本能的抵制。再者,在犬儒文化的影響下,相當一部分評論家往往謙虛謹慎,潔身自好,明哲保身,不愿到極其開放的互聯(lián)網(wǎng)上“惹是生非”,以免招來“閑氣”與不測。這些都很值得理解,但畢竟時代不同了,我們的國家要富強,必須要走出去,我們的文化要振興,也必須實施開放交流戰(zhàn)略,我們的大眾文藝要發(fā)展,自然不能缺少大眾文藝評論家們在大眾傳媒平臺上的鏜鞳朗朗之聲,評論家的價值在與大眾的開放交流,積極干預影響中才更能彰顯。
其次,大眾文藝評論主體需對大眾傳媒的特點與規(guī)律有所把握,以應對大眾文藝評論的傳播實踐問題?,F(xiàn)在幾乎所有的評論雜志,膽子比較大,步子走得快的評論家個人都有自己的社交平臺公眾號,看起來大眾文藝評論的新媒體傳播似乎做得很不錯,頗有成果。但仔細分析,未必如此。大眾信息傳播的分眾化、個性化趨勢,已在不同群體間構筑起一道信息屏障,使得信息只在某個分眾群體內部傳播,而無法對更廣大的受眾產生影響,甚至分眾以外的人群根本接觸不到。也就是說,目前我們多數(shù)的大眾文藝評論自媒體事實上還是較多處于某分眾群體內,對于廣大受眾來說,這僅是一部分小眾而已。所以,如何深化認識與把握媒介信息傳播特點,打破分化壁壘,使更多受眾通過大眾傳播媒介接受大眾文藝評論,還是很值得研究的問題。
最后,在對評論主體的評價機制上也要創(chuàng)新,對發(fā)表于大眾社交媒介上的文藝評論成果設定可操作的評價標準,促使大眾文藝評論主體積極主動參與到網(wǎng)絡大眾媒介這個新戰(zhàn)場中來。評論家們不愿在新媒體上發(fā)聲,除前面所述的思想觀念方面的原因外,缺少既得利益的推動也是重要的現(xiàn)實原因。評論家們一般都是隸屬于某機構,某單位,必須要完成定量的業(yè)績考核任務。那么,他們有了研究成果自然首先要用于完成業(yè)績考核,而目前普遍認可的業(yè)績考核成果一般都是以紙媒期刊為依據(jù),網(wǎng)絡發(fā)表的文章既然無用,少有人熱衷參與也就在情理之中。這就造成了紙媒期刊的文章質量高,但讀者少,大眾傳媒的言論未必佳,但卻受眾多的倒置現(xiàn)象。所以,動員我們的評論家進入新媒體傳播領域,積極發(fā)聲,帶動互聯(lián)網(wǎng)、公眾自媒體上的大眾文藝評論方向,引領公眾正確的輿論價值導向其實特別重要。
總之,大眾文藝評論如能從評論標準、評論風格、評論傳播路徑等幾方面努力促進自身的大眾化發(fā)展,使評論走向大眾,貼近大眾,切實影響大眾,將有助于大眾更好讀懂文藝,提高欣賞水平,促進大眾文藝創(chuàng)作的良性循環(huán),加快我國大眾文藝的健康繁榮發(fā)展。